安徽,1—3
,9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1—3
題。
①
當今的藝術仿佛在興致勃勃地享受一場技術的盛宴。戲曲舞臺上眼花繚亂的燈光照射,3D
電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動的座椅,
魔術師利用各種光學儀器制造觀眾的視覺誤差,
攝影師借助計算機將一張平庸的面容修飾得貌若天仙……
總之,
從聲光電的全面介入到各種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
技術的發展速度令人吃驚。然而,
有多少人思考過這個問題:
技術到底賦予了藝術什么?
關于世界,
關于歷史,
關于神秘莫測的人心——
技術增添了哪些發現?
在許多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藝演出中,
我們不難看到技術崇拜正在形成。
②
技術是藝術生產的組成部分,
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從來沒有離開技術的支持。但即便如此,
技術也從未扮演過藝術的主人!妒酚洝、《竇娥冤》、《紅樓夢》……
這些之所以成為經典,
是因為它們的思想光芒與藝術魅力,
而不是因為書寫于竹簡,
上演于舞臺,
或者印刷在書本里。然而,
在現代社會,
技術的日新月異造就了人們對技術的盲目崇拜,
以至于許多人沒有察覺藝術生產正在出現一個顛倒:
許多時候,
技術植入藝術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工業社會的技術消費,
而不是藝術演變的內在沖動。換言之,
這時的技術無形中晉升為領跑者,
藝術更像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
③
中國藝術的“
簡約”
傳統隱含了對于“
炫技”
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認為,
繁雜的技術具有炫目的迷惑性,
目迷五色可能干擾人們對于“
道”
的持續注視。他們眾口一詞地告誡“
文勝質”
可能導致的危險,
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懷。當然,
這并非號召藝術拒絕技術,
而是敦促文化生產審慎地考慮技術的意義:
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題,
繁雜的技術只能淪為虛有其表的形式。
④
這種虛有其表的形式在當下并不少見,
光怪陸離的外觀往往掩蓋了內容的蒼白。譬如眾多文藝晚會和其他娛樂節目。大額資金慷慨贊助,
大牌演員頻頻現身,
大眾傳媒提供各種空間……
形形色色的文藝晚會如此密集,
以至于人們不得不懷疑:
這個社會真的需要那么多奢華呈現嗎?
除了晚會還是晚會,
如此貧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預示了主題的貧乏——
這種貧乏多半與技術制造的華麗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的技術業已游離了藝術的初衷,
眾多的娛樂節目——
而不是藝術——
充當了技術的受惠者。
⑤
技術是一個中性的東西,
是一種工具,
關鍵在于怎么使用。對于技術的盲目崇拜無異于對于工具的盲目崇拜,
這種崇拜的實質,
是重技而輕道,
重物而輕人。如果任由其泛濫,
容易遮蔽掉技術背后真正關鍵的東西——
使用技術的人的作用與良知。前一段諸多社會事件引起輿論大嘩的時候,
并沒有多少人將這些社會事件與技術聯系起來。從瘦肉精飼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膠囊的制作到利用電話、互聯網精心設計的錢財欺詐,
輿論同聲譴責的是無良企業、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騙子以及失職的監管機構,
而技術研發者的責任似乎被輕輕放過,
人們沒有看到參與這些社會事件的技術人員出面道歉,
這個環節成為盲點因而遭到遺忘——
文化領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榮,
需要讓技術與道德的關系重回人們的視野之中,
如此我們方可避免陷入技術盲目崇拜的陷阱與誤區。
(
選自《新華文摘》
第23
期,
有刪改)
1.
下列關于“
技術崇拜”
的表述,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
分)(
)
A.
從現象看,
技術崇拜就是大型文藝晚會中聲光電的全面介入和各種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等諸多技術手段的過度應用。
B.
從原因看,
技術崇拜過分強調日新月異的現代技術對藝術創作和傳播的作用,
許多時候源于藝術生產中的技術消費。
C.
從結果看,
技術崇拜所形成的華麗風格,
彌補了娛樂節目藝術主題的不足,
從而讓娛樂節目成為技術使用的受惠者。
D.
從實質看,
技術崇拜無異于工具崇拜,
重技而輕道,
重物而輕人,
忽視了藝術演變的內在沖動在藝術生產中的作用。
2.
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
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①
段針對當前許多文化工程、文藝演出中技術應用貪大求奢的現象,
對技術的作用進行了反思和追問,
明確指出藝術領域中技術崇拜正在形成,
自然引出本文話題。
B.②
段先明確藝術和技術的關系,
接著分析文學作品成為經典的原因,
指出在現代社會藝術和技術本末倒置;③
段聯系中國藝術傳統,
進一步闡述藝術和技術的關系。
C.④
段與②③
兩段形成遞進關系,
先指出光怪陸離的外觀往往掩蓋了內容的蒼白,
接著通過一些娛樂現象表明由技術主打的娛樂節目主題貧乏,
技術游離了藝術的初衷。
D.⑤
段首先指出技術的工具性,
然后聯系社會現象,
揭示技術使用人員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從而得出重新審視技術和道德關系的結論,
與①
段相照應。
3.
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
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
藝術生產從來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如果藝術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題,
那么炫目的技術就只能是虛有其表的形式。
B.
古代思想家反對“
文勝質”
的傾向,
認為繁雜的技術具有炫目的迷惑性,“
炫技”
勢必干擾人們對于“
道”
的持續關注。
C.
技術是藝術生產的組成部分,
藝術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
因而從事文化生產應該審慎地考慮技術使用的意義。
D.
如果讓技術和道德的關系重回人們的視野,
就能避免陷入技術盲目崇拜的誤區,
就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
[
答案] 1.1.D
2.C
3.A
[
解析] 1.1.A.“
大型文藝晚會中”
不符合原文意思,
據第①
段“
戲曲舞臺上……,3D
電影院里……,
魔術師……”
可知,“
聲光電的全面介入”
和“
各種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
不只應用于“
大型文藝晚會中”
。B.“
源于藝術生產中的技術消費”
不符合原文意思,
據第②
段“……
真正原因其實是工業社會的技術消費”
可知,
該項“
藝術生產中”
應為“
工業社會”
。C.“
彌補了娛樂節目藝術主題的不足”
不符合原文意思,
依據為第④
段“……
預示了主題的貧乏——
這種貧乏多半與技術制造的華麗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2. “④
段與②③
兩段形成遞進關系”
不正確,
第④
段緊承第③
段末尾來進行舉例論述,
與第③
段構成遞進關系,
但與第②
段并不是遞進關系。
3.“
勢必干擾……”
不正確,
變或然為必然,
原文第③
段第二句說“
目迷五色可能干擾……”
。C.“
藝術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
不正確,
原文第②
段末句說“
藝術更像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
。D.“
如果……,
就能……,
就能……”
不正確,
原文第⑤
段末句說“
如此我們方可……”,
其中“
方”
意為“
才”,
由此可知原文為必要條件關系,
該項的正確表述應為“
只有……,
才能……,
才能……”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89911.html
相關閱讀: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