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題。
人類要求裝飾的動機,人類學家認為是最原始的。人類學家以這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大多數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沒有不裝飾的民族。我們人類在幼的時候,喜歡在頸項上圍著草珠,或野花環之類的東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人猿在行走的時候,帶著一根繩子,一塊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條枝杈。他們使用此種“
掛布披荊”
的辦法,以增加自身的快樂。無疑的,他們這種舉動,與人類具有同一目的——
是對于裝飾發生興趣的表示。人類喜愛裝飾的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還在扮演一個角色,如同做一種游戲般,激動一些群眾,博得同情。這種美化自己,以引起別人的贊慕的行為,為裝飾的主要目的。但是除了滿足自己快樂之外,還含有供人欣賞,以激起人與人間之感情交流的作用。這種原始民族和幼兒童,無意為了名譽金錢,而獲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藝術表現。
這個裝飾的動機,漸漸普遍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時候,就產生藝術運動。
這種藝術運動,有靜的和動的兩類,腓赫納說:“
前一類的藝術,是經過靜態去求快感的,另一類的藝術是經過動態或轉變的形式去求快感的。所以在前者,是借著靜物的變形或結合,來完成藝術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體的運動和時間的變遷,來完成藝術家的目的。”
我們現在就是從靜的藝術——
造型藝術中的裝飾藝術,來做一番研討。
人既直立了,兩手就可以用來抓東西撕東西,同時也就感覺到了東西的質的堅柔,形的大小的區別,并且可以用手將東西堆、砌、聚、散。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堅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間,加以變形或結合。另外一方面,人的兩手養成了擁抱、推拒、攀援、攻擊的能力,這些舉動一有節奏,就能喚起運動的快感。我們現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種,用手在東西的堅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間,加以變形或結合的藝術。
我們曉得,虎和鷹,也能用爪抓東西撕東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擁抱、推拒、攀援、攻擊,但是它們的動作,僅止于此。不能有意識地,按照美的法則,加以變形或結合,更不能自主地去產生一種有節奏的運動。人就不同了,除了生存之外,還要求自由自在快樂地生活下去。因為狩獵和日常操作的訓練,從勞動中感到力的均衡,和肌肉的有節奏的運動,所以在工作停止之后,假使身體中蓄積的力量無處發散的時候,就想要搖動身體,手舞足蹈起來,以求滿足均衡和節奏的快感。
單是手舞足蹈,還不夠滿足“
自我擴張”
的心理欲求,必須要有悅目的形色,悅耳的聲音,伴襯起來,方可在自然界中顯出人的偉大。于是在裝飾方面,第一步先把自己的身體滿足這個要求。最初以動物的皮毛之類,來補綴心靈上的缺陷。然而人的自尊心,使他發覺了這樣的裝飾,至多是與禽獸為伍,而不夠表現主宰者氣魄的時候,智慧的藝術家們,發明了裸體上涂繪色彩的手法,雖然還是模擬著禽獸的羽毛、斑紋、色彩,但已非完全模仿,而是將原形加以變化和結合。人類狂熱的理想,超出自然之限止,用燧石貝殼等尖銳之物,在肌膚上割劃,形成了點子和曲直線的浮像。這種驚人的裝飾方法,表示出人類的克服自然的堅強意志和有意識的創作的力量。這種為了裝飾而愿意忍受痛苦的欲求,可以說是人類向自然環境示威的一種自大心的透露。
人沒有禽獸般美麗的羽和皮毛,是人類的缺點。也就是因為有了這個缺點,才會激起裝飾的欲求,而發展為最高的理想。假使我們人類沒有這種理想,那我們的生活方式,到現在依然在陰暗的壁洞中,茹毛飲血做萬世的野人,所以說人類之有裝飾,是人類進化的表象。
(選自雷圭元《圖案與人生》 有刪節)
1
.下列和“
裝飾”
相關的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
分)
A
.人類學家認為人類要求裝飾的動機是最原始的,這一點可以從大多數原始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裝飾的行為上得到證明。
B
.人類喜愛裝飾的傾向,不僅可以增加自身的快感,還在于可以如同做一種游戲般扮演一個角色,激動一些群眾,博得同情。
C
.裝飾具有供人欣賞,以激起人與人之間感情交流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為了美化自己,以引起別人的贊慕。
D
.最初的藝術表現是一種原始民族和幼兒童無意于名譽金錢的愉快之情。當裝飾的動機,漸漸普遍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時候,就產生了藝術運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
分)
A
.人猿會使用“
掛布披荊”
的辦法,來增加自身的快樂,這種舉動與人類具有同一目的,也就是表示對裝飾發生興趣。
B
.藝術運動分成動和靜兩種形式,造型藝術中的裝飾藝術屬于后者,借著靜物的變形或結合來完成藝術家的目的。
C
.虎和鷹,猿和熊等動物能完成人類的一些動作,但不能按照美的法則有意識地變形或結合,因此,也就不能自主地產生一種有節奏的運動。
D
.為了滿足均衡和節奏的快感,在工作停止之后,人們假如身體中蓄積的力量無法發散,就會想要手舞足蹈起來。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藝術家們并不是完全模仿禽獸的羽毛、斑紋、和色彩,而是將原形加以變化和結合,但是用這種裸體上涂繪色彩的手法,還不夠表現主宰者的氣魄。
B
.單純的手舞足蹈無法滿足“
自我擴張”
的心理欲求,必須要有悅目的形色等來伴襯,在裝飾方面,首先就是讓身體滿足這個要求。
C
.為了向自然環境示威,人類甘愿忍受痛苦,用燧石貝殼等尖銳之物在肌膚上割劃,形成了點子和曲直線的浮像。
D
.人類擁有裝飾是人類進化的表象,只有人類對裝飾的最高理想,才能讓人類完成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C
(原文中表述的是裝飾的主要目的是美化自己)
2
.C
(強加因果,原文中兩句話是遞進關系,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原因)
3
.B
(A
項張冠李戴,原文中描述用羽毛等裝飾不夠表現主宰者的氣魄;C
項原文中人類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向自然環境示威;D
項過于絕對,夸大了裝飾的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89916.html
相關閱讀: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