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知識點:戲曲的起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梨園:


唐代宮廷中設有教練歌舞藝人的專門場所,稱梨園。



古代戲曲的起源:


(1)中國戲曲從原始的歌舞發展而來。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刀耕火種、捕魚打獵的生活。為了獲取食物,人們在采集或出獵以前,要進行跳舞、歡歌的祈禱活動,以求成功。原始社會的儀式性歌舞因為要用人來裝扮野獸或其他事物,便為后世人們裝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鑒。儀式性歌舞到后來發展為各種既娛神又娛人的節日民俗,成為一種歌舞傳統。以后,宮廷和民間還有各種祭祀神靈、驅除瘟神的儀式,大家載歌載舞,活動中還需要裝扮人物。
(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即優伶。
優伶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專業演員。關于“優伶”,有這樣的說法,據說,滑稽戲為中國戲曲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基礎;鼞蜃钤缡怯伞皟灐卑l展來的。優是國王貴族的弄臣,專以諷刺國王和貴族的缺點為職業。
(3)元朝時,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現元雜劇。
元代的戲曲形式稱為元雜劇。元雜劇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關漢卿和《竇娥冤》。此外,還有王實甫的《西廂記》等。
(4)明代時,出現昆曲。
昆山腔發源于江蘇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間小唱,曲調悠揚婉轉,后來經著名戲曲名家魏良輔吸收其他聲腔的優點,又借鑒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對昆腔進行了改革,創造出轉喉押調、字正腔圓的新腔,就是號稱“水磨腔”的昆曲。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湯顯祖和《牡丹亭》。
元代的雜劇和宋元南戲的產生為地方戲曲樹立了楷模,大大推進了地方戲曲的發展。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京劇的出現(同光十三絕)

“同光十三絕”:

是指徽班進京后由演唱徽調、昆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藝非凡的表演藝術家。清光緒年間,畫師沈蓉圃以彩色繪制同治、光緒時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劇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傳世以后,稱為“同光十三絕”。


京劇: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是中國戲曲的繁榮的代表。清乾隆末期(1790年),四大徽班進北京后,于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而來。



京劇主要特點:


①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
②用京胡、二胡、笛子、嗩吶等管弦樂器和鼓、板、大鑼等打擊樂器伴奏
③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大行當的化妝都有一定的譜式
④將唱、念、做、打有機結合起來,繼承歌舞并重的傳統
⑤表演有一定的程度,多采用虛擬性動作,達到虛實結合,形神兼備的效果



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1)形成: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背娃進府》等劇。魏長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潤,唱腔委婉,做工細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雙慶班也因此被譽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開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繼三慶徽班落腳京城后(班址位于韓家臺胡同內),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臺、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
“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之譽。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昆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并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采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于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
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②道光年間,“徽漢合流”,即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參加徽班演出。
漢劇流行于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繼乾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余三勝,小生龍德云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臺、和春班演唱。米應先以唱關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先所授。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后,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于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徽、漢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1840年~1860年)間,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
(2)發展:
①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同光十三絕”是指徽班進京后由演唱徽調、昆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藝非凡的表演藝術家。當時一畫家叫沈蓉圃,他參照了清朝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把這十三位前輩畫在一幅畫面上,掛在北京前門廊房頭條東口聽誠一齋店鋪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傳很廣,成為重要的戲曲史料。
清光緒年間,畫師沈蓉圃以彩色繪制同治、光緒時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劇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傳世以后,稱為“同光十三絕”。
②京劇由北京走向各地,成為全國廣為流行的劇種,被稱為“國劇”。
③民國以來,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國人民的贊賞。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石窟藝術:敦煌莫高窟

石窟藝術:

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間開鑿出來的寺廟和僧舍,是宗教徒頂禮膜拜的神圣殿堂。隨著宗教的廣泛傳播,石窟寺逐漸成為宗教文化傳播的一個載體而發展成為融合建筑、雕塑、壁畫、裝飾等藝術的綜合體。我國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以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精湛傳神的技巧呈現出十六國以來佛教藝術發展清晰完整的脈絡。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藝術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沿著天山南麓進入玉門關而到達敦煌。隨后,佛教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和中國的文化,崇佛的盛況也從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石窟藝術中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石窟藝術主要有彩塑、雕塑、壁畫、裝飾等。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藝術珍品而被譽為“藝術寶庫”。它豐富的唐代遺存,也為人們展示了一部唐代石窟藝術的編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體現了北朝雕塑向唐代過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則具有漢民族的特色,造像溫和、慈祥、莊嚴、豐滿。敦煌壁畫構圖嚴密,色彩富麗,形象生動,反映了大唐帝國的繁榮強盛和勃勃生機。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有一千多個洞窟,所以又名千佛洞,現存有壁畫和塑像的洞窟492個。它位于甘肅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崖壁上。這里是古代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的西端,由此向西南是陽關,向西北是玉門關。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1年設置敦煌郡,陽關和玉門關就歸它管轄,它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是當時文化交流的樞紐。石窟寺源于古印度,后漸漸發展為融匯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的綜合體。隨著佛教在亞洲各地的傳播,這種藝術也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隋唐時期開鑿的占了十分之六七。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其藝術成就主要在于彩塑和壁畫。彩塑是在傳統的泥塑上加以彩繪,塑造的形象主要是神態各異的佛像。壁畫除了宗教人物故事外,還涉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敦煌石窟藝術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其中包容了古印度佛教藝術、西域民族藝術的風格,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也反映了唐代豐富的社會生活,是我國古代美術史上的杰作。



莫高窟:

莫高窟開鑿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南北長約一千六百米。據唐代碑文記載,莫高窟創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在唐朝時大大擴展,武則天時已修建到一千多佛龕,所以又稱“千佛洞”。因為唐朝時此處地名“莫高里”,因此又稱“莫高窟”。莫高窟至今保留的洞窟(指有雕塑和壁畫的)是在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陸續開鑿的,有塑像、壁畫的共有492窟。其中包括歷代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兩千四百多尊。這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飛天:

飛天是正在飛翔的神,梵語稱之為提婆。由于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漢譯為飛天。一些佛教作品描寫飛天往往出現在樂鼓齊鳴、天花亂墜的佛說法的莊嚴時刻。據說她們居住在風光明媚的天宮十座山中,不食酒肉,專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敦煌莫高窟在現存的492個洞窟中,二百七十多個洞窟繪有飛天,總計四千五百余身。其中有的飛天身長2.5米,也有的不到5厘米。這些飛天圖像不受任何約束,姿態千變萬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的豐富想像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23224.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