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背景:
①國際:兩大陣營對峙,美蘇冷戰(根本);
②國內:朝鮮南北兩個政權之間不斷發生矛盾沖突,1950年6月內戰爆發;
③歷史:“二戰”結束時,美蘇分區受降,形成南北兩個占領區;
④現實:
美國出于爭霸的需要,插手朝鮮內戰,遏制共產主義。
(美國操縱安理會,指責北朝鮮是侵略者,授權美國組成干涉朝鮮的“聯合國軍”;
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
出兵朝鮮后,侵占平壤,把戰火燒到中朝邊界,轟炸中國邊境,侵略中國。
目的:
遏制蘇聯,遏制共產主義。美國在冷戰思維下,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視為自己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認為朝鮮內戰是蘇聯實力的擴張,威脅了美國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維護美國在東亞的利益,也可以進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權政策,加緊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包圍和封鎖。
2、朝鮮內戰的爆發:
①時間:1950.6.25;
②內戰初期戰況:對北方有利。
3、美國干涉朝鮮內戰:
A、原因:
①視社會主義陣營為稱霸全球的最大障礙;
②維護和擴大在東亞的利益,加緊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包圍和封鎖。
B、表現: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后,美國立即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在沒有蘇聯代表出席的情況下,通過了“譴責北朝鮮侵略”和“緊急制裁”兩個決議。
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鮮,武裝干涉朝鮮內政,并命令第七艦隊到臺灣海峽,妄圖阻止中國解放臺灣省。為使其侵略行徑合法化,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其組成所謂“聯合國軍”,對朝鮮進行大規模侵略戰爭。9月15日,美國糾集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加拿大、泰國、法國、土耳其、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聯邦、盧森堡等15個國家的軍隊,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以7.5萬人、260艘軍艦、318架飛機的兵力,在朝鮮仁川港登陸。10月1日,侵略軍越過“三八線”侵入朝鮮北部,并一直打到中朝邊境。美國的侵略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和世界和平。
C、影響:
①戰爭性質變化:由內戰演變為國際性局部戰爭;
②戰場形勢變化:
a、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b、威脅到中國的安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24676.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