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濟喜
中國傳統美學的生生不息,是因為其中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它以人為中心,將人與自然,人與審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傳統美學,就不能不研究它與人文的內在關系。
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底蘊,首先體現在對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義的不懈追尋中。審美活動作為人的個體生命意義的體認,在特定代往往獲得直接的表現。漢魏以來,中國社會陷入空前的動亂分裂之中,在各種哲學思潮展開對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時,審美活動也成為人們重鑄精神人格的創造活動,以人為本的文化觀念融入美學思想之中。當時雖然佛教活動開始興盛,然而在現實人生痛苦的解脫、精神人格重構方面,審美活動顯然更具有人文意蘊,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國傳統美學人文底蘊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能夠代替宗教意義上的人文關懷,獨立承載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頓。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奮斗中,形成了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
生生之謂易
”“
樂天知命而不憂
”
,便是這種心理的表征。
“
長歌可以當哭,遠望可以當歸
”
,是中國傳統美學看待人生與審美關系時的基本價值觀念。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滲透著中華民族對自然和人生的體驗,這種體驗融情感與認知于一體,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樣的超越意識,具備豐厚的審美蘊涵。中國古代美學主張將人的價值建構在人與自然的統一之上,這種統一又以審美體驗為中介。這就決定了中國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決精神寄托問題,使人生獲得審美超越。
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底蘊,還表現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識。人文思想不僅表現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時表現在運用這種成果對社會進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方面。審美活動不僅是個體的經驗,更主要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文化創造與普及活動,是個體與群體、自由與功利的有機融合。中國傳統的
“
人文
”
是指用人類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態的人走向文明形態的人。先秦時儒家強調
“
六藝之教
”
,道家重視
“
行不言之教
”
(老子語),后如《淮南子》與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則兼融儒道,將自然之教與人為之教調和起來,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底蘊,通過這種教育思想與具體實施,體現出特有的對人的關懷。
從中國傳統美學的發展看,美學人物首先是充滿人文憂患意識的思想家,他們往往站在時代的前列與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審美現象,回應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嚴峻問題,建構自己的美學理論。比如春秋以來,隨著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變,儒道法墨諸家圍繞對禮樂文明的評價,以及由此而來的天道人性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鳴,對真善美問題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為美與道家乘物游心的價值觀念,既是倫理價值的判斷,也是審美價值的尺度。人文意識與美學理論的高度統一,是中國古代美學的重要傳統。
中國傳統美學由于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因而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與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現。它在形態上具有黑格爾在《美學》中所提出的暫時性與永恒性兩方面的因素。所謂暫時性是指它的歷史具體性,這些特定時代的觀念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蘊,比如追求人生的審美化,人與自然的統一等等,這些精神性的東西不但不會消逝,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與精神世界之中。
1
.關于
“
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底蘊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A
.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底蘊,首先體現為不懈地追尋人生解放和人生意義,審美活動常在特定代獲得直接表現。
B
.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底蘊,具體表現在以人為本,將人與自然、人與審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賦予了中國傳統美學無限的生命力。
C
.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底蘊還體現在能夠代替宗教意義上的人文關懷,獨立承載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頓,這就決定了中國文化不需要宗教。
D
.中國傳統美學的人文底蘊,表現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識,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對社會進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方面有著積極意義。
答案:
C
【解析】(曲解原意。
“
這就決定了中國文化不需要宗教
”
錯,原文第
③
段所說
“
決定了中國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決精神寄托問題,使人生獲得審美超越
”
,并無排斥宗教的意思。)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
)
A
.體現著中國古代美學的重要傳統的儒家中和為美與道家乘物游心的價值觀念,既是倫理價值的判斷,也是審美價值的尺度。
B
.《淮南子》與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兼融儒道,調和自然之教與人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體現出特有的對人的關懷。
C
.中國傳統美學在形態上具有暫時性與永恒性兩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爾的《美學》理論,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與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現。
D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奮斗中,形成了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
生生之謂易
”
便是這種心理的體現,它是中國傳統美學看待人生與審美關系時的基本價值觀念。
答案:
D
【解析】(張冠李戴。
“
生生之謂易
”
體現了中華民族樂觀向上的人生觀,而
“
長歌可以當哭,遠望可以當歸
”
才是中國傳統美學看待人生與審美關系時的基本價值觀念。)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
)
A
.美學人物往往站在時代的前列考察審美現象,回應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嚴峻問題,他們是充滿人文憂患意識的思想家。
B
.特定時代的觀念會隨時代變遷而變遷,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蘊不但不會消逝,而且會隨時代發展融入到民族文化與精神世界中。
C
.雖然佛教活動在漢魏開始興盛,然而審美活動在現實人生痛苦的解脫、精神人格的重構方面,顯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
.中國古代美學主張以審美體驗為中介,將人的價值建構在人與自然的統一之上,這就決定了中國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決精神寄托問題。
答案:
B
【解析】(以偏概全。在
⑥
段中說
“
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蘊
”
,并非
“
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蘊
”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40637.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