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越魯迅 ??為魯迅逝世二周紀念作》閱讀答案及解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超 越 魯 迅 為魯迅逝世二周紀念作 王任叔 ① 《自由談》復刊還沒到十天,而魯迅先生逝世兩周紀念又臨在我們的面前了。 ② 編者接編《自由談》以來,朋友間首先給我的意見是 超 越 魯 迅
——
為魯迅逝世二周紀念作
王任叔

《自由談》復刊還沒到十天,而魯迅先生逝世兩周紀念又臨在我們的面前了。

編者接編《自由談》以來,朋友間首先給我的意見是,“
應該多登些魯迅式的雜感文字”
,然而魯迅不世有,而《自由談》還得“
談”
下去。這使我益發感到這一文化巨匠的死去,對文化界損失的重大了。

魯迅的精神固然是部分地活在人們的心里,但魯迅的藝術的戰斗力,卻沒有活在后一代人的筆端。難道真讓他的死,帶去我們的一切?在魯迅先生翻譯的有島武郎的《與幼小者》的小說里,有這樣的一節話:你們倘不是毫不顧忌的將我做了踏臺,超過了我,進到高的遠的地方去,那是錯的。

我可以斷說,魯迅先生是期望于后一世代的。然而我們竟讓魯迅先生這一心境,寂寞,冷落,而終至于委為塵土嗎?不,我們一定得大聲地叫出:“
超過魯迅!”

這是每一個文化人所應自勵而勵人的!

學習魯迅,并不是為了“
追隨”
或“
并駕”
,而是為了“
戰取魯迅”
。那么我們看一看魯迅先生的一生,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戰取呢?

六百萬字的《魯迅全集》,展開在我們面前了,我們好容易瀏覽了過去,但作者每一字每一句所下的心血,那真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只要一展開他那手抄的《古小說鉤沉》《會稽故書雜集》《嵇康集》,看到那里面一筆不茍的字跡,就可知道魯迅對于任何一種學問的刻苦磨煉的功夫。而我們呢,以皮毛為豐肉,到頭來,不免自示空虛。

魯迅固然是勇于和惡勢力戰斗的,但他又勇于自斗。記得他在一篇文章里說起過:在他翻譯新興藝術理論時,有幾處,仿佛觸著了自己的瘡疤,但他還咬著牙譯下去。

只有有自知之明者,才能知人。而只有能與自己斗爭者,才能與人斗爭。然而,我們呢?
將事實的真相,掩飾于世故之下,于是人們的見解都成為庸俗。正如魯迅先生在論諷刺文學中所說,所謂諷刺不過是現實的真實的暴露,而人們卻以此為諷刺了。魯迅先生就是個真實的說教者。
他最討厭的是專在背后嘁嘁嚓嚓的人們。在《答徐懋庸并關于民族抗日統一戰線》一文中說,這些人“
往往不過是將敗落家族的婦姑勃溪,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壇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決不在大處著眼。”……
但是,這現象僅限于文壇嗎?不,在我們的左右前后,都有這樣人。我們所要的是“
打開天窗說亮話”
,而另一些人所要的,卻是“
三根椽下搬是非”
。
有人說魯迅善放暗箭,魯迅先生回答道,放箭的人站在這里呀,哪能說“
暗”
呢!那無理可說的人,只好不拋頭露面放暗箭了……
這一切刻苦的精神,這一切戰斗的手法,都是我們學習魯迅,戰取魯迅的必要條件,總有一日,以我們自己的力量,繼之以我們的子孫的力量,而超越魯迅!
我們倘不是毫不顧忌地將魯迅作了踏臺,超過了他,進到高的遠的地方去,那是我們的錯!
這該是我們今天紀念魯迅應該記住的話!
(
選自1939
7
月世界書局《橫眉集》初版本,有刪節)
16.
作者認為當時文壇存在哪些不良現象?試分條概述。(6
分)
【答案】做學問缺乏刻苦精神,空虛淺薄;缺乏自知之明,不能與自己斗爭;掩飾真相,視眾人見解為庸俗;搬弄是非,背后放箭。(
每點2
分,答對三點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層次是C
級(分析綜合)。
【解析】此類題先確定所需的信息區域。本題的信息區域在第7
段到第12
段,但解答需要注意,文本表述時多處是談魯迅先生具備怎樣的特征,故而組織答案時要換個角度對文本進行轉述。
17.
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內涵。(6
分)
(1)
魯迅不世有,而《自由談》還得“
談”
下去。(3
分)
【答案】魯迅不會世世代代都有,但是《自由談》還得繼續辦下去,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還得進行下去;(2
分)
表明了繼承魯迅精神繼續戰斗的決心。(1
分)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能力層次為B
級(理解)和D
級(鑒賞評價)。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義,貴在抓住關鍵詞語,抓住修辭、語句位置和主旨來進行體會,本句抓住“
不世有”“
談”
等詞語進行闡釋,聯系作者觀點即可。
(2)
所謂諷刺不過是現實的真實的暴露,而人們卻以此為諷刺了。(3
分)
【答案】真正的諷刺不是揶揄挖苦,而是揭露世故之下的真相,毫不掩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2
分)
批評了當時某些人的淺薄虛偽。(1
分)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能力層次為B
級(理解)和D
級(鑒賞評價)。
【解析】本句的理解抓住諷刺的概念和語句所在段的開頭“
將事實的真相,掩飾于世故之下,于是人們的見解都成為庸俗”
即可。
18.
文中第③
段和第段兩次引用《與幼小者》中的話,有何變化?有什么作用?(6
分)
【答案】第一處,指稱用“
你們”
和“
我”
,屬直接引用,(1
分)
以此展示魯迅先生的心境,引出作者的觀點“
超越魯迅”
。(1
分)
第二處,指稱用“
我們”
和“
他”
,是間接化用,(1
分)
重申觀點,號召人們要站在魯迅的肩膀上,超越魯迅。(1
分)
兩次引用魯迅先生翻譯作品中的話,前后呼應,嚴密緊湊,(1
分)
以此作為中心和號召,增強了說服力。(1
分)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對作品的表達技巧的鑒賞評價能力,能力層次為D
級(鑒賞評價)。
【解析】注意:(1
)引用分為直接和間接引用。(2
)論述類文本中引用也是一種論證方法,必須考慮所引的內容和觀點的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42023.html

相關閱讀:“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