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命史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詩本來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人把“見”字誤印為“望”字,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這種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命史都是人格的表現。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完整的人格相沖突。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便失其為陶淵明。下獄不肯脫逃,臨刑時還叮嚀囑咐還鄰人一只雞的債,是蘇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否則他便失其為蘇格拉底。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做一幅圖畫去驚贊,它就是一種藝術的杰作。
“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情趣本來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景物變動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個性,物也有物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地變遷而生長發展。每人在某一時候所見到的景物,和每種景物在某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斷不容與另一人在另一時候所見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時候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露于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濫,生命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顰眉的姿態,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虛偽的表現。“虛偽的表現”就是“丑”,克羅齊已經說過。“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的情趣,便現出怎樣的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
(取材于朱光潛《談美書簡》,有改動)
14.
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
每個人都在創作一部自己的生命史,一個人能否讓自己的人生成為藝術品,完全取決于他個人的秉性與修養。
B.
陶淵明《飲酒》詩的一字之差、蘇格拉底臨刑前的一句叮嚀,都被用來說明進退取與、聲音笑貌是人格的體現。
C.
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物”“我”的個性會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化,情趣也會因之而不同。
D.
“丑”是一種虛偽的表現,它因生命干枯,蹈襲成規舊矩而失去自己的本色,令人感到嫌惡。
15.
作者說,“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做一幅圖畫去驚贊,它就是一種藝術的杰作”,“這種生命史”指的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史”?(5分)
16.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完美的生活”應該具有“上品文章”的哪些“美點”?請簡要概括,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
200
字)
(10
分
)
參考答案:更多文章請參考: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
14.
(3分)B
15.
(5分)
要點:
①生活中即使是(每)一個生活小節(1
分)
都體現著有特色獨立(1分)高尚的人格(2
分),
并與整個的人格相協調。(1分)
②即便是生活的每一個小節(1
分)
都體現著高尚(2分)、獨立(有特色)的人格(1
分)
,整個人生完美無暇(1
分)。
16. (10
分)
美點
(3
分
)
:生活的小節與崇高的
(
完美
)
人格協調一致,有至性深情,自然本色。理解感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59910.html
相關閱讀:“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