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與“閉關政策”政策:
1、原因:
①是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它使封建統治者自我滿足,味于世界大勢,盲目排外。
②封建統治者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明朝統治者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統治;清朝統治者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③倭寇騷擾與西方殖民者的擴張。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日益嚴重,西方殖民者向東方的殖民擴張日益瘋狂,威脅中國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統治,這是清政府實行此政策的客觀原因。
從根本上看,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
2、表現:
①明朝:實行海禁;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②清朝:海禁、遷界;閉關鎖國,只留極少口岸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商行統一對外貿易。
3、影響:
①曾起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
②嚴重阻礙了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阻礙了中外交流,使中國與世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
明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實行海禁,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②清初實行海禁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特別是要割斷東南沿海人民同臺灣鄭氏政權的聯系。后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擔心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也受統治者盲目自大觀念的影響。
③從根本上看,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是由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決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封建自然經濟,使之難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對中國的商品需求量擴大,“海禁”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造成中國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閉關鎖國的后果: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隔絕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從工場到工廠
工廠制度:
(1)特點:生產資料、工人集中,采用機器生產,工人受嚴格紀律約束,又受機器支配。
(2)經濟思想:自由主義思想.
工廠制度與工場制度不同點:
生產方式: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
生產組織方式:車間勞動進一步細化了社會分工,強化了專業管理,提高了生產效率。
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
工業革命的另一項標志性成就和在生產組織形式上造成的實質性的變化是工廠的普遍建立。某經濟史專家論述說:“生產方式的轉變始于分散的工場手工業向集中的工場手工業發展時期。為了適應市場規模的擴大,分料到戶制依靠分工來提高效率,由于直接管理和監督生產過程的需要,集中的手工工場出現。集中的手工工場對個人貢獻進行較好考核,降低了設計機器代替人工的費用,它管理、組織生產的方式是工廠制的雛形。隨著機器的增加,從使用單一機器到整個機器系統,使最重要的生產過程機械化,更增加了專業化,從而導致組織創新──工廠制度的全面建立。工廠制度在機器生產的基礎上,發展了手工工場監督管理生產過程的組織模式!
“工廠內部勞動的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使生產、設計和管理等部門各司其職,改變了以往憑經驗的工作和思維方式,向科學化過渡。技術設計部門由工程師組成,負責設計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以達到更有效地考核個人績效和更快地提高生產率的目的。銷售部門在產量擴大的情形下,越來越重要。19世紀60年代銷售部門的主要工作是推銷部分庫存產品和代表廠方簽訂承辦合同。各個部門分工的明確使工廠主不再需要直接管理生產過程、進行產品開發或推銷產品,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平衡各個部門的發展、做出重大決策和監督各部門的工作績效上來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大幅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物質生活。
②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逐漸戰勝封建勢力,掌握了政權;無產階級逐漸覺悟,他們要改變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開始起來進行斗爭。
③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城市化開始興起。
④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客觀上把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面貌。工業革命對以后歷史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即自由主義,如19世紀中期歐美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社會主義,如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及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如亞洲的革命風暴等。其中自由主義是主流,它決定和影響著其它兩股潮流。
(2)消極影響:
①無產階級遭受日益嚴重的剝削和壓迫。
②亞非拉等落后地區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受到了日益嚴重的掠奪,使東方從屬于西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90415.html
相關閱讀: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