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參加虎頭要塞戰斗幸存的日本兵岡崎哲夫寫了一本題為《日蘇虎頭決戰秘錄》。該書中敘述“那些從山東運來的苦力們,一部分是戰俘,一部分是‘浮浪’(日本人對無業游民的稱呼),不堪忍受沉重的體力勞動,經常結伙逃往對岸的蘇聯,他們尚未跑到冰封的江面中央,即被我們士兵射中打死。但勞工因受不了折磨和隨時有挨刺刀的可能,一直沒停止過逃跑,結果絕大多數人沒有逃出就被打死!比哲娀㈩^要塞上等兵岡崎哲夫回憶“昭和18年(1943年)某日,要塞施工大致完工,日軍舉行慶祝竣工的宴會,將俘虜勞工人員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用酒肴欺騙勞工說犒勞他們。被誘騙赴宴的勞工中有一人設法逃避而躲進工棚,最后被拉到宴會現場。進行到高潮時一些人似乎察覺到不妙,驚恐地起來想逃離洼地,重機槍噴出了火舌,會場頓時化作血腥的屠場,尸體堆積將畦地填平!边@個洼地只是虎頭幾座萬人坑中的一座。在修建虎頭要塞過程中,日軍強迫中國勞工進行超強度的勞動,并給與他們非人的待遇,使大批中國勞工死亡,F在根據工程量和尸骨判斷,至少有10萬中國勞工被日軍死在虎頭要塞;⒘质校疵哲妱诠ば掖嬲咧、供銷社離休干部孫同修回憶說:“在虎頭小白塔挖山洞時,我們住的工棚是由一層席子搭成的馬架子,一個工棚200多人,一共有18個工棚。一天早上,把頭喊起床,見一個勞工沒動靜,上去就是幾鎬把,仔細一瞧人早死了。每天,勞工最少死三四個,大多數是累死和病死的。”建成后的虎頭要塞規模龐大得足以令人咋舌,地下要塞南起邊臉子山,北至虎北山,西起火石山,東至烏蘇里江,形成正面寬12公里,縱深長6公里的要塞守備區。在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虎嘯山等五個標高在100至150米的丘陵上建成了5個中心要塞區,形成了以猛虎山為中心樞紐的地下要塞群,猛虎山為主陣地,虎東山、虎北山為兩翼前沿陣地,虎西山、虎嘯山為兩大依托陣地,從背后支撐和護衛猛虎山主陣地。猛虎山是日軍虎頭要塞的主陣地和指揮中樞,由東、西、中猛虎山三個山頭組成,其地下工事直通各山頭陣地,隧道寬高各3?4米,長達8公里。日軍虎頭要塞的地下軍事設施全部由鋼筋水泥澆注而成,設有指揮所、彈藥庫、糧庫、發電所、醫務所、通訊室、軍官休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廁所、蓄水井、陷阱等。工事上面的山頂,毫無人工痕跡,全部保持原始植被。通往山頂地面工事的通道有觀察所、射擊口、豎井、通氣口、排氣口等。其他山頭地下要塞的規模略小于猛虎山主陣地設施,但里面設施與猛虎山基本相似。日軍在要塞地面上建有許多炮兵陣地、軍用機場、醫院、軍營,以及縱橫交錯的交通壕、掩體、電網、連通地下要塞的各通道,使地上工事和地下設施連成一體。1939年,虎頭要塞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時,日軍12個步兵和炮兵中隊約8000人組成要塞守備隊,進駐虎頭要塞。
第二章不堪一擊的關東軍1943年底,日軍為遏制南方戰線局勢的惡化,挽回敗局,開始大規模地抽調關東軍開赴南方戰場。1944年2月以后,日軍開始以師團為單位征調關東軍到中國南部作戰,“調走完整建制的師團達20個,其中大部分都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1944年3月,日軍在中國東北僅剩10個飛行戰隊,7月,日軍關東軍作戰航空部隊僅剩駐鞍山的第15飛行團和2個飛行中隊及一些訓練部隊,僅有飛機230架。日軍在抽調部隊同時,大量的武器裝備也被陸陸續續地運到中國南部。1945年,駐綏芬河日軍第5軍司令官檢閱其師團時,野炮部隊通過時竟無炮可閱,以前武裝精銳的關東軍,現在成了外強中干、不堪一擊的紙老虎。1944年底,日軍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沒有一個師團受過高強度的正規訓練,這表明日本帝國主義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末日已為期不遠了。1944年11月7日,斯大林在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這天發表斥責日本侵略的演說。1945年2月下旬,蘇聯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將歐洲的蘇軍運到遠東。4月6日,蘇聯正式通知日本廢除《日蘇中立條約》。日本關東軍主力的不斷南調,關東軍執行對蘇“攻勢作戰”的預想已經成為泡影。1944年9月18日,日本大本營向關東軍下達“大陸1300號命令”即“對蘇全面持久作戰計劃”,該計劃把攻勢作戰改為持久作戰。1945年5月30日,日本大本營再次下達關東軍作戰命令,將中國東北南部地區劃為同蘇軍進行持久戰的作戰區,這表明日本關東軍將在戰時放棄中國東北北部地區。日本關東軍根據日軍大本營的命令,對其所屬部隊進行大規模地調整和部署,1945年3月,日本關東軍將駐扎虎頭的日軍第4國境守備隊主力調入日軍第122師團,移防寧安,剩余守備隊繼續留駐虎頭要塞。1945年7月10日,日軍在虎頭要塞駐有一個守備大隊,隊長是西脅武大佐,下轄4個步兵中隊、2個炮兵中隊、1個速射炮中隊、1個工兵隊和1個列車炮中隊。兵力部署為:步兵第1中隊駐防虎東山,步兵炮中隊和速射炮中隊、步兵第3中隊駐猛虎山,步兵第4中隊和工兵隊駐虎北山,步兵第2中隊駐虎西山和虎嘯山。
第三章遠東最后一戰1945年8月9日深夜零點左右,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第35集團軍第57邊防總團首先向日軍發起進攻,強渡烏蘇里江和松阿察河。隨后,伊曼方向的波隆卡、薩里斯基兩地蘇軍炮兵部隊,開始向虎頭要塞陣地發起了15分鐘的炮擊,蘇空軍49架伊爾?4轟炸機,在50架殲擊機掩護下,對虎頭要塞陣地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轟炸,并強占了日軍炮兵中隊。蘇軍35集團軍在炮兵部隊與空軍的掩護下,冒著日軍的炮火,分三路強渡烏蘇里江,一路為蘇軍35集團軍步兵66師和363師在距虎林縣城東南60公里的倒木溝、東林子一帶橫渡烏蘇里江支流松阿察河;一路在距虎頭北面約30公里的小木河、阿布沁河口一帶橫渡烏蘇里江;一路直插虎頭西南的黃泥河、月牙一帶,切斷了虎頭通往虎林的交通線。蘇軍35集團軍的步兵66師和363師渡過松阿察河后,進入沼澤地,無法繼續前進。35集團軍指揮部立即給步兵66師調來三個工程兵營和三個步兵營,給步兵363師調來一個工程兵營和兩個步兵營,開辟道路,使這支軍隊順利地通過沼澤地帶。面對蘇軍的強大攻勢,日軍倉促應戰,在虎嘯山陣地緊急部署了1門速射炮、1挺重機槍、一門迫擊炮,其它陣地裝備4挺輕機槍、4枚擲彈筒、170支步槍。隨著,蘇軍35集團軍不斷推進,蘇軍步兵1058團從南面迂回到虎頭鎮,并在該鎮南郊與日軍展開激戰,蘇軍步兵1056團同日軍展開了爭奪東郊碼頭的激烈戰斗。經過幾次激烈的戰斗,蘇軍當日攻占了東郊碼頭和虎頭鎮,日軍只好困守在虎頭要塞各個陣地上負隅頑抗。8月10日,在蘇聯空軍猛烈轟炸日軍虎頭要塞的各支撐點后,蘇軍步兵1056團和109筑壘部隊發起了對虎頭要塞各支撐點的攻擊,很快地切斷了虎嘯山和猛虎山兩陣地間的聯絡。日軍憑借要塞工事繼續頑抗,并利用地道迅速實施機動迂回穿插,從側翼和后方對封鎖各要塞支撐點的蘇軍進行反擊,蘇軍1056團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擊退了日軍四次反沖擊,虎北山陣地爭奪戰尤為激烈,兩天之內,陣地九次易手。8月12日,蘇軍以優勢的兵力和火力對日軍火炮陣地及要塞設施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后,蘇軍步兵攻擊部隊在坦克掩護下向日軍要塞陣地發起猛攻,與日軍在各陣地展開白刃戰。8月13日,蘇軍占領了猛虎山頂,并在山頂上部署了山炮,近距離炮擊日軍巨炮陣地。在炮擊日軍同時,占領猛虎山頂的蘇軍從地下要塞的煙囪、通氣孔等向地下要塞投擲手榴彈或液體炸藥,頓時地下要塞內濃煙密布,許多日軍窒息死亡。8月14日,蘇軍攻陷了日軍巨炮陣地。
8月15日,日軍猛虎山司令部通過無線電接收機收聽到了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玉音廣播”。日軍代理司令官大木正大尉對此拒不相信,命令日軍關掉收音機,繼續頑抗,并派日軍偷偷潛出洞外偷襲蘇軍。偷襲失敗后,大木正大尉命令140余名傷兵全體“玉碎”。8月18日,蘇軍指揮部向日軍守備隊發出最后通牒,日軍殘余官兵仍堅持頑抗,將蘇軍派去充當軍使的一名日軍戰俘用軍刀砍死。勸降失敗后,8月19日,蘇軍第35集團軍調來203毫米火炮、34門大威力火炮及火箭炮對虎頭要塞兩翼陣地進行射擊后,步兵向虎頭要塞兩翼陣地發起強攻,經過一天的激烈戰斗,蘇軍占領了日軍虎頭要塞的各個制高點,此時的日軍已無險可守,實力也消耗殆盡,只好轉入地下工事負隅頑抗。不久在蘇軍強大的攻勢下,日軍守備隊本部、中猛虎山、東猛虎山陣地日軍守備隊步兵1中隊、步兵隊本部、步兵炮中隊、炮兵隊本部全部很快被蘇軍殲滅。8月21日,蘇軍殲滅了日軍西猛虎山步兵第三中隊。8月26日,蘇軍殲滅了日軍虎嘯山步兵1中隊。8月27日,蘇軍殲滅了日軍中猛虎山守備隊炮兵2中隊。至此,虎頭要塞各支撐點的日軍守備隊1387人,除53人突出蘇軍包圍逃走外,全部被殲滅。參加過虎頭要塞戰斗并幸運生還的日軍士兵岡崎哲夫在《日蘇虎頭決戰秘錄》一書中描寫到:“戰爭結束了,要塞到處都是燒焦發黑的尸體,漂白了的尸骸,沒有肌肉僅剩一幅皮囊的死尸,涂滿黑色的肌肉塊……這個建立在中國人民血汗和尸骨基礎上的要塞是日本侵華暴行的歷史見證。”虎頭要塞這個被日本關東軍吹噓為可堅持6個月要塞僅18天就被蘇軍摧毀,蘇日在虎頭鎮的激戰在蘇日戰爭史上是絕無僅見的,日軍在虎頭要塞的覆滅是必然的,想憑一兩個堅固的軍事要塞挽回?勢是枉費心機的。建立在中國人民血汗和尸骨基礎上的虎頭要塞是日本侵華暴行的歷史見證。近年來,為了讓中日兩國人民牢記日本侵華歷史,虎林縣政府對虎頭要塞的虎東山地下工事的兩個洞口、1000米的隧道、房間及地上工事遺址進行了清理,建成了“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介紹虎頭要塞的歷史、日軍奴役殺害中國勞工的罪行、二戰最后一戰虎頭要塞攻殲戰經過等,以揭露日本侵華戰爭罪行。現在,虎頭要塞博物館和要塞遺址已經成為揭露日本侵華戰爭罪行和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3989.html
相關閱讀: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