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袁世凱敢于開歷史倒車,將自己的頭銜從大總統閣下改為大皇帝陛下,那也是有“民意”強力支持的。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時,中華民國參政院專門舉行全體會議討論有關變更國體事宜。據記載,當天參加會議的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竟一致同意國家實行帝制,稱“中華帝國。
與此同時,以朱啟鈐、梁士詒等人為骨干的登基大典籌備處開始忙碌起來。盡管袁世凱一再叮囑手下要節省開支,但該花的錢還得花,僅初步預算就得590余萬元,內含祭典費26萬,修理大殿工程費105萬,調度費117萬,饗宴費22萬,接待費51萬,犒賞費69萬,大禮關系費166萬等不一而足。
而據有關史料披露,實際上為了此次稱帝,袁氏政府前前后后竟花了3000萬元!這在當時足夠買10條驅逐艦了。盡管當時國家財政困難,但在“梁財神”梁士詒的精心運作下,還是為此次復辟帝制提供了非常充裕的資金。袁世凱稱帝場景
據保存下來的賬單顯示,僅僅為籌備登基大典,袁世凱就支出了2000萬元。例如單是為了感謝美國政治顧問古德諾在學術理論上對帝制的“支持”,政府就付給其50萬元的“潤筆費”。再有,為了獲得輿論界的支持,袁世凱還慷慨地向《亞細亞日報》《國華報》等提供了30萬元的友情贊助。
至于為了修繕紫禁城內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則更是一筆浩大的開支。為了顯示新王朝的新氣象,袁世凱先是下令將三大殿分別改名為承運殿(取意“奉天承運”)、體元殿(取意“恭體黎元”)、建極殿(取意“建國立極”)。
由于嫌原來宮殿的黃色不符合本朝的“火德”,又下令大殿內裝飾一律改漆朱紅色,殿中央的八根大柱加嵌赤金,飾以盤龍彩云。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項大工程交給了袁世凱同姓不同宗的侄子袁乃寬辦理,結果袁乃寬竟花費了270萬元,而據承包商透露實際上只用了100多萬元。
袁世凱稱帝時的場景
為了準備登基大典,袁世凱及其家人乃至大小官員都要添置新式服裝和各類用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門為袁世凱定制的兩件龍袍,據說花費了60萬元!說起這兩件龍袍,其豪奢程度真是絲毫不亞于古代帝王的龍袍。此外登基大典籌備處還花10萬元定制了兩頂復古式皇冠,12萬元的一枚玉璽,60萬元的兩顆金印,40萬元的一把新龍椅,如此等等。除了袁世凱外,其家人的服裝用品也是一筆大開銷。據說光是眾多“娘娘”所需費用就高達200萬元。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時代,袁世凱還興致勃勃地下令將中南海總統府改名為新華宮,下令發行一套刻有其本人頭像和“中華帝國”“洪憲紀元”字樣的紀念金幣,甚至專門派手下到景德鎮督造一批“洪憲”瓷器。
至于袁世凱為何如此匆忙草率地舉行登基典禮,外人始終無法探知。就這樣,在外界的一片議論聲中,袁世凱宣布廢除共和政體,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從此,中華民國大總統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華帝國大皇帝。為了安撫一些老資格的地方大員和民國元勛,袁世凱又于12月20日專門下令特批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四位元老級人物為所謂的“嵩山四友”,即他們不用在皇帝面前稱臣跪拜。與此同時,新皇帝又對有功之臣大加封賞,分別賜予128人為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的爵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3991.html
相關閱讀: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