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已經成為當今中國人的一塊心病。蔣家父子統治臺灣時期,起碼認同“一個中國”的原則,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再到今天,臺獨分子的叫囂之聲就一直不絕于耳。雖然馬英九不主張臺獨,但“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使兩岸統一暫時還看不到光明與希望。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禁不住感慨起來:如果在建國初期我們解放了臺灣,那該多好!事實上,當年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政權是有實力與能力解放臺灣的,可惜最后還是功敗垂成了。那么,是什么讓毛澤東痛失了解放臺灣的良機呢?
對于這個問題,歷史學家似乎早有了共識。1949年10月、11月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進攻金門、定海的失利,使國民黨政權暫時得以控制沿海各島,也使毛澤東喪失了趁國民黨政權立足未穩解放臺灣的有利時機;8個月后的1950年6月,美國利用朝鮮戰爭爆發的時機,派出第七艦隊進駐臺灣,制造了長期分裂局面。這個答案表面上沒有問題,但由于顧忌到以前我們和蘇聯的老大哥關系,與朝鮮的兄弟情誼,沒有再往實質上去深挖。其實,正是老大哥蘇聯的一味偏袒和朝鮮小兄弟自不量力的一意孤行,才使毛澤東痛失了解放臺灣的最后良機。
據有人回憶,多年后毛澤東在談話中,曾經對1949年沒有立即進攻臺灣自責說:這是我黨七大后所犯的第一個大的歷史錯誤。當時,蔣介石在臺灣立足未穩,美國人也從臺灣撤走了第七艦隊,本來是解放臺灣的最好時機,但是我們喪失了時機,我們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還有大軍,于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又要守備大城市和掃清殘敵,所以沒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來解放臺灣,而是以劣勢兵力在金門打了敗仗。這樣蔣介石在臺灣的棋下活了。在大陸,蔣介石輸了,我們贏了;在臺灣,我們輸了,蔣介石贏了。這是一個大的歷史錯誤,是不能挽回的錯誤。
這確實讓人遺憾,但實事求是地說起來,也不能全怪毛澤東的戰略決策失誤,畢竟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和鞏固解放了的地區,當時也是非常重要的。況且,這一個失誤,在隨后是還有機會彌補。
一
1950和1951這兩年,在毛澤東看來是解放臺灣的最好時機。這時候,外部環境對臺灣的蔣介石政權越來越不利,而對毛澤東的中共政權卻越來越有利。
1949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臺灣,1950年4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解放海南島戰役,駐守海南的國民黨軍隊于4月奉命退往臺灣。雖然已經潰退到臺灣的國民黨軍隊號稱有60萬,但已經是毫無斗志的殘兵敗將,在他們的作戰方案中,最纖細的內容就是當解放大軍到來的時候如何逃命;雖然蔣介石早就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但由于臺灣在日軍統治下50年,二次大戰后期曾遭美軍大規模轟炸,陳儀接手的臺灣千瘡百孔,工廠倒閉、港口毀壞、物資奇缺,在毛澤東計劃攻臺的時間前,臺灣防務不可能形成規模和系統,更不可能建立健全。盡管老蔣在眾人面前不忘打氣:“臺灣一定能守得!”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一個軍事上的簡單事實:150海里的臺灣海峽在300年前尚且阻擋不了鄭成功的木船船隊和手持冷兵器的士兵,現在又如何能抵擋得住排山倒海的人民解放軍?在福建沿海,解放軍二野、三野的幾十萬精銳部隊,以及各種型號的船只都在準備之中。更讓老蔣意想不到的是,裝備很差的解放軍竟然有了飛機!當時,老蔣惟一渴望抓到的救命稻草就剩下了美國一如既往的援助,甚至是軍事上的直接干預。
偏偏這次蔣介石等到的卻是失望和害怕。由于國民黨在大陸腐敗無能,連年失利,新中國建立初期,美國政府發表“白皮書”,對國民黨政府采取袖手旁觀政策。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關于臺灣問題的聲明》:“過去四年來,美國及其他盟國亦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F在美國無意在臺灣獲得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打算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爭的措施”;“不擬對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咨詢”。僅僅過了7天,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也發表講話,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臺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軍事行動,這就向全世界表明了美國嗎“棄臺”的決心。
回頭再說毛澤東。1949年4月和11月,人民解放軍的海軍、空軍先后成立,只是尚未形成作戰能力,還須得到蘇聯的支持與幫助。而當毛澤東就此請求蘇聯的軍事支持時,斯大林一開始采取了回避和曖昧的態度,擔心這樣做,將意味著蘇聯與美國?哲姲l生直接沖突,為其發動新的世界大戰提供借口。但在聽了美國總統和國務卿的聲明和講話后,斯大林的膽子壯了許多。既然美國自己放棄了《雅爾塔協定》劃定的勢力范圍,把中國和朝鮮劃在自己的防御圈之外,這就等于把它們交給了蘇聯。因此,斯大林同意毛澤東就適當時機“解放”臺灣進行必要的準備,同意將蘇聯給中國的3億美元貸款,一半用于購買進攻臺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不過,直到最后,斯大林還是小心翼翼地沒有同意利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來進攻臺灣。
蘇聯人能夠提供必要的軍事裝備和軍事顧問(包括軍事技術人員),這在毛澤東看來已經足夠了。所以,“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作為1950年中共軍事工作的首要任務,緊鑼密鼓地進行了起來。蘇聯人也加緊協助中國軍隊進行各種裝備的和技術的改進工作,中共的空軍和海軍迅速開始初具雛形。即使在朝鮮戰爭爆發的情況下,最遲到1951年,解放臺灣的條件也應該基本具備了。
二
可是,此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一個名叫金日成的朝鮮青年人在毛澤東訪蘇的時候也來到了蘇聯,他要向斯大林表達渴望統一朝鮮的偉大理想。雖然,斯大林不愿意為金日成的設想冒險,蘇共中央明確答復說:“美國在中國失敗之后,可能會比在中國更直接地干預朝鮮事務”,更何況北方的軍隊也還沒有強大到足以對南方發動一場成功的速決戰的程度。戰爭一旦形成相持局面,“就給美國提供了在各方面干涉朝鮮事務的理由”。然而,金日成不會放棄統一朝鮮的設想。他一直認為,要根本消除戰爭陰云就必須鏟除南朝鮮反共政權。作為朝鮮共產黨人,自然要以解放全民族為己任,眼看著毛澤東一舉統一了中國,而朝鮮還有半壁江山和一多半人民沒有解放,金日成就焦心如焚。因此,艾奇遜聲明剛剛發表了5天,金日成就不失時機地重新向蘇聯外交官提出了加速統一南北朝鮮的問題。
斯大林最擔心的是美國干涉。但是,他始終無法解釋,為什么美國沒有干涉毛澤東統一中國?如果連中國大陸都不愿干涉的話,美國又怎么會去干涉一個小小的朝鮮呢?如今,杜魯門和艾奇遜又公開聲明朝鮮和臺灣不在美國的防御圈內,自然就更加沒有必要為美國的干涉憂心忡忡了。既然如此,斯大林第一想到的也是朝鮮問題。這是因為,日本從來都是俄國人的心腹之患。與對蘇聯安全無關輕重的臺灣比較起來,朝鮮的統一會極大地鞏固蘇聯遠東的邊防,并使日本直接處于蘇聯的威懾之下,斯大林對此可謂夢寐以求。
在比較了金日成和毛澤東的要求之后,斯大林明確認為支持北朝鮮要比支持中國人劃算得多,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更看重朝鮮的戰略地位,而且也是因為幫助金日成幾乎不需要一個蘇聯士兵。畢竟,美國對遠東保持不干涉政策很可能是有限度的,那就是蘇聯也必須嚴格地采取守勢。一旦美國政府發現有蘇聯人秘密加入到遠東地區的戰爭中去,杜魯門和艾奇遜未必還會遵守他們的聲明。
經過了將近兩周時間的考慮之后,斯大林終于在1950年1月底開始傾向于接受金日成的援助要求了。畢竟,與長期同莫斯科存在隔閡的毛澤東比較起來,金日成和相當一批北朝鮮領導人在蘇聯遠東的軍營中度過了相當多的日子,因此,對中朝兩國領導人,斯大林顯然更加相信北朝鮮人。他在1月30日給蘇聯駐朝鮮大使的電報中,明確表示:“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滿情緒,但他必須懂得,諸如他想要著手解決的關于南朝鮮這樣一件大事,需要有周密的準備。事情必須要組織得沒有太大的風險。如果他想要與我討論這件事,那么我將隨時準備接見他,并與他進行討論。把這些轉告金日成,并告訴他我準備在這件事上幫助他”。
這封電報清楚地表明,斯大林已經決心要幫助金日成,而且把這件事放到了毛澤東的解放臺灣之前。這時離毛澤東離開莫斯科至少還有半個月的時間,但斯大林沒有向毛透露半個字。他們之間只是偶爾提到過朝鮮問題。當雙方談到中共中央1950年1月關于按照1949年4月毛澤東對金日成所做的承諾,把人民解放軍中的其余12000名朝鮮族官兵,連同配備的武器,全部移交給北朝鮮人民軍的決定時,他們才提到了朝鮮問題。而毛仍然在說,現在還不是北方如何進攻南方的問題,而是北方如何防御南方的問題。在他看來,更現實的還是中國解放臺灣的戰斗。
當然了,斯大林不會忘了讓朝鮮表達一下對中國的“尊重”。在批準金日成訪問蘇聯的同時,特別要求他的大使提醒金日成,在朝鮮統一問題上,金日成應當聽聽毛澤東的意見。金日成確信毛澤東不會反對他的計劃,因為毛澤東就是以武力方式統一中國的。在他出訪莫斯科之前,他經過北朝鮮駐中國大使通知毛澤東說,他希望就統一朝鮮問題對中國進行一次訪問,與毛澤東交換意見。對此,毛澤東欣然表示同意。由于這時北京在平壤既沒有大使,也沒有軍事觀察人員,因此,毛澤東絲毫也不了解北朝鮮統一工作的進程,更不知道金日成為了統一朝鮮幾乎可以說是自不量力和不計后果。他一面肯定以武力統一南方的必要性,一面仍舊提醒北朝鮮應當加強警惕,說北朝鮮目前應當首先做好一切軍事上的準備工作,加強自身的力量,以應付可能的戰爭。
三
斯大林一直向毛澤東封鎖金日成統一朝鮮的消息,直到最后才要求金日成去征求毛澤東的同意。這雖然不能說是一種精心策劃的陰謀,但也可看出當年老大哥的剛愎自用與蠻不講理。要知道,中共中央早就提出了請蘇聯幫助解放臺灣的要求,毛澤東又親自向斯大林本人提出請求;可是,斯大林根本不想去擺平毛澤東與金日成的關系,也不向向毛澤東去解釋他那樣選擇的必要性,更不想與毛澤東爭論孰輕孰重,而是霸道地造成一個既成事實,使毛澤東無話好說。當然,表面上他還會給給毛澤東一個形式上的“公平”,盡管這種“公平”并不是毛澤東所希望的,但至少,在斯大林看來,讓金日成去請求毛澤東的“批準”,在心理上可以或多或少地給毛澤東以安慰。何況,朝鮮半島的動蕩對中國的影響最為直接,一旦出現任何意外,中國的態度都是最為重要的。如果毛澤東反對,那么,采取進攻行動無論如何都是冒險的。
如果我們的偉大領袖當年能明確反對金日成的一廂情愿就好了,那樣的話,朝鮮戰爭就會推遲爆發,就給我們解放臺灣贏得了寶貴的時機。
可惜的是,1950年5月13日,在拒朝鮮戰爭爆發只有一個月多一點的時候,金日成到達北京。毛澤東沒想到斯大林支持了后來居上的北朝鮮,沒想到金日成的作戰計劃已經如此地“完備”;谏鐣髁x陣營的同盟關系,更主要的是迫于老大哥的壓力,毛澤東只能苦澀地承認這一既成事實。他告訴金日成,原來他考慮的是應當首先解放臺灣,在此之后再解決朝鮮問題,那樣中國將會更充分地援助北朝鮮。但既然統一朝鮮的問題已經在莫斯科得到批準,他同意首先統一朝鮮。此時,野心勃勃的金日成向毛澤東侃侃而談他的三階段統一計劃:第一步進一步加強兵力;第二步公開向南方提出和平統一方案;第三步,在和平統一方案遭到南朝鮮拒絕后則斥諸武力。
當毛澤東對美國驅使日本軍隊或直接干預的可能性有所擔心時,大公無私地告訴金日成,如果美國軍隊參加戰爭,他相信中國會派出軍隊支援北朝鮮,因為到那時,蘇聯出兵是不方便的,它受到與美國簽訂的協定的限制,而中國則不受這樣的條約約束。金日成樂觀地相信,日本軍隊參戰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美國人派個兩、三萬日本軍隊來,也不能改變戰局,人民軍的士兵將戰斗得更加堅決。至于美國參戰的可能性,他斷言:“那幾乎不可能”,斯大林已經告訴過他們,帝國主義不會干涉,因而不必加以考慮。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已經箭在弦上,金日成的興奮心情可想而知。相比之下,鑒于臺灣問題的解決將受到嚴重影響,毛澤東的沮喪也不言而喻。幾乎就在金日成訪蘇之前不久,中共還特別就武力統一臺灣的問題與蘇聯軍事當局就一些具體的作戰設想進行過深入的討論。而由于中共這時空軍和海軍的裝備正在陸續到達,進攻臺灣的技術條件問題正在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而逐漸得到解決,因此,中共中共中央已經重新開始有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奪取臺灣的決心,并初步考慮在1951年條件基本具備后,選擇適當時機實施作戰行動。毛澤東無論如何沒有想到朝鮮戰爭會排在他奪取臺灣行動的前面。與斯大林的剛愎自用和金日成的盲目樂觀相反,他最擔心的是,一旦朝鮮戰爭爆發,無論勝負,美國政府都必然會改變對臺灣的政策,從而使他解放臺灣的計劃面臨巨大的困難。
按照既定方案,北朝鮮提出的和平統一主張在6月11日遭到南朝鮮當局的拒絕,金日成的軍事進攻階段開始進入了倒計時。根據蘇聯瓦西里耶夫中將和蘇軍顧問組協助制定的“先發制人的進攻作戰計劃”,人民軍應當在22到27天內分三個階段實現解放南朝鮮的作戰。6月18日,作戰計劃下達到人民軍部署在三八線的各個部隊。25日,受命參加進攻的7個師隨著反擊南朝鮮軍挑釁的一聲槍響,大舉越過了三八線——朝鮮戰爭爆發了。
四
一個最讓毛澤東擔心的局面隨之出現了。
1950年6月15日,美國中央情報局遠東情報處對臺灣局勢作了公開評估:“臺灣在7月15日以前可能遭到中共全面攻擊。由于國民黨軍隊軍紀蕩然,民心浮動,中共將于發動攻擊數周內順利占領臺灣。”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發覺形勢不妙。如果美國在北部失去南朝鮮,在南部失去臺灣,則日本將被南北夾擊,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反共國家將受到威脅,美國的西太平洋防線將被斬成幾截,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將因此受到重大損失,美國決心改變戰略,做出了強烈反應。
美國總統杜魯門于6月27日宣布臺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他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確保臺灣及臺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爭蔓延。對于美國的行動,毛澤東立即做出強烈反應,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但在內部指示中,中共中共中央則不能不承認:自己沒有與美國現代化的海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可能,“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臺灣添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臺灣海峽擋著”,結果只好把“打臺灣的時間往后推延”。與此同時,由于6月27日美國總統也同時宣布美國將出兵南朝鮮,中國東北邊防以及可能的增援朝鮮問題日益緊迫,中共的戰略重點也被迫轉向東北地區。至此,進攻臺灣的準備工作逐漸停頓下來,以至最終不得不在事實上放棄了這一作戰計劃。
這是一件讓毛澤東感到極其不滿的事情。7月2日,周恩來約見蘇聯大使,在討論如何應付聯合國卷入朝鮮戰爭的外交問題后,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國人的這種心態。他極為反感地告訴大使說:早在5月與金日成的會談中,中共領導人就已經提醒他,美國可能干涉的問題,而金日成當時不相信。事實證明我們當時的估計是對的。與此同時,通過他們給蘇聯方面的一份綜合反映外國人對朝鮮戰爭的看法的情報,中共領導人也曲折地表達了他們對蘇聯選擇這個時候支持統一朝鮮行動的疑惑。在報告中,他們寫道,一位英國代表對中國領導人說,蘇聯鼓勵朝鮮內戰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奪取臺灣。
毛澤東不希望在這個時候進行朝鮮戰爭,是再明顯不過的了。他本來想首先解決臺灣問題,然后再尋找適當時機協助金日成解決朝鮮統一問題,但究竟什么時候可以武裝進攻南朝鮮,既需要通盤考慮,也需要合適的機會。而且,他始終認為,在蘇聯紅軍幫助下建立起來的朝鮮人民軍,實際上還很少經受真正的全過程的戰爭考驗,因而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成熟起來,卓有成效地進行這場統一朝鮮的速決戰,更不可能對付可能直接參戰的優勢的美國軍隊。因此,從一開始他就對這個計劃的可行性有所懷疑。只是,斯大林的支持使他失去了反對的可能。
等到9月中旬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輕而易舉地圍殲了人民軍進攻部隊的時候,毛澤東更加相信自己的估計是正確的了。但越如此也就越遺憾。所以,當斯大林逝世后,毛澤東不止一次地在這個問題上埋怨斯大林:斯大林關于朝鮮戰爭的決定,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百分之百的錯了”。但毛澤東心里想的多半是,如果當初斯大林不是輕率地支持在朝鮮采取行動,那么不僅不會犯這樣大的錯誤,而且也不會使中國的臺灣問題陷入如此困難的局面。當然,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人或許用不了付出在朝鮮戰爭中那么大的代價,就有可能解放臺灣了。
8月1日,杜魯門又提出“臺灣中立化”的方針并派遣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島。一美國戰略分析家分析說:“共產黨顯然計劃在1950年夏季進入臺灣,杜魯門總統于6月27日發出的行政命令挫敗了共產黨的那次準備工作。杜魯門總統當時下令派遣美國第七艦隊,以使‘臺灣海峽中立化’。那次干涉的借口是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政府散布“臺灣地位未定”論后,決定協防臺灣。1951年2月,美國與臺灣達成協定,由美國向臺灣派遣軍事代表團并運送武器。
4月,美國在臺灣成立以蔡斯為團長的“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公開協助蔣介石訓練軍隊。8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發表《9000萬美元援臺方案》。1954年12月,美國與臺灣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美臺關系進入蜜月時期。次年,美國國會通過緊急決議案,授予總統在臺灣海峽有使用美國武裝力量的權力。美國為了實現對中國大陸的封鎖與遏制,給予臺灣國民黨當局大批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從1950年到1965年,美國給予臺灣的軍事援助累計達45億美元。
由于朝鮮戰爭的意外爆發,美國政府對臺灣的蔣介石政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對臺灣防務開始了深層的干涉和介入,使臺灣海峽的局勢日益復雜化,美軍入駐臺灣,也大大增加了解放軍武力解放臺灣的難度。從此以后,以武力解放臺灣的問題暫時被擱置了,或許是永遠擱置了!
歷史就是如此的詭異,對中華民族也太不公平了。在我們即將武力解放臺灣的關鍵時刻,老大哥斯大林出于一己私利,利令智昏地支持狂妄自大的金日成統一朝鮮,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但沒統一了朝鮮,如果沒有中國的及時出兵支持,金日成早玩兒完了。在這場殘酷的政治游戲中,斯大林空手套白狼,金日成背靠大樹好乘涼,唯獨我們成了最大的輸家,幾十萬中國人民的生命和鮮血白白浪費掉不說,寶島臺灣從此成了中華民族幾十年的一塊心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25076.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