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公元前269年 閼與之戰 趙敗秦于閼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趙秦閼與之戰

  閼與(今山西和順)本屬韓國,后歸趙國。周赧王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前283至前282)秦昭王攻占趙國離石等三城。趙派公子?入秦為人質,請求用焦等三城換回所失三城,秦昭王允諾了。但后來趙惠文王認為離石等三城鄰近秦國,即便換回,也難長守,因此不愿再換。秦昭王大怒,于是在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派中更(秦爵十三級)衛人胡陽率軍伐趙,越過韓國上黨郡(今山西和順以南、沁河以東地區),進圍趙國的險要之邑閼與。面對敵強我弱之勢,趙奢率軍行離邯鄲30里,嚴令堅壁駐屯。當時秦軍駐扎在趙國武安(今屬河北)以西,“鼓噪勒兵”,武安危在旦夕。趙奢排除干擾,不為所動,堅壁達28日之久。等到秦軍懈怠,突然卷甲急行軍,兩天一夜趕至閼與。趙奢采納軍士許歷的建議,離閼與五里結成堅固的陣勢,以避秦軍銳氣。隨后發兵萬人搶占北山,居高臨下攻擊秦軍。秦軍大敗,棄甲而逃。趙奢大破秦軍,解除了閼與之圍。趙惠文王因此賜封趙奢為馬服君(馬服山在今河北邯鄲西北,因以為號),提升許歷為國尉。趙奢由此與廉頗、藺相如爵位相當。
  
  這一時期的歷史舞臺上,以黃河、太行山、呂梁山為背景,以秦、趙、韓、魏四國為主角,以秦與趙、韓、魏三國的戰爭為劇情,先后上演了最為精彩的“閼與之戰”(公元前270年)、“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和“再戰閼與”(公元前236年)三大戰役。與“晉陽之戰”“長平之戰”相比,“閼與之戰”沒有引起我省史家的高度重視,甚至還有一些人在爭論閼與是不是現在的山西和順。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講秦始皇時,以一節“秦趙戰閼與,趙奢施奇計”,專門講述了“閼與之戰”,并將閼與之戰譽為“在秦趙戰爭史上,這場戰役是趙軍的一座豐碑”,正是這一戰役維持了秦、趙8年的戰略平衡,秦滅趙的腳步因此而遲滯。程步先生的《真秦始皇》一書中,更是以十幾幅地圖一次又一次地標示出閼與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
  
  閼與到底在哪里?《辭!罚洪懪c(yu-),古邑名。戰國韓地,后屬趙。在今山西和順。公元前270年秦派胡陽攻趙閼與,趙將趙奢大破秦軍;公元前236年秦派王翦攻趙,取閼與等九城。閼與是現在的哪個縣?除《辭!吠,筆者翻閱了今人注釋的《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的各種版本和《百科全書》等工具書,以及各種專業和業余作者發表在互聯網上的無以計數的有關文章,對閼與的注釋絕大多數為“今山西和順”或“今山西和順西”(王立群教授持此說)。程步先生對閼與的注釋是“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0公里處的和順縣西北”,并且在他的諸多地圖里,清楚地將閼與和?陽(今左權)標在一起?梢,閼與即今和順,應是不爭的事實(史實)。
  
  閼與之戰史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軍于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曰:“內之。”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許歷曰:“請就?質之誅。”趙奢曰:“胥后令邯鄲。”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后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后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顿Y治通鑒·周紀五·赧王下》以及凡提及該戰役的典籍,原文與《史記》所載大體相同,這里不再重復。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敘述差異多大,趙軍的進軍路線是相同的,即:邯鄲(兵去邯鄲三十里)——武安西(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閼與(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秦軍在閼與等著(秦伐韓,軍于閼與),決戰之地自然在閼與,武安只是趙奢忽悠秦軍間諜之地,目的達到后,兩天一夜到了閼與,才有北山大戰。
  
  至于閼與是今山西沁縣烏蘇說,是因為原文中有“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之言,于是有人考證說山西沁縣有南北馬服村,然而去當地考證的人說:當我們向村民們詢問有關情況時,當地人的回答有點讓人哭笑不得:南馬夫,北馬夫,兩個馬夫嗎,趕馬的嗎。趙奢是誰,不知道;馬服君,是不是馬將軍?從前我們村有馬將軍廟,現在早毀了。結論是什么,我想不用再說了吧。倒是創修于明神宗萬歷十一年,即公元1583年的和順縣志上載:趙奢壘,在縣東石家莊(村名,晉冀交界),即趙奢去閼與五十而軍處,今廟猶存。和順縣志載,從戰國至北齊(前403年-公元550年)近一千年的時間里,和順原來的名字就叫“閼與”。
  
  閼與之戰的歷史意義。有人統計,春秋末期至秦統一,大小戰役有二百多次,“晉陽之戰”的結果是“三家分晉”,標志著春秋的結束戰國的開始。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是主角,趙國是六國中最強大的,所以秦趙之戰影響著歷史的進程,而在山西發生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戰役也應該是三次,即“閼與之戰”“長平之戰”和“再戰閼與”。
  
  在秦國與趙國的爭霸戰爭中,閼與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其時,閼與屬上黨郡,是韓國的戰略要地。戰國后期,秦國想占有上黨郡,以便作為其東進的跳板,韓國想將上黨郡交給秦國,但經過上黨的官吏和百姓“全民公決”,歸附了趙國。閼與正好在上黨郡的最東部,緊鄰邯鄲。攻占了閼與,秦可在太行山巔俯瞰趙國的一馬平川,趙國將無險可據。所以按照“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秦東渡黃河首先攻打的是韓上黨郡。閼與之戰發生在秦昭王38年(前270年),由于趙奢的勇敢和智慧,大敗秦軍。據程步先生統計,秦昭王時代秦軍18次東渡黃河作戰。其意義在于,閼與之戰前,秦軍戰無不克攻無不勝,從閼與之戰開始卻是戰而不勝,秦趙維持了8年的戰略平衡,直至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勝趙敗。有意思的是,趙奢是閼與之戰的英雄,他的兒子趙括卻是長平之戰的敗將。父子倆留給后人的成語分別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和“紙上談兵”。26年后,即公元前236年,秦大將“王翦攻閼與、?陽”(《資治通鑒·始皇帝上》),連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閼與、?陽改屬秦。七年后,即前229年,王翦又攻打趙國,一年后,攻陷趙都邯鄲,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 歷史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兩國在山西的三大戰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閼與之戰,趙勝秦敗,戰勝了秦不可戰勝的神話,成就了趙奢等一代名將,開始了兩國長達8年的戰略平衡;長平之戰,秦勝趙敗,成就了白起等一代名將,加速了秦滅六國的鐵蹄進程;再戰閼與,秦終于占領了閼與這一戰略要地,成就了王翦等一代名將,秦完成了對趙的戰略包圍,為最終滅趙做好了決戰準備。
  
  王立群教授在總結趙國之亡時說:趙國除了燦爛的文化,還有一點是后人最為稱頌的,就是趙國軍民的積極抗戰,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唯獨趙國是最能打也是打的最為慘烈的國家。


  
  《史記》載:河(黃河)之東,山(太行山)之巔,漳河出,有閼與(今山西和順縣)。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6690.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