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合縱連橫:戰國時的外交、軍事手段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合縱連橫  三家分晉后便進入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中齊、秦兩國最為強大,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斗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并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于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連橫的目的在于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畛,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游說于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后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于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茍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珜O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于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话闳硕颊J為,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但事實上,蘇秦比張儀小,是張儀的政敵,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這么說。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張儀卻死于公元前310年,蘇比張遲死26年。當張儀在秦國為相時,蘇是個年輕的游說者,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張儀的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說的倡始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46770.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魯國的傳奇寡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