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趙國的名將,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以自身的英勇善戰保障了趙國的和平與安寧。
一、精于謀略、以守代攻
趙國的惠文王統治末年,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時常南下趙國邊境騷擾搶掠,給北部邊境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困難。趙孝成王即位后(公元前265年),任命李牧駐守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和雁門郡(今山西寧武北),防備匈奴入侵。
李牧到任之后,深知匈奴騎兵的攻擊力和機動力都非趙軍所能比,于是制定了“堅壁清野,積極防御”的戰略,對邊境地區的守備情況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先是按照邊防需要調整官員,以利于戰備;接著又將地方的財政收入用做軍費,改善官兵生活,每天宰殺數頭牛搞勞士卒;然后是加強將士的訓練,教導戰士苦練騎馬、射箭技術,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同時,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并派出大批情報人員,深入邊境以外地區,及時掌握匈奴人的動態。在具體的作戰上,改變以往敵軍來犯即出軍迎擊的戰法,采用堅壁自守、示弱避戰、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作戰方針,傳令全軍:“若匈奴來襲,立即進入壁壘自保,有敢擅自接戰、貪功抓俘虜的,斬!”讓將士們只要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堅壁清野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兵器及手段,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都是毫無所獲,被迫退去。這樣一來,既為趙國訓練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較高的邊防軍,又使趙國軍隊在人員、物資上沒有多少損失,為以后的反擊奠定了物質基礎,邊境地區也日趨安寧。
但是,匈奴人卻認為李牧膽小看不起他,邊關將士也埋怨主帥缺乏勇氣,讓他們無法建立功勛。趙孝成王聽說后,也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終于惹惱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他。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但每次作戰都由于趙軍分散戍守,倉促集中出戰,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疲于應對,陷于被動。屢次失利,傷亡很多,邊境地帶變成了戰場,百姓無法耕作放牧,舉目一片荒涼,民不聊生。戰報一次次的報上來,趙孝成王終于明白還是李牧的戰法高明,就親自登門請李牧復出。李牧推說自己有病,不肯答應,趙王知道他是心病.所以還是堅持讓他出來帶兵。李牧提出條件說:“大王一定要臣去。必須準許臣用以前的戰法,臣才敢去。”趙王答應了,李牧這才去赴任。
二、洞悉敵情、英勇善戰
李牧的名將地位,絕不是僅靠防守博得的。而是他善于抓住時機,主動出擊,發動進攻,英勇善戰之后的實至名歸。
李牧再次到邊境后,告誡部下一切照舊,邊境局勢又得到控制,相對穩定下來。這樣經過幾年的經營、訓練,趙軍戰斗力大為提高,將士的求戰愿望也日趨強烈,而匈奴則越來越認為李牧是膽小怯戰,益發輕敵。這時已經到了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李牧覺得時機已到,該是反擊的時候了。于是,挑選了兵車一千三百輛,騎兵一萬三千人,步兵五萬人,弓弩兵十萬人,總兵力約二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加以綜合訓練。等軍隊訓練完成,李牧派民眾出關放牧,百姓滿野,牛羊遍地,卻只派少數士兵保護放牧的百姓。匈奴人得到消息后,派出小股騎兵前去劫掠,李牧命令士兵裝敗退卻,丟下幾千人和牲畜讓匈奴搶掠,匈奴滿載而歸。匈奴單于一直為找不到攻打趙軍的機會而發愁,現在得到趙軍“潰逃”的消息后,認為機會來了,親率騎兵約十萬進逼雁門,深入趙國境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15089.html
相關閱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