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炯才 資料圖
本文摘自鳳凰衛視8月5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杜平:新加坡地處東南亞腹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帶來了發展的契機,同樣也深陷大國外交的博弈當中,當時對新加坡影響最大的兩個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因為種族和政治的原因,與新加坡時有摩擦,這也就迫使新加坡展開了靈活柔韌的外交征途,李光耀深知國際影響力對小國外交的作用,所以對“新加坡”這一品牌的推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以國際會議為例,僅僅在2013年這一年,就有994次涵蓋政治、軍事、經貿等領域的國際會議在新加坡舉辦,位居世界第一,李光耀巧妙搭建起國際會議的場所,借此大大提升的新加坡的國際知名度和外交影響力,讓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地位并駕齊驅,在東南亞國家當中脫穎而出。
解說:2015年6月5日,第28屆東南亞運動會在新加坡國家體育場開幕,這是東南亞運動會時隔絕22年,重回新加坡,在接下來的十多天里,來自東南亞11個國家的近7000名運動員,將展開激烈角逐,今年適逢新加坡建國50周年,這一東南亞最盛大的體育賽事,在新加坡的舉行也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意義。
從1959年開始,東南亞運動會的前身,東南亞半島運動會就以在泰國曼谷舉辦,這一區域運動會的發起人,希望利用這一運動競技的平臺,促進東南亞地區國家的聯系,加強各國間的團結和理解,這一想法的出現,也反應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二戰前后的東南亞,經歷了多年戰火的摧殘,和反殖民主義的斗爭,許多國家都還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動蕩的政治局勢之中徘徊,這一時期新加坡一邊忙于爭取自己的命運,另一邊又需要面對周邊外交的難題。
嚴孟達(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員前副總編輯):李光耀所帶領的行動黨,他們一開始,1954年成立的時候一開始就是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在馬來西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包括馬來亞半島跟新加坡,是當做一個國家。
解說:那個時候,馬來亞聯合邦已經在兩年前獲得獨立,從政治和經濟方面來看,新加坡的執政者都認為,與馬來亞合并符合新加坡的利益,對于馬來亞當局來說,新加坡雖是彈丸之地,但卻在英國的筑造之下,已成為亞洲重要的貨運與軍事港口,再加上新馬當時,均面臨共產主義的沖擊,使得合并似乎正當其時,不過,雖然合并符合眼下利益,但新加坡做出的這一選擇,卻因兩地迥然的種族結構和敏感的政治博弈,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李炯才(新加坡開國元勛外交部前高級政務部長):有一天要合并了,他(李光耀)問我,你覺得(馬來亞總理)東姑·阿都拉曼怎么樣,我說馬來人,我跟他講,認為國家是他的,其他的都是外人。
解說:馬來人之上的觀念,從馬來亞獨立前就已經存在,隨著馬來人反抗英國殖民,爭取馬來亞獨立,這種觀念更加在馬來亞根深蒂固,而這種觀念正是李光耀等馬來亞領導人希望打破的,這也成為新加坡與馬來亞領導層分歧的開端,除此之外,新馬合并超過使華人比例超過51%,使人民行動黨在馬來亞政壇中,擁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15136.html
相關閱讀: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