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解放成都:圍殲蔣介石的最后一支王牌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向志大才疏的“川西決戰”總指揮官胡宗南,終于力拙才盡。12月23日,他在四面楚歌中,爬上了早已準備好的飛機逃往海南島。

李文翻了翻白眼,看了看解放軍代表,又看了看坐在那里狠狠吸煙的副司令,然后像坐不住似地站起來,低著頭來回走動著。他的副司令狠狠地吸了一口煙,甩掉煙頭不服氣地說:“我軍部隊完整,糧彈還充足,并沒有達到不能作戰的地步!”

劉鄧下達“成都圍殲戰”命令

重慶及川東、川南廣大地區解放后,蔣介石急令由秦嶺山區撤至漢中、武都及川北地區的胡宗南集團加速南撤,企圖在成都地區頑抗或向康、滇方向退逃;并令由川東撤退之孫元良第16兵團及宋希濂、羅廣文等殘部,扼守岷江、沱江之線,遲滯解放軍西進,掩護胡宗南集團南撤。

此時胡宗南集團撤往康、滇的道路有二:一是經新津、樂山再南下;一是經雅安至西昌。鑒于此,劉伯承、鄧小平于12月6日命令第3、第5兵團急速前進,會同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圍殲胡宗南集團。

第3、第5兵團稍事休整后,于11日開始,由南溪、自貢、內江、遂寧等地向成都周圍地區疾進。15日,第48、第47師已迫近岷江東岸之板橋溪、牛華溪。48師攻占板橋溪,殲敵一部后,由竹園首先大膽強渡岷江,并以一部兵力迂回樂山,主力向夾江縣前進。47師攻占岷江東岸之任家壩、大石橋,殲敵1個團,完全控制了渡口。16日黃昏,47師在48師協同下強渡岷江,攻占樂山,并乘勝攻占峨眉縣城。48師于綿竹殲敵一部后,乘勝搶占夾江,繼而向洪雅縣城前進,17日,攻占洪雅。19日,該團在沙坪遭遇一股敵人。原來,這是宋希濂的部隊。

“快出來!繳槍不殺!”戰士們大聲喊叫,從神臺下爬出來幾個敵軍,最后一個爬出來的是個光著頭穿著灰色大衣的胖子,花白的頭發,渾身直發抖,衣袋上插著兩支鋼筆,手上戴著金戒指,還有一只金殼表。

宋希濂剛被俘時,解放軍并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宋希濂,他的部下也沒有暴露他的身份。審問他時,他說:“我叫周伯瑞,司令部軍需。”

在第二天被押往解放區的途中,宋希濂和幾個親信策劃逃跑未遂。路上碰到了一位解放軍干部。這位解放軍干部,原在宋的司令部干過,是打入敵人內部的,曾差點被宋希濂槍斃。真是冤家路窄。宋希濂再不好掩藏自己的真實姓名,向押他的解放軍承認:“我就是宋希濂。”

后來,這位國民黨的戰將,經過共產黨的改造,棄惡從善,轉變立場,擁護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他在回憶那段凄風苦雨的日子時,深有感觸地說:“1949年對于我來說是最不幸的一年……不,應該說1949年是我有生以來最幸運的一年……我跟隨蔣介石叛變革命,干了20多年反革命反人民的罪惡活動,而自己并無認識……經過黨對我的寬容和教育,使我認清了是非和真理,使我懂得了蔣集團失敗的真正原因。這樣,才使我沒有帶著花崗巖的頭腦走向墳墓里去。”

全殲宋希濂部后,第16軍乘勢進至名山、丹棱地區。

與此同時,14日,第10軍進至岷江東岸地區,經兩日激戰,殲滅在沿岸設防阻擊的胡宗南一部,并乘勝渡江,攻擊前進,相繼解放眉山、丹棱、蒲江,逼近成都外圍。

第11軍于15日解放簡陽后,相繼逼近雙流、新津地區。

15日,第12軍攻克仁壽。

至此,成都的外圍戰斗已經打響。

此時,劉、鄧急電第12軍:部隊不得停留,火速前進,截斷敵軍想取道雅安向康、滇退卻的道路,協同友鄰各軍在成都盆地將胡宗南集團一網打盡。

果然,敵人開始行動了,胡宗南先頭部隊已抵達新津地區。為了爭取主動,12軍火速向邛崍方向前進。邛崍是成都戰役的關鍵,因為新津、蒲江一帶全是敵人。如果敵人先我占據邛崍,可打開退守西昌與云南的道路。

12軍36師在12月19日下午趕到邛崍一帶阻擊敵人。同時第34師北進,協同36師實施鉗形突擊。19日下午,36師在邛崍發起阻擊戰斗,隨即攻占了邛崍。

至此,胡宗南撤逃康、滇的退路已經被完全截斷了。成都地區東、南、西三面被團團包圍,剩下的只有北面了。而在這個方向上,賀龍的第18兵團正等著他。人民解放軍于11月中旬突破國民黨軍川湘鄂和黔東防線后,防守秦嶺地區的胡宗南集團即按蔣介石命令開始南撒。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等部依據中央軍委指示,以既不過緊逼近敵人,以免其加速向滇、康收縮,也不與之距離過遠,以免其有充裕時間破壞道路橋梁的方針,緩緩地尾隨敵人前進。

此時,胡宗南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至此,將胡宗南集團全部包圍在成都地區。

徒有其名的“川西會戰”

蔣介石父子在11月30日清晨乘“中美”號專機逃離山城,于當日上午飛抵成都。下午,蔣介石便在黃埔軍校的黃埔樓內召見了張群、熊克武、王陵基、劉文輝等人,研究布置川西會戰。

在重慶已經失守、成都朝不保夕的情況下,蔣介石明白,川西會戰其實是自欺欺人。他并非要在成都大打一場,而是要把從川北退下來的胡宗南部主力撤往西昌,固守西昌。假如西昌不保,再向西退至滇緬邊境地區。對向西昌撤退和川西作戰,蔣介石準備采取下面三個步驟:第一,對自己的嫡系部隊——胡宗南部,讓其全部撤往西昌,以保存實力,同共產黨長期周旋。第二,對于目前尚駐守在川西平原的非嫡系部隊以及一些從川東敗下降來的殘余部隊,則利用其與解放軍糾纏,以掩護胡宗南的部隊在川康邊界從容部署。第三,在胡宗南主力部隊西撤之前,徹底解決劉文輝、鄧錫侯等地方實力派的兵權。這是一個秘密的、一舉多得的計劃。為了穩定第二方面的力量,不使第三方面對作戰部署產生疑問,關鍵就在于做好“川西決戰”這篇表面文章。

為了完成這一石三鳥的計劃,蔣介石煞有介事地召見各方面的人員。

12月2日上午,蔣介石召見了從川東潰敗下來的第20兵團司令官陳克非。陳克非是宋希濂的部下,奉命防守川東防線。11月初解放軍第3兵團發起攻勢后,以摧枯拉朽之勢,先是鐘彬的第14兵團被殲,鐘彬本人被俘;繼之是第20兵團被擊潰,陳克非率殘部敗走成都;最后是宋希濂落荒而逃。自從逃到成都后,陳克非日日擔驚受怕,唯恐蔣介石將其作為川東失敗的替罪羊,心里直打鼓。

當天上午9時,陳克非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黃埔樓。沒料到,蔣介石卻和顏悅色同他談了起來:

“宋希濂前日在江口來電,說第9師在黃草壩附近打得很好,這是黃埔教導團的革命精神。如果所有部隊都像第9師這樣打,共軍有何可怕的呢?今后,要特別注意對這支部隊補充,要選派一個比較負責的官長,對部隊進行整訓,準備參加川西會戰,保衛成都……”

陳克非一看老蔣不是追究責任,而是溫言勉慰,才將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便打起精神順著蔣介石的話頭說:

“第9師這次在黃草壩同共軍作戰達3晝夜,頗有收獲,但是傷亡也不小。當時因為距離遠,傷員運送困難,再加上共軍突破,形勢十分危急,故而部隊失散太多。校長如果允許,學生親自前往川東方向,尋找失散部隊,重振軍威!”

蔣介石打斷他的話說道:“在電臺還沒有聯系上以前,你還是在成都附近收容宋希濂部,加以整頓。”

接著,蔣介石側過身去對俞濟時說:“俞局長,你同顧總長講,凡宋希濂所轄部隊,統歸陳司令官指揮,并由其收容調整,準備在成都周圍同共軍決戰。”

面對蔣介石委以的“重任”,陳克非激動得一躍而起,啪地一個立正道:“決不辜負校長重托,誓與共軍決戰到底!”

接著,蔣介石接見胡宗南的主力——第18兵團司令官李振:“你這個部隊過去打得很好,官兵都很勇敢,這種精神要保持下去,F在敵人很猖狂,其實沒有什么,完全是我們高級將領不爭氣,腐化墮落。古人早就說過,強兵在將。我們當一個將領,應該有不成功,便成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你要訓導部下,讓他們知道,目前我們并不計較一線一地的得失,而是保存實力,重建復國基地。下一步行動,你們要向西昌集中。西昌是我們最后的復興基地,這個地方很重要。你到了那里,要據險堅守,把當地民眾組織起來,持久作戰,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李振這才明白:胡宗南部保衛成都是假,退往西昌是真。所謂川西決戰,只不過是虛晃一槍罷了。

蔣介石布置完他的“川西會戰”計劃后,匆忙逃離成都。

蔣介石最后一支王牌軍被殲

1949年12月13日之后的幾天,成都是群龍無首,一片混亂,猶如湯澆蟻穴。當時在成都地區的國民黨軍總兵力為32萬余人,其中胡宗南集團15萬人,其他國民黨軍約17萬人。胡宗南為集中全力向康、滇方向突圍和防止解放軍對其部隊割裂,一面以其主力第5兵團守新津,第18兵團位于新津、成都之間,構筑工事,抵抗解放軍的進攻,一面將成都以北地區之第7兵團撤至德陽、三臺地區,并將第16兵團置于廣漢,把第15、20兩兵團布置于彭縣地區,向主力靠攏。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二野部隊以第12軍位于邛崍、大邑,第10軍位于彭山,第11軍位于簡陽以西,第16軍位于名山、丹棱,第18軍集結眉山地區,將胡宗南部死死地困在了川西平原。

12月22日,胡宗南為挽救其即將覆滅的厄運,在新津緊急召開軍長會議。會上,色厲內荏的胡宗南強打精神,提出了“保衛”成都的三個方案:

第一案:以現有的兵力,采取以守為主,占領優勢地形,把握戰機,轉守為攻,出擊取勝。

第二案:以現有兵力,攻守兼備,確保成都;劃分兵團戰斗地區,控制強大預備隊,構筑強固工事陣地,堅決阻止解放軍攻城。

第三案:為了便于爾后能繼續作戰,保持主力,避免膠著,決心犧牲一部分以救全大局為著眼。即以兩個兵團(羅廣文部第15兵團,陳克非部第20兵團)向解放軍后方(重慶)乘虛挺進,以吸引我主力回頭,而使主力向西康背進以確保安全。

也就在同一天,遠在重慶的劉伯承、鄧小平,向位于眉山、邛崍、大邑一線的第3、5兵團發出進攻成都的命令。

在劉伯承、鄧小平部署圍殲胡宗南之時,一向志大才疏的“川西決戰”總指揮官胡宗南,終于力拙才盡。12月23日,他在四面楚歌中,爬上了早已準備好的飛機逃往海南島。

胡宗南一溜,處在四面包圍中的國民黨軍更加混亂動搖了。解放軍乘機緊縮包圍圈,進行軍事攻擊,并繼續開展政治攻勢。前方各部隊分別向國民黨軍指揮官發出忠告、警告,勸告他們迅速回頭,不要錯過時機。在前沿直接作戰的二野各部隊,利用各種方式,向國民黨軍廣播、戰場喊話、送信、散發傳單。面對解放軍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走投無路的國民黨軍紛紛起義。二野各部隊迅速占領指定位置后,一面構筑工事,積極阻擊逃竄之敵;一面開展政治攻勢,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12月21日,被圍的川鄂邊區綏署副主任董宋珩及16兵團副司令官曾元在金堂地區首先宣布起義,這是四川境內國民黨被包圍部隊瓦解的開始;24日,敵第15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第20兵團司令官陳克非率殘部在郫縣、安德起義;25日,國民黨第7兵團司令官裴昌會率部在德陽起義;27日,國民黨第18兵團司令官李振也派出代表,到簡陽與解放軍商談投降事宜。這些將領的起義,使龜縮在成都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一片混亂,大有土崩瓦解之勢。

但是,接替胡宗南指揮的國民黨軍第5兵團司令李文仍執迷不悟,垂死掙扎。為使自己擺脫不利地位,李文急忙改變胡宗南既定的計劃,決定率其所轄7個軍分兩路突圍。一路由第27、36、90、57軍組成,從成都向重慶;另一路由第1、第3、第69軍組成,從新津沿邛崍向西逃竄,目的地是雅安。

12月25日,負隅頑抗的國民黨軍第5兵團司令李文率部向西突圍,被3兵團第12軍阻擊在邛崍一帶。

12月24日晚,12軍副軍長肖永銀、政治部主任李開湘,正在召開會議,研究敵情,突然接到偵察科長的報告:“黃昏時,國民黨軍由新津出動,方向向西,現已過了羊場西大河,距我軍第35師警戒線僅10里。”

根據敵情變化,肖永銀立即命令35師師長李德生返回部隊,做好迎擊敵人的準備。

一小時后,李德生在電話中向肖永銀報告:“據已得到的情報,敵人為李文的第5兵團,現已確證的有5個軍,第3、27、36、65和90軍。在我方警戒陣地前方,大股的敵人正向西運動。”

肖永銀當即命令35師:“敵人要西逃,你師必須于拂曉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堅決抗擊敵人的進攻,決不讓李文西竄一步。”

12月25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李文兵團部隊在炮火掩護下,開始向12軍35師陣地攻擊。這天,敵人像潮水一般,一次又一次地向35師陣地猛沖達20余次。該師正面部分陣地幾度失守,戰斗呈白熱化,但英勇的解放軍戰士終于用手榴彈、刺刀、鐵鍬把敵人打退。敵人傷亡很大,死尸在35師前沿陣地前堆滿了。35師傷亡也不小。

傍晚,肖永銀令各師以兩個營的兵力向敵人反擊。經一夜戰斗,俘敵5,000余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15138.html

相關閱讀: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