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提出別人的錯失,要比直接說出口來得平和,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惡感。
漢武帝的奶媽在皇宮里住多少十年了,仍不愿分開皇宮去外面生活。起初漢武帝倒不攆奶媽走的意思,但跟著奶媽年紀越來越大了,談話便有些??唆唆,還好管閑事。漢武帝匆匆有些煩奶媽了,一怒之下便責令奶媽遷出宮去。奶媽無可奈何時找到了漢武帝的貼身紅人東方朔,請東方朔幫忙說句話。東方朔想了想說:“當你向皇上辭行時,只要回首看皇上兩次,我就有措施了。”
這天,奶媽叩別漢武帝,熱淚盈眶,邊走邊回頭看漢武帝。東方朔伺機大聲說:“奶媽,你快走吧!皇上當初已用不著你喂奶了,還擔心什么呀?”漢武帝見奶媽對他流連忘返的樣子,心里原來就有些好受,此時聽了東方朔的話,登時如雷轟頂,不禁得回想起小時候伏在奶媽胸前吃奶的情景。漢武帝想,奶媽又沒犯什么大錯,自己這樣做切實是有些過火了。于是漢武帝立即收回了成命,留奶媽持續住在宮里。
上面的例子中,東方朔明里是在勸奶媽不要擔憂天子,私下卻是在批駁皇帝感恩戴德。而東方朔僅僅說了一句話,便使出言如山且心堅意決的漢武帝轉變了主張。由此咱們能夠領會到,在事實生涯中,間接批評確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人都有自尊心。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開門見山的批評,特殊是當著世人的面時。然而,人們卻往往比擬容易接受間接的批評。由于間接批評會使犯了過錯的人在矯正毛病時,感到仿佛是自覺舉動,而不是在別人的訓斥、督促下的被迫行動。
依據人們這一特色,我們在批評別人時,可以通過批評在場的別人、不在場的人、虛構的人或者不點名責備某些人干的某些事,甚至通過寓言、對某種動物的指責等,來蘊藉地表白批評看法。
須要注意的是,采取間接批評的方式,重要在于找到可以作為批評對象的替換物。而這個替代物是另一個人時,批評者必定要留神用詞的適當,做到既要對被批評者有敲山震虎之效,又要以不傷害代人受過者的自尊為條件。
有一位老師在講課時,發明學生甲不遵照課堂紀律,找學生乙講話。這位老師并沒有直接批評學生甲;也沒像其余老師那樣發問學生甲,而是叫學生乙站起來念段課文。學生甲沒了講話對象,同時也意識到老師的間接批評。天然就一心聽課了。
還有一位聰慧的媽媽,當她那上幼兒園的兒子做錯事還不認錯時,她老是耐煩地坐下來講個小故事給兒子聽。故事里總有個孩子或者什么動物做了相似的錯事。講完后,媽媽就問兒子:“故事里那個孩子(那只動物)錯在哪里?兒子依照媽媽的領導去批評故事里的孩子或動物。過了一會兒,兒子領悟道:“媽媽,方才我也做錯了事……”
間接批評的藝術有時也可以用于湊合壞人,不至于在危險的途徑上越滑越遠。況且,有的壞人非常兇惡,你間接批評他比起直接申斥他來,可能會減少他的兇氣,有利于你的自我維護。鄭板橋吟詩驅賊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證實:暮年的鄭板橋辭去官職后“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帶了一盆蘭花跟一條黃狗回鄉隱居。一天晚上,天寒月黑,風雨交加,鄭板橋輾轉難眠。這時,一個小偷溜進了他的房子。鄭板橋覺察后,略加考慮低吟道:“細雨清風夜深厚,粱上正人進我門!毙⊥颠@時已走近床邊、聞聽此盲不禁大吃一驚。接著,鄭板橋又吟道:“腹內詩書存于卷,床頭金銀無半文。”這時小偷已確信鄭板橋的話是說給本人聽的,搞笑語錄,趕緊回身出門。小偷剛來到門外,又聽里面說:“出門休驚黃尾犬”。小偷想,那我就逾墻而去。小偷正想上墻,又聽到“越墻莫損蘭花盆!毙⊥狄豢;果然墻頭有一盆蘭花,于是翻墻時仔細避開。小偷的腳剛著地,又聽得屋里傳出:“天寒不迭披衣送,趁著月亮趕豪門!毙⊥底园l羞慚,飛也似的逃走了。
向領導進言時,若直接予以面責,勢必會給領導帶來為難,甚至會激怒引導;而若能以喻講言,暗明其理,諄諄告誡之,你的話可能輕易被領導接收。
戰國時代,齊、魏二國長期爭戰。有一次,齊國想討伐魏國。淳于髡認為此時伐魏,對齊國很不利,于是竭力禁止此次交戰。他對齊威王說:“韓國的黑犬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了;東郭的狡兔是四海之內最迅速的兔子了。韓國的黑犬追趕東郭的狡兔,圍著山跑了三圈,騰超出五座山,兔子努力往前跑,狗極力在后面追,狗和兔都跑得精疲力盡,雙雙死在那里。一個農民見此情景,不費吹灰之力,獨有其果。現在,齊、魏兩國已經彼此爭戰了良久,雙方實力相稱,長期爭執不下,終年的戰斗,使土兵們困苦不堪,國民精疲力盡,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很擔心,我們兩國長期交戰的成果,就會像那狗和兔一樣,雙雙逝世于疲命,而那強盛的秦國卻來坐收農夫之利。”淳于髡很擅長用隱語指出齊威王在處置政事上的失誤,存在很強的說服力。齊威王聽后,覺得淳于髡說得言之有理,于是.撤消了伐魏的主意。
所以,假如你想壓服他人,間接提出他人的錯失,要比直接說出口來得溫和,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34359.html
相關閱讀:鷹之死
節制的智慧
糊糊涂涂避禍災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