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同學應當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自愿,甚至于一生 的運氣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龐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 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時常遇到學生充斥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墒,這些焦慮切實是莫須有的!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于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于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幸運巧取也不可能久長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很多所謂”的重大決定” 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不足介意。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光多半在念人文迷信的貨色。畢業后工作了多少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后,破下信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念書。誰曉得,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后,我又被時事所 迫,束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窗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后我從劍橋回來,感到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議再也不鉆營學位的人,居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于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畢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漠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立場較極真個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對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本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 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體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節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國際有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結束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把持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么好驚奇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談論,因此每每在平鋪直敘的事件上強做悲喜?墒菍ξ襾碇v,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夸大本領,都只是表象。 事實是:我只在乎天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里這些結果累積的外在展現罷了,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未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愁的問我:”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討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遇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懂得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后,會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如果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因而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仍是先去工作好了! ”
“可是……”
我完整可以領會到他們的焦急,可是卻無奈壓制住對這種話的感嘆。其實,說穿了他所須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常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教訓。
先工作或先升學,名義上大相逕庭,實在骨子里的差別基本可以疏忽。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里,主人底本豢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戰書三顆”,后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愉快而保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別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然而, 我們常?床坏竭@種性命進程中深遠而連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異夸張到攸關生逝世的田地。
最譏諷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計劃可能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抉擇哪個都一樣,獨一的差別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顯明的好壞差別時,我們容易的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墒俏覀儏s常常看不到長遠的未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利益;想選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常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關聯?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籌備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后,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消退 而比擬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答復:”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確實夠聰慧。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么好埋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如果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現你生命中還有其余的可能性,其重要水平并不下于碩士學位,而你舍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斯,考不上研究所也毋庸覺得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么多,為什么要老瑣屑較量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友人,畢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后,他告知本人: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懇切跟盡力。當初,他自己領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干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謝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合適他表示的場合而已。反過來,一 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未免因此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么好自得?又有什么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么也說不明白,有時候卻再簡略不外了:我們得到素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主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似乎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核心的路上碰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傳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開短期課程。從高中時期他就很用功,以第一意愿上臺大電機后,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叵敫咧腥雽W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考試成就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墒菑母咭晃揖筒辉鴱U棄自己愛好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取得的滿意,恐怕已遠非他所能懂得的了。我太太問過我,假如我肯全心專一于一個研究范疇,是不是至少會遇上這位同學的造詣?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格的人,注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注定是得不到的,馬馬虎虎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么意思?
有次清華電臺拜訪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里,怎么樣都想不出我這終生什么時候有過困境!后來細心回憶,才發明: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凡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剛服完兵役時,宗子已誕生卻還找不到工作,哲理名言。我曾焦慮過,卻又認為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于低的離譜,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力上我過的很空虛,二來我知道這所有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緩和(不知道劍橋請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從前始終很努力,也有很滿足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由于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果斷的和別人比高低,而只在乎自己內在實在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切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毫不會因 為單 一的事件而有激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信任:屬于咱們該得的,早晚會得到;屬于我們不 該得的,即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如果你能夠持有雷同的信心,那么人生于你也會是寬 廣而久遠,不什么了不得的”窘境”,也沒有什么好焦急的了。
注:清華=臺灣清華. 研究所=研究生 ,作者是臺灣清華大學彭明輝教學(原文來自復旦光華bbs)。據說觀賞一個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和自己類似,一種是“雖不能至,心憧憬之”,這里大略是第二種。他一途經來自稱“無足道”的處所都擊中了我的把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71757.html
相關閱讀:糊糊涂涂避禍災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