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是清末以來乃至今天依然風行的一句話。曾國藩作為漢人不僅官至一品,力挽清朝于危亡之際,而且居功不傲,得以善終,實屬難得。曾國藩不僅熟知儒家文明,而且在實際中將其施展到了極致。他可能審時度勢,在要害時刻自折羽翼,以求自保,修辭手法。人們之所以崇敬曾國藩,也恰是由于他這種做人的智慧。
曾國藩彈壓太平天國后,被封為一等伯爵,世襲罔替,賜雙目眩翎,他的湘軍弟兄們也各有所得。然而曾國藩心里十分明白,這所有只是名義上的光榮,他們暗地里所面臨的是無數洶涌的“漩渦”,這些“漩渦”有的來自清廷內部的滿漢抵觸,朝廷擔憂他功高震主,圖謀不軌;有的來自湘軍團體內部,不少兄弟能夠共患難,然而難以享榮華,為名利而爭取不休。歷史上重復呈現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逝世,幫兇烹”的潛規矩正在考驗著他。曾國藩達到天京(今江蘇南京)當前,向清廷自動上奏裁撤湘勇,表現“臣統軍太多,即擬裁撤三四萬人,以節靡費”,這一懇求天然得到了清廷同意。正是這種癥結時刻的自我減弱,使曾國藩免遭清廷猜疑,得以安享暮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95158.html
相關閱讀:糊糊涂涂避禍災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