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人生的得失之間——舍得的禪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人生智慧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世間,人們往往面臨多種抉擇,取舍往往亂人心扉,令人難以決定。早在兩千年前,孟子說過這樣的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這恰是從取舍的角度闡釋了只有做到舍棄,才干夠有所播種的情理。

  從古至今,有無數有名人物獲得了彪炳史冊的勞苦功高。他們的勝利無不得益于對"舍得"二字的掌握和體悟。昭君舍棄了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踏上了黃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卻得到了天下的一時太平與后代的無窮夸獎;英臺舍棄了世間的所有繁榮,化作一只蝴蝶,卻得到了?菔癄跟山高水長的戀情;李白舍棄了富貴,卻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顯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媚骨;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戰勝后,舍棄了君王一時的尊嚴,忍辱茍活,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的反思、十年的歷練,他又從新奪回了天下;東晉的陶淵明,斷然放棄了當時眾人競相追趕的功名利祿,回到了山間,過上了"晨起理興穢,戴月荷鋤歸"的山人生涯,才取得了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閑;司馬遷舍棄了尊嚴,不取舍體面地逝世去,在牢中懷著更為強烈的憂憤之情寫成了《史記》,實現了一部任何歷史書籍都不能與之比擬的恢宏史詩;錢學森舍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戰勝重重攔阻,決然回國,為新中國的"兩彈一星"樹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得到了國人的贊揚;德國前總理勃蘭特,在拜訪捷克和波蘭時,面對猶太人死難者的留念碑,他廢棄了總理的身份,雙膝跪下,忠誠地為納粹德國的罪惡贖罪,終極博得了世界國民的贊美。

  舍棄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理解舍棄的人往往會有大收成。

  有一個人外出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勞。有一次,他經由峭拔的懸崖,一不警惕,居然掉到幽谷里去。眼看生命朝不保夕,這個人雙手在空中攀抓,恰好捉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性命,然而人卻懸蕩在半空中,高低不得。正在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突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破在懸崖上,他猶如見到救星個別,立即懇求佛陀說:"佛陀,求你發發慈善,救救我吧!"

  佛陀慈愛地說:"我救你能夠,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措施救你上來。"那個人忙說:"佛陀,到了這種田地,我怎么敢不聽您的話呢?隨意您說什么,我全都聽您的。"這時佛陀說:"好吧!既然這樣,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那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跌得肝腦涂地,哪里還能保得住生命?因而更加放松樹枝不放,佛陀看到他執迷不悟,只好離他而去。

  人在畢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這個"我",這是最大的阻礙,誰要是敢舍,就像這個人松開抓住樹枝的手,舍掉自我,那么他就真的能大得。這就是大舍能力大得,敢死才敢活,敢大死才敢大活的道理。由于在你"松手"舍棄自我的一霎時,在你做到了普通人都不敢大舍的舉措之后,你就會悟到生命的實質,悟到幻相與本相,勵志文章,從而失掉心靈大自在、精力大解放、生活大機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08369.html

相關閱讀:糊糊涂涂避禍災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