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世中,名人語錄,常因一言一事不夠適當而得罪下人,所以糊涂學中倡導以隱為策,言其而寓事理中。
唐高宗時期,高宗想廢掉王皇后破武則天,問群臣可否。老臣長孫無忌等堅定反對,但許敬宗支撐,他說:"田舍翁多收十石麥,尚欲更故婦,況皇帝呢?"高宗又問李責。李責是三朝元老,功高望重,他為了既不得罪眾同寅,又能諂諛高宗和武則天,便耍起了狡黠。他既不明白表現同意,也不表示反對,只是說:"此乃陛下的家務事,何必問外人?"高宗聽后,心中有底,便冠冕堂皇地把武則天立為皇后了。李責恰是憑著這樣一種隱術,始終受到重用跟尊敬。
宋代的種放深得糊涂神秘,固然名利心切,急于出人頭地,但為了更高更有效的仕途,卻先當起了山人。北宋初年,種放宣稱廢棄了科舉做官之途,表示得極為超常脫俗,以求身隱而名顯。成果,從宋太宗時候起便一直有人上表推舉種放,天子也下詔令他進京任事。到真宗咸平五年,認真宗賜錢10萬、絹帛百匹,遣使前去詔請時,他便來到了京城開封,被授以昭文館直學士、左諫議大夫的職位,真宗賞給種放昭慶坊甲第一所,錢30萬,銀器500兩。這時,種放府賓至如歸,來訪者川流不息,他也偶一為之,敷衍一張張生疏的面貌。
唐朝的孟浩然,早年即顯示出超人的才干,且名傳京師,他很想到政壇上去一展本領。他與王維是好友人,王維在內置值班時約孟浩然入內閑談,恰遇玄宗駕臨。玄宗久聞浩然之名,當下便讓浩然朗讀本人的詩作。不料,詩中有"不才明主棄"一句,惹怒了玄宗。玄宗認為孟浩然是在譏諷他不分賢愚,湮沒人才,孟浩然豈但沒得到什么官做,還惹怒了天顏。孟浩然是個清楚人,他曉得這一下仕途更加無望了,"當路誰想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于是離別友人,分開長安回到家鄉過起了隱居生涯。爾后,孟浩然由儒而道,在山水田園詩意中傾訴苦楚,消磨時間,抒發"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的感慨去了。坦然地放棄仕途上的功名利祿,而抉擇寂寞安靜,顧全了一世英名。
富貴和勢力有時是禍水,假如看明白了局勢就應隱身以求自保。
晉朝張翰見齊王炯道德敗壞,失去人心,就辭去大司馬府高等官員職務,對同郡的顧榮說:"天下繚亂不安,領有盛名的人,想要退隱都很艱巨。我原來就是鄉野之人,性好安逸,早已不求一時的名氣。你要好好以你的聰慧防患于未然,以你的智慧預留后路。"于是就叫人駕車趕回故鄉。未幾,齊王炯敗亡,很多人都說張翰有先見之明。
以上多少個事例,欲掩補充以隱為策,實則是糊涂術的典范應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28294.html
相關閱讀: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糊糊涂涂避禍災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