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分之得世俗之阱
非分之福、無端之獲,非造物之誘餌,即人間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造物:謂天,天然。
術中:計略之中,《史記?張儀傳》:"此在吾術中而不悟。"
不是自己分內的所應享受的幸福,平白無故得到意外之財,即便不是上天成心來引誘你的釣餌,也必定是世間暴徒用來欺騙你的機關陷阱。為人處世如果不在這些處所睜大眼睛,就很少有人能逃過歹徒詐術騙局的。
韓、魏兩國邊疆相鄰,為爭邊界的土地起了爭端,魏強韓弱,抗爭之下,韓國自然免不了要吃虧,韓國國君昭僖侯為此很是發愁。韓國賢人華子拜會昭僖侯,勸昭僖侯不要與魏國拼爭。華子對昭僖侯說:"假如當初有人跟你訂下誓約,這誓約劃定,拿到誓約者能夠得天下。然而,如果他用右手去拿,便砍掉他的右手,用左手去拿,便砍掉他的左手,你是不是依然要去拿它呢?"昭僖侯說:"嗨,那我當然是不要那誓約的。"華子接著說:"這就是了,這闡明顧全本人比領有天下更主要。韓國做作比不了天下,韓國邊界之地天然也比不上韓國的全部封地,你又何必去為爭那一點而傷及本身呢?"由此看來,實在避禍就是求安;避禍之法就是保安全之法。不見利忘害,便可求安,不為名傷身,便有福至;不做非分之想,便無無妄之災;不逞能斗狠,便無禍來。無病無憂,一簞一瓢,自是福分。人常說,憨人有憨福,并不是說憨人能以機巧求利得福,而是說他無意求福反自保安然而得福。
想清名于世,坦然于世,必需做到非我之財不受。列子的故事給了這方面的啟發:
列子生涯貧苦,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寓居在你管理的國度卻是如斯貧窮,你恐怕不愛好賢達的士人吧?"子陽即時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賚。
官吏離去后,列子進到屋里,列子的妻子抱怨并且拍著胸脯傷心腸說:"我據說作為有道人的妻子兒女,都可能享盡逸樂,可是現在咱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剛才會把食品贈予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豈非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饑受餓嗎!"列子笑著對她說:"鄭相子陽并不是親身懂得了我。他由于別人的議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時一定仍會憑借別人的念叨,這就是我不愿接收他贈與的起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73206.html
相關閱讀: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糊糊涂涂避禍災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