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將帥,善于引導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戰的不等閑動怒,擅長克敵制勝的不用與敵人交鋒,善于帶兵的對士兵關愛謙下。
老子認為,逞勇尚武便嗜殺好斗,想以強盛的武力屈人,這違背了天道不爭的準則,違背了以慈用兵的盛德。以武力屈人必定激發武力的對抗,違反天道更為天道所不容,逞勇尚武嗜殺成性必定會導致天怒人怨,天怒人怨哪能不落荒而逃?
即便用兵也應該以“淡泊為上”,真正的“善戰者”不會容易息怒。有“道”者不會平白無故地對別人、別國侵伐暴戾,興兵不是為了自衛便是為了正義而戰。以正義克服邪惡不同于意氣之爭,所以毋庸震怒后的匹夫之勇。
“百戰百勝”仿佛是對一個將軍最高的評估,“殺得敵人片甲不留”似乎是一次戰斗的最大成功。不外,“不戰而勝”才是真正的“善戰”將軍,未等交戰敵軍就全部征服才是真正的勝仗。訴諸戰斗底本就是事出無奈,在戰場上剿滅敵人也實屬下策,最好是在兵刃未接之前就降服敵人,這不是靠兵力壯大以凌人,而是因道德的高貴而感人。
古今良將無不愛兵若子,將軍只在戰時對士兵發號施令,平時對他們的冷暖麻痹不仁,致使“兵士軍前半死生,麗人帳下猶歌舞”,這樣的軍隊不將士離心士氣低沉才怪。將軍只有對士卒有發自心坎的慈祥,士卒才會與將軍同心同德,樂意為將軍而生,愿意為將軍而逝世,這樣的軍隊才攻無不克、百戰百勝。
司馬穰苴,原名田穰苴,年齡末年齊國人,是田完的后裔。田完曾任陳國大夫,后因避陳亂,奔齊,得到齊桓公的收容和重用,封為齊卿。司馬穰苴是田氏嫡出旁支,后流浪民間,家景微賤,他自己也是個無名的小軍官。因其治軍有方,被尊為大司馬,所當前人亦稱其為司馬穰苴。司馬穰苴深通謀略,擅長兵法,為齊國光復失地做出了很大的奉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將。
齊景公時內亂屢起,宮室衰微,以齊景公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權勢對布衣進行殘暴無情地盤剝和壓迫。更慘的是國人動不動就受到砍腳的嚴刑,以至造成了“踴貴履賤”不畸形的社會景象。
齊國的凌亂招致鄰國的伺機興兵侵犯。晉國從西面進攻齊國,燕國從北面入侵。齊軍連連吃敗仗,局勢非常危急。此時連可以帶兵出征的統領都找不到。齊景公如坐針氈,丞相晏嬰推舉田穰苴,先容說:“田穰苴是位文能服眾,武能威敵的干才,謀略過人……”
齊景公平為國是而焦急,一據說有位干將,哪有不必的情理,于是下令召見田穰苴,試與他探討軍事問題,田穰苴對答如流,滔滔不絕,果然是位有勇無謀的統帥之才。
田穰苴滿腹韜略,深諳治國平天下之道。他指出,治國應重禮節,立場平和謙虛,體貼黎民,嚴己寬人,蘊藉謙讓。治軍則須要武斷,為了國度的好處,君王之命亦能夠不受,對士兵應當愛護,不應該除暴安良。要振奮士氣,充足施展每個士兵的踴躍性,以道義去激勵他們,以智慧跟勇氣去帶領他們,這樣才干克敵制勝。準確地履行獎懲是至關主要的。賞罰都是要有據并及時,使人能體現到為善之利和看到做壞事的成果。然而賞罰不能亂用。
田穰苴特殊指出了作戰的六因素:一是適應地利;二是應其天時;三是備足物質;四是高低二心;五是講求武器的配合應用;六是控制敵人的情形。齊景公聽完田穰苴的治軍方略,如獲至寶,即時拜他為大將軍,率領軍隊去抗擊入侵之敵。
田穰苴領命拜謝之后,說:“我出生卑下、職位卑微,現在位于大夫之上,恐難以服眾,望大王派一位位置尊貴的寵臣做監軍。”
齊景公感到有理,就派寵臣莊賈做監軍。田穰苴退出王宮時,慎重地跟莊賈商定:“明日午時咱們在軍營門口相會�!钡诙煲辉纾镳︓谙融s到軍營,他命令士兵破木來觀測日影,擺出水漏盤算時刻,等莊賈一到,便整軍出征�?墒�,莊賈憑恃國君的恩寵,素來驕恣,哪把國家的安危、庶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心想:既然有將軍統兵,本人是監軍,就不必要急促地趕赴軍營。加上前來送行的友人一直勸酒,他竟把約定的時光忘了。身穿戎裝的田穰苴午時還不見莊賈,就招集軍隊,點好人馬,發布軍隊紀律。直到下戰書,醉醺醺的莊賈才到。這時,田穰苴就問軍正:“依照軍法,如何?”軍正:“當斬。”于是田穰苴將莊賈斬于三軍之前,三軍將士見這位新任統帥竟敢把國君的寵臣殺了,無不戰栗害怕。
在行軍途中,田穰苴親身過問士兵的吃住,如掘井等這樣的瑣事也要關照部署妥善。他對部下問長問短,還為生病的士兵請醫送藥,甚至把調配給主將的錢糧也拿出來與士兵們分享,而自己則領取與士兵等同的食糧。
三天后,田穰苴校閱部隊,籌備迎敵。這時候,齊軍士氣無比高漲,就連生病的士兵也不甘逞強,紛紜懇求參戰。晉軍見田穰苴率領的齊軍軍容嚴整、意氣風發,曉得難以取勝,便匆倉促撤軍。燕軍聞訊也引兵退回燕國。田穰苴乘勝追擊,將失陷的領土全體收回。老子以為“不戰而勝”的將軍最了不起,所以,田穰苴不愧為一位文韜武略的名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317762.html
相關閱讀:鷹之死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糊糊涂涂避禍災
節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