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孔子說:“有不一句話能夠畢生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大略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以為,從踴躍方面來看,一個有道德涵養的人是通過完美自己來影響別人和轉變社會的。反過來,從消極方面來看,自己不樂意做的事件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推己及人,實際上就是孔子一貫所強調的“恕”道。
孔子的“恕”道,就是老庶民所常說的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具體一點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盼望怎么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生機怎樣生涯;自己不樂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本人愿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輔助別人站得住,靈通?傊,從自己的心坎動身,推及他人,去懂得他人,看待別人。
確實地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種做人的基礎準則,也是一個人要在社會中有所作為的一個根本前提。
我國發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例如,曾經以管理洪水而留名千古的大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破立人”和“己達達人”的高尚典型。大禹在被任命為治水的負責人之前,剛跟涂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吹搅撕芏嗟陌傩毡缓樗褪攀罆r,大禹心里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苦楚、不安。于是他離別了妻子,帶領27萬治水大眾,廢寢忘食地進行勸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進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由13年的奮戰,大禹和他的治水步隊暢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打消了水災,實現了萬古長青的巨大事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他夸口說:“假如讓我來治水,必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有我把河道疏浚,讓洪水流到附近的國度去就行了,那不是費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處所,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禍。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嫁禍于人”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過錯思維,是未免關鍵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固然費工費勁,但這樣做既排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清除了鄰國國民的災難。人們最為欽佩和贊美的就是這種推己及人的精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319966.html
相關閱讀: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
糊糊涂涂避禍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