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慈祥寸心潔白
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醞釀:本指造酒,此處當制造調和解。
兩間和氣:兩間指天地之間,此處指人際關系。
昭垂:昭,明。垂,流布。
人在一念之間的慈祥,可以創造人際之間和平之氣;人能保持心地純潔清白,就可以使美名千古流傳。
元代詩人王冕題《墨梅》的詩句曾寫道:"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又有古語云:"一心潔白,留芳千古。"從古至今,這樣詠懷言志的詩文觸目皆是,這正如俗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說明人要愛惜自己的名譽。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如東漢時王密任昌邑令,夜間懷巨金賄賂楊震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結果楊斷然拒絕賄金,維護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有了"震畏四知"一語。拒賄是為官清廉的一種表現。日常生活同樣要檢點自己,從待人到律己都應注意維護聲譽,保持心靈的完美,所謂與人為善,處事勿貪。修身養性須一點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潔白而留清名。
"和氣祥瑞,寸心潔白"自然是人們理想中意境,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請看列子和關尹的一段話:列子問關尹道:"至人在物中潛行而沒有障礙,進入火中而不受灼熱,在萬物之上行走而不恐懼顫抖,請問為什么能到這個地步?"
關尹說:"這是由于他保持了極端的和氣,不是機智、靈巧、果斷、勇敢之徒。坐下,我對你說。凡是有形象、能發聲、有顏色的,都是物,物與物為什么差別很大!首要的差別是什么?是形狀、顏色罷了。假若有一種物,能做到沒有形狀顏色,也不發生變化,能做到這點并且通曉它,別的物怎能滯留它呢?這個物將處于不過分的地位,置身于沒有盡頭的循環中,在萬物的起點和終點漫游。行動完全出于本性,保養自己的和氣,德性合乎天然,和造就萬物的天然形態相通。像這樣去做,他天性完全,精神凝靜,外物怎能傷害他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335590.html
相關閱讀: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節制的智慧
糊糊涂涂避禍災
鷹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