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高二級2015—201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統一考試文科歷史科試卷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荚嚂r間90分鐘。一、選擇題:(滿分70分。本大題共35小題,每題2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將正確答案的代碼填涂入答題卡內。)1.“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體現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某一學派的思想與主張。這一學派是A.關注民生、注重和諧的儒家思想B.主張節儉的墨家思想C.以改革促發展的法家思想D.“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2.“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辈牧戏从车氖谴呵飸饑鴷r期哪派思想家的主張?A.儒家B.法家C.道家D.兵家3.“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這一學說A.反映了國家衰敗在所難免B.成為皇權神化的理論依據C.對君權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4.劉向在《戰國策續錄》中說:戰國時期,“國異政教,各國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說明當時A.沒有天子,沒有諸侯,只有游說權謀之徒得勢B.為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各諸侯國重視儒家和縱橫家C.孟子、荀子摒棄學術爭端,聯袂對抗游說權謀之徒D.從現實的目的出發,各諸侯國重視縱橫家,摒棄儒家學說5.明代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兩則名句的精神內涵最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C.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D.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6.馬克?認為:明清之際中國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出現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這種思路發展下去,則可以有助于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目標。下列思想與之對應的有①黃宗羲“工商皆本” ②陸九淵“心即理也”③顧炎武“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7.“道統”即為儒者之“道”的傳授譜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統自任”。梁啟超說:“桐城派……以孔、孟、韓、歐、程、朱以來之道統自任,而與當時所謂漢學(專于研究經史、訓詁考據之學)者互相輕!笨梢娡┏桥稍谏螦.提倡經世致用B.主張“知行合一”C.顛覆理學傳統D.8.“(爆炸)聲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煙氣漲天”是人們對某次戰爭場面的描寫。這種場面最早可能出現于A.商周B.春秋戰國C.唐末宋初D.元末明初9.在敦煌藝術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大多宣傳佛教悲慘犧牲的善行和現實的悲苦無奈;隋唐壁畫則更多地宣傳享受和娛樂,表現幸福與祥和;宋朝壁畫中,世俗場景大量滲入佛界。這種變化反映了 A.佛教文化的中國化B.藝術內容的時代性?C.中外文化的交融性D.藝術形式的多樣化10.“書坊自經史子集事類,州縣所試程文,專刊小板,名曰夾袋冊,高價競售,專為懷挾(夾帶)之具,則書不必讀日期矣!毕铝袑@段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A.商品經濟滲透到科舉考試中B.反映了科舉考試中存在的問題C.反映的內容與印刷術發展有關D.肯定了書坊在普及知識上的貢獻11.以下有關繪畫藝術特征的點評,與右圖所示名畫相符的是A.“造型寫實”B.“境生象外畫中詩” C.“捕捉光與色彩的變幻”D.“一切都縮減在立方體之中”12.中國傳統藝術如繪畫、雕塑、詩詞、書法等都講究“意境”,意境既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反映和再現。以下對“意境”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宋代書法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B.宋代風俗畫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C.中國繪畫注重表現精神風貌,力求傳統,以形寫神D.白居易的詩針砭時弊,注重寫實13.自明清以來,小說就在中國老百姓之中廣為流傳。康有為甚至認為,在那個時代,“經史不如八股盛,八股無如小說何。鄭聲不倦雅樂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城市商品經濟發展②市民階層壯大③小說的世俗性④重農抑商觀念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4.“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幾更時萬古千秋”,這些詩句是對下列中國哪種傳統藝術特點的描述A.書法B.繪畫C.戲劇D.雜技15.智者學派指出:法律、正義只是人所約定的習俗。為了避免互相傷害,人們相互約定不傷害別人,這是政府創立的基礎。正義的本質和起源在于人們實踐了先前的約定。該觀點被稱之為“人類最早的社會契約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人們的約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礎B.智者學派重視法律和正義的作用C.社會契約論起源于智者學派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據16.翻閱西方思想史,我們會發現“人文精神”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下列能反映宗教改革時代人文精神內涵的是A.“人是萬物的尺度”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D.“人因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17.“西元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馬丁?路德?金在薩克森選侯教堂張貼《有關贖罪券辯論之邀請》,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币陨嫌嘘P宗教改革的引文中有一處明顯錯誤,即A.時間B.地點C.人物D.評價18.馬克思說:“啟蒙思想家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并且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出國家的自然規律”。啟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經驗”主要是基于 A.君主的權力與黨派的信仰B.權威的判斷與歷史傳統 C.自然科學進步和資本主義發展D.民族國家的意志與精神19.1804年春,貝多芬完成《英雄交響曲》并題寫了“貝多芬獻給波拿巴”的獻詞;當得知拿破侖稱帝時,他將總譜寫有獻詞的封面撕下,并在后來出版時將標題改為“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英雄而作”。這一事實主要反映了貝多芬 A.注重不斷提高音樂創作水平B.敢于正視并修正自己的錯誤C.具有反封建與爭民主的精神D.具有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思想20.“君為主,則必堯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長治;民為主,則法制多紛更,心志難專一。究其極,不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判斷,這段文字的作者屬于A.鴉片戰爭時期的抵抗派B.洋務運動中的洋務派C.維新運動中的維新派?D.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21.下圖是魯迅先生于1917年8月設計的北大;眨ê蠓Q“北大紅”),劉半農戲稱為“哭臉;铡薄F鋱D案以篆體的“北大”二字構成傳統的瓦當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個人,上面的“北”字又像兩個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確的是A.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B.隱含了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C.承載了北大人“肩負重任”的理想與追求D.反映了“自由獨立,兼容并蓄”的學術精神22.在近代中國,改名成為一種時尚,如胡適原學名胡洪?,他在上海因聽人講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進化論原理,而改名為胡適;詩人柳亞子原名慰高,號安如,因仰慕法國思想家盧梭,改字人權,號亞盧,意為亞洲之盧梭,后覺不夠謙遜,改為亞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崇尚西方思想文化 B.改名已趨向政治化 C.全盤否定本國文化 D.新文化運動的興起23.19世紀中期,許多與西學相關的“日本新詞”來自中國,而在20世紀初年,大量與西學相關的“日本新詞”,如“勞動”、“方針”、“政策”、“理論”等迅速傳入中國。出現這一變化最重要的因素是A.中國留學日本人數增多B.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C.日本明治維新成效顯著D.日本先于中國接觸西學24.有學者曾提出中國近代史上存在“轉石效應”——改革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經發動,便如危崖轉石,非達于平地不止,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之后,浪潮就會沖擊到法律和政治領域。與此“轉石效應”相是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25.費正清認為:“軍閥時代既是亂世也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時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實踐和試驗毫無拘束地涌現出來。”能用來支撐該觀點的是①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②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③孫中山提出“節制資本”④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26.中國服飾在不同歷史時期特征各異,如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清的“纖巧”等。這里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 六朝“消瘦”、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歷史現象分別是A.宗法制、“百家爭鳴”、 玄學盛行、新思潮萌發B.郡縣制、“罷黜百家”、 佛教修行、理學盛行C.禮樂制、“百家爭鳴”、 玄學盛行、“經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爭鳴”、 佛教修行、理學盛行27.“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抨激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這是作者對哪本(篇)著作的自我評價?28.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會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其中第二場的主題是“星火燎原”。下列評論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A.舞蹈《秋收起義》見證了中共由城市到農村革命中心的轉換過程B.歌曲《星星之火》標志著毛澤東思想成熟并成為黨的指導思想C.舞蹈《井岡山會師》的發生地是中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中國共廣東省中山市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word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08287.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