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二歷史期末考試題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導語】著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樂,不要沉迷于學習進步沒有別*的痛苦中,進步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足夠的量變才會有質變,沉迷于痛苦不會改變什么。逍遙右腦為你整理了《高二歷史期末考試題及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

  第I卷(選擇題共4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王家范在《中國歷史通論》中說:“(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制……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贝颂帯疤煜乱淮笞兙帧钡谋举|內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變B.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變

  C.分封制向郡縣制的轉變D.君主*取代了宗法制

  2.《禮記》中記述了貴族朝會的列位禮節: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階之前;諸侯,阼階(東臺階)之東;諸伯,西階之西;諸子,門東……九夷,東門外;八蠻,南門外。實行這項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A.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用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

  C.為了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D.為了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繼承上的矛盾

  3.“親親相隱”是中國封建社會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也就是指親屬之間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如以嚴苛著稱的《大明律》中規定“同居親屬有罪互相容隱”“弟不證兄、妻不證夫、奴婢不證主”。此司法原則

  A.確保了明代司法活動的公正B.體現了宗法觀念對法制的影響

  C.損害了明代法律的*性D.認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4.觀察下面兩幅不同時期的山東地圖。左圖到右圖的變化主要說明了古代山東地區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強B.行政區劃范圍由小到大

  C.在全國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機構設置由繁到簡

  5.歐陽修說:“竊以國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號至公……又糊名、謄錄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厚薄于其間!边@表明宋代對科舉制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A.增加錄取數量,鞏固中央集權制度B.降低報考要求,擴大官吏人才來源

  C.完善考試程序,體現公平競爭原則D.革新考試內容,提*員文化素質

  6.元代中央“諸大小機務,必由中書,惟樞密院、御史臺、徽政、宣政諸院許自言所職,其余不由中書而輒上聞,既上聞而又不由中書徑下所司行之者,以違制論”,這說明元代時

  A.中書省的權力比較集中B.中書省兼掌軍事、民族、監察等事務

  C.皇權與相權矛盾突出D.行省制維持了元朝的穩定

  7.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惟揣摩此樣本為急”,時人稱之為:“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边@反映出當時

  A.內閣職權下降導致官員無所事事B.政治體制僵化官員拘泥規制

  C.內閣機要事務繁忙官員窮于應付D.皇帝個人*官員唯命是從

  8.江南農業經濟在東晉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個時期得到很大發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廣普及鐵制農具提高生產效率B.官府組織民眾屯田擴大耕地面積

  C.政府改革稅制調動農民的積極性D.黃河流域人口因*大規模南遷

  9.安史之亂后,劉晏對鹽法進行了系統改革,“于出鹽之鄉置鹽官,收鹽戶所煮之鹽,轉鬻于商人,任其所之!丙}商在鹽司納榷取鹽后,在轉賣過程中不再加稅,對于各地所設的針對鹽商的征取,“晏奏罷州縣率稅”。該鹽法改革的目的是

  A.鹽業商運商銷B.減輕鹽商稅負

  C.官商共利D.鹽鐵官營

  10.詩歌是時代風貌的體現。下列詩句能夠證明坊市制度開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B.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客

  C.洛陽風俗不禁街,騎馬夜歸香滿懷D.市人日中集,于利盡錐刀

  11.下表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清代北洋貿易三大區域沿海貿易稅收統計

  康熙后期雍正年間乾隆中期嘉慶道光年間

  山東船稅786兩0.8萬--0.9萬兩10793兩2萬—3萬兩

  天津關稅海稅較少1萬一2萬兩5萬一6萬兩8萬一10萬兩

  山海關關稅較少1萬一2萬兩3萬—4萬兩10萬一11萬兩

  合計數千一1萬兩3萬一5萬兩9萬一11萬兩20萬一24萬兩

  A.交通運輸業大發展,貿易交通條件改善

  B.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產品商品化程度高

  C.現代海禁政策松弛,對外貿易不受限制

  D.清代社會秩序穩定,商品經濟發展

  12.“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此語蘊含

  A.變革進取的精神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D.推行刑罰的原則

  13.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著深遠影響,而孔子在中國歷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經歷了被“圣化”、“矮化”、“正統化”、“神化”、“僵化”、“維新化”、“丑化”的過程,近似于七次洗禮。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確的是

  A.春秋時期孔子維護周禮,不知變通,以迎合時代的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牽制國人思想

  C.理學家們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滅人欲”的政治說教者

  D.洋務派提倡“中體西用”,進一步強化儒家正統地位

  14.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指出:“理學并不僅僅是對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展,部分是全新的創造!薄叭碌膭撛臁笔侵

  A.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發展形成新的理論體系

  C.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并且凸顯人性的尊嚴

  D.強化了儒家綱常*道德并借此維護封建*統治

  15.黃宗羲說:“夫儒者均以錢谷非所當知,徒以文字華藻,給口耳之求,不顧郡邑之大利大害!壁w翼說:“書生徒講義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家國者!币韵掠^點最符合兩人的共同主張的是

  A.嚴厲抨擊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強調“經世致用,學以濟世”

  C.譏諷士人專注于研究文D.批評矛頭直接指向君主*

  16.王禎在《農書•農器圖譜》中詳細記載了冶金“水排”、水轉大紡車、木活字和“轉輪排字盤”等重大發明,明代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既注意吸收當時最新實踐成果又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實驗。這些現象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

  A.極為強調實用科學技術B.注重社會科學理論研究

  C.重視理論的概括和抽象D.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7.我國在封建社會初期天文歷法成就相對比較突出的原因是

  A.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B.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特殊智慧

  C.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D.在封建迷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18.明清時期,商人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現,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談商賈”的現象,而且商人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觀,不再只是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形象。這反映出

  A.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改變B.社會生活決定文學內容

  C.社會價值取向發生變化D.社會階層地位變動頻繁

  19.據記載,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經常會聘請職業答辯家撰稿,被告往往攜帶家眷,上演一場場哭戲,聲淚俱下,試圖激起法庭的惻隱之心。申訴之后,陪審法官經常未經正式答辯,便將圓盤投入標明為“有罪”或“無罪”的甕中,直接表決。材料可以看出古代雅典

  A.陪審法庭是雅典人行使權力的最高機關

  B.法庭判決不是依靠證據而是僅憑情感

  C.雅典律師完全主導了法庭審判

  D.審案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

  20.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個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則是:人生來不僅屬于父母,而且屬于國家……倘若他視自己為國家的兒女,便會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國家淪為附庸。如果國家處于被奴役的地位,他會感到蒙受的恥辱比死亡更可怕!毕铝懈黜椫,最能解釋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的是

  A.雅典盛行人文主義B.民主政治激發了公民的愛國熱情

  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D.雅典的愛國主義教育成效顯著

  21.《唐律》規定:“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以上皆斬”!读_馬法》規定:父親的罪名或所受懲罰不能玷污兒子的名聲。由此可見

  A.唐律能有效的防范謀反叛逆事件發生

  B.羅馬法的規定更具有理性色彩

  C.法律不具備普遍適用性

  D.羅馬的法律比中國法律顯得更加靈活

  22.古羅馬法學家認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給一切動物的法律。因為這種法律不是人類特有的,而是一切動物都具有的,不論是天空、地上或海里的動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自然法是全人類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

  B.自然法是自然存在的、永恒不變的規律

  C.人定法是根植于自然的最高理性

  D.自然法是人定法精密化的表現

  23.歷史上的某派別曾主張,“……法律的規定是任意的,而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規定是人們約定的結果,并非產生于自身;而自然的指示則與生俱來,并非人們之間約定的產物”。該派別的活動

  A.促使羅馬公民法向萬民法逐步轉變

  B.沖破了天主教會對西歐的神學統治

  C.實現了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

  D.以理性陽光驅散了西歐社會的黑暗

  24.西方人文精神經歷了三次大的演進和變化,涌現出許多時代巨人,發出具有震撼力的時代吶喊。下列人物和主張的連線,正確的是

  A.普羅泰格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統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C.伏爾泰——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25.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學說“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最能印證其觀點的是

  A.商品經濟催生了歐洲近代啟蒙思想

  B.人文主義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學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義

  D.人民主權學說豐富了法國啟蒙思想

  26.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在建造佛羅倫薩大教堂時,匠心獨具的設計了一個41米寬、106米高的大圓頂,大膽突破傳統的完全封閉風格,在上面開有讓陽光照射進來的窗洞(下圖)。該設計反映出

  A.啟蒙運動的光輝照耀著人們前進

  B.歐洲已告別*迎來新的曙光

  C.新宗教理念開始支配人類行為

  D.人類擺脫束縛奔向自由的精神

  27.有一位英國著名哲學家曾經明確指出:“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靈追求自由的運動!毕铝醒哉撃軌蜃糇C這位哲學家觀點的是

  A.贖罪券“增加的僅僅是貪婪之心”B.“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師”

  C.“上帝的恩典不是賜給所有的人”D.“教皇沒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權力”

  28.馬克思在評價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時說:“他打破了對*的信仰,是因為他樹立了信仰的*!毕铝袑ψ诮谈母锏南嚓P評述,不正確的是

  A.打破了羅馬天主教會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樹立信仰本身為*,只要虔誠信仰,靈魂即可得救

  C.改變了過去通過神職人員與上帝溝通的慣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對話

  D.試圖清除宗教對個人生活的影響,開啟了人類理性的光芒

  29.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紀的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伏爾泰贊揚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是超越*教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法國1793年憲法所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宣言》都寫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別定義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義務的原則。法國推崇孔子的主要原因是

  A.借助孔子道德反對*教神學思想B.利用中國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現實

  C.儒學與“理性”社會核心思想一致D.宣傳平等思想構筑近代社會理念

  30.歐洲啟蒙思想家大多認為:國家是“必不可少的惡”,是人們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強制工具。為此,他們都主張

  A.*君主制,建立共和制B.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平等

  C.建立有效機制,實現權力制衡D.取消國家機構,實現公民自治

  第II卷(非選擇題共55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31題16分,32題12分,33題15分,34題12分,共55分。)

  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戰國時期的韓非子認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趨利避害的。施仁政在過去可能有效,但現在必須用嚴格的法律和官僚機構的有力懲罰來進行統治。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以為,大多數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難免在執政時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影響的理智的體現。

  ——摘自《歷史資料匯編》

  材料二中國法制起源較早。夏朝法律被稱為“禹刑”,西周周公制禮,禮刑互補。秦朝制定《秦律》,以“輕罪重刑”為指導思想,刑罰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議》頒行天下,規定了嚴懲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成為中國古代法成熟的標志和中華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權尊于法”,“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家族國家本位,息訟無訟,實現社會和諧等成為古代中國基本的立法思想和價值取向,影響后世!帕_馬法,私法(保護私人利益有關所有權、債權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發展異常充分,以個人權利為本位,權力服從于法律,公開審判,追求正義,法治精神貫穿于羅馬法律體系之中。

  ——改編自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

 。1)根據材料一,比較兩者觀點的異同。(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法系和羅馬法的差異,并分析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12分)

  32.(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史專家厲以寧在《資本主義的起源——比較經濟史研究》中,把封建社會分為兩種不同的體制。一種是剛性體制,這個社會中等級制和身份制嚴格,社會流動不易,看似穩固,但應變能力很差,所以一擊即潰;另一種是彈性體制,該社會中缺乏嚴格的等級制和身份制,縱向和橫向上社會流動都可以進行,權力結構可以變化,權力的行使方式也靈活多樣,所以這種社會的應變能力很強,遇到危機可以自我調整,從而長期存活下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封建社會由剛性體制轉變為彈性體制的時間,并說明你的理由。(12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33.(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從元雜劇以后,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戲劇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審美對象。這種情形在明代表現得非常充分。明代戲曲在元雜劇后取得了極大的繁榮。首先是種類繁多……其次是大作家、大作品和名演員不斷涌現……第三是不斷有創新……

  湯顯祖是明代最偉大的劇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格理”的杰作。湯顯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贄(卓吾)。李卓吾主張重視功利,提出“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對湯顯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作品強調“情”字,反對封建*道德中的“義”和“理”。湯顯祖《牡丹亭題詞》說:“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薄郧闉橹笟w、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種新文化的代表。

  ——摘自黃建華、任麗青《明代的城市文化》

  材料二他(莎士比亞)劇本的背景都設在意大利、法國、蘇格蘭或者希臘,但是實質上這些故事發生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亞所了解的狹小世界,即倫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間的地區……他的很多重要劇本都隱含著這樣的意義。詹姆斯一世的腐朽王朝在《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諷的手法再現,《仲夏夜之夢》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們的同類都是英國的鄉下人,而幾乎不像雅典人……在《第十二夜》中,我發現馬爾沃利就是諷刺版的本•瓊森,《李爾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亞心目中另一位對手——克里斯托弗•馬洛的最終版!咀ⅲ罕•瓊森和克里斯托弗•馬洛都是莎士比亞以后不久英國著名的人文主義劇作家】

  自莎士比亞之后,倫敦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倫敦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也沒能例外……如莎士比亞再現世界一樣,狄更斯再現了倫敦。

  ——摘自哈羅德•布魯姆《倫敦文學地圖》序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戲劇繁榮的原因,并簡要說明湯顯祖戲劇的思想內涵。(7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莎士比亞戲劇的歷史背景和影響。結合材料指出16~17世紀中西方戲劇的共同特點。(8分)

  3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博厄斯論道:“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汲取臨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就愈多,信息交流關系到社會群體是否能夠與世界發展保持同步。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引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運用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中提煉兩個觀點并加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答案】

  1.【答案】B

  【解析】A項不符合史實,都是“家天下”;C項是現象不是實質;D項君主*并沒有消除宗法制的影響,故答案選B。

  2.【答案】C

  【解析】《禮記》中記述的貴族朝會的列位禮節,反映的是西周的禮樂制度,通過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進行規范,來維護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選C項。

  3.【答案】B

  【解析】從材料信息可知,“親親相隱”的特點是“親屬之間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其目的是彰顯孝道、注重孝悌,加強宗族團結,體現了宗法觀念對法制的影響,故本題選B項!坝H親相隱”原則不能確保司法活動的公正,也未損害明代法律的*性,故A、C項錯誤;D項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

  4.【答案】A

  【解析】左圖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右圖反映的是秦朝的郡縣制,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體現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圖片信息無從體現行政區劃的范圍變化、在全國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機構設置的繁簡問題,排除B、C、D三項。故選A。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關鍵信息“又糊名、謄錄而考之”“不得有所憎愛厚薄于其間”等,材料揭示的是通過“密封考生姓名”等方式完善科舉制度,彰顯的是公平競爭,C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提及錄取數量、報考要求、考試內容,據此排除A、B、D三項。故選C。

  6.【答案】A

  【解析】據材料“諸大小機務,必由中書……不由中書而輒上聞,既上聞而又不由中書徑下所司行之者,以違制論”可以得出中書省的權力比較大,故選A項。

  7.【答案】B

  【解析】依據材料文字“惟揣摹此樣本為急”可知,清代內閣官員處理公務拘泥規制,不敢創新,說明明清時期君主*日益強化,其政治體制已經僵化,故選B選項;A項中“官員無所事事”與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C、D兩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故排除。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AB兩項是干擾選項,屬于改革的措施,D項不符合材料意思,根據材料意思可得出C答案。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不禁街”“夜歸”反映了坊市制的時間開始打破。

  11.【答案】D

  12.【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法家思想。材料的意思是說,時代有了發展而統治方式一成不變的社會必然危亂,能治眾而禁令一成不變的國家必被削弱,所以明智的統治者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制定法律制度,這樣才能夠治理好國家。體現的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分析選項,A項符合

  題意。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題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學”的創新,這里應該理解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項是西漢時期董仲舒的新儒學形成因素不是理學,故排除;C項理學的作用應該也是儒家思想的

  15.【答案】B

  【解析】題中沒有反映八股取士的信息,故A項錯誤;題中“儒者”和“書生”,“徒以文字華藻”和“徒講義理,不揣時勢”,體現了要主張“經世致用,學以濟世”,故B項正確;“徒以文字華藻,給口耳之求”并不是譏諷士人專注于研究文字,故C項錯誤;題中主要針對的是“儒者”和“書生”,故D項錯誤。

  16.【答案】A

  【解析】本題通過材料考查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解答此題要抓住題干中的“水排、大紡車、木活字轉輪排紫盤”以及徐光啟“吸收最新實踐”可知,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是對實踐經驗總結的結果,因而排除B、C項,同時又可以判斷出中國古代科技注重實用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故答案為A。

  17.【答案】C

  【解析】我國古代科技發達,但都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并為生產、生活服務,屬于實用科技。我國古代處于農耕經濟時代,天文歷法的發展,正是為了適應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

  18.【答案】C

  【解析】商人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率高且形象改觀,這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了社會觀念,選擇C項。但并沒有改變農本商末的主流價值觀,故A項錯誤;也未造成社會階層地位的頻繁變動,故D項錯誤;商業活動自古即有,但直到明清才出現材料中的現象,可見B項與題干并無關系。

  19.【答案】D

  【解析】本題材料提到,被告往往攜帶家眷,上演一場場哭戲,聲淚俱下,試圖激起法庭的惻隱之心。申訴之后,陪審法官經常未經正式答辯,便將圓盤投入標明為“有罪”或“無罪”的甕中,直接表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古代雅典審案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故選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是在B、D之間進行選擇,是民主政治激發了公民的愛國熱情還是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導致了公民的愛國熱情。從材料信息看,應該是前者,公民政治給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權利,使他們發自內心的愛這個國家?芍狟項符合題意,強調公民的愛國熱情和公*識。

  21.【答案】B

  【解析】羅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國古代法律不僅嚴酷,還表現為公開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倫的濫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羅馬法具有普遍適用性,羅馬法講求證據而非寬松靈活,嚴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謀反叛逆事件發生。所以本題選B。

  22.【答案】D

  【解析】自然法是羅馬法的思想核心,它受到了古希臘晚期斯多亞學派的影響,認為自然法凌駕于人定法之上,人定法是自然法的精密化。故D項敘述錯誤,符合題意。

  23.【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自然的指示則與生俱來,并非人們之間約定的產物”反映對自然、人性的推崇。該觀點是智者學派學者安提豐的主張。智者運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實現了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故選C。

  24.【答案】D

  【解析】普羅泰格拉是智者學派代表人物,他們主張人性,但是忽視道德,故A項錯誤;“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是莎士比亞的觀點,故B項錯誤;“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盧梭的觀點,故C項錯誤;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德國的代表人物,強調理性、強調人的自由,故D項正確。

  25.【答案】C

  【解析】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發展,意大利出現了以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旗號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文藝復興運動,故該學說“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故C項正確。

  26.【答案】D

  【解析】15世紀,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運動,它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從時間可以排除A、B和C。

  27.【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信息反映的觀點是因信稱義,即只要內心信仰即可得到上帝的拯救。故B項符合題意。

  2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個“*”是指教會和教皇的*,第二個“*”是指信仰上帝的*。馬丁•路德仍然堅持宗教信仰,故D表述錯誤。

  29.【答案】D

  【解析】題干中伏爾泰認為孔子的思想觀點“是超越*教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但并不能體現出伏爾泰反對*教神學,故A項錯誤;題干中并沒有提到對西方現實社會的批判,故B項錯誤;儒學與“理性”社會核心思想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故C項錯誤;題干中法國思想家贊揚孔子思想中與平等相關的主張,并進行宣傳,體現出了宣傳平等思想構筑近代社會理念的觀點,故D項正確。

  30.【答案】C

  【解析】啟蒙思想是反映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B項排除;題干中認為“國家是‘必不可少的惡”,D項與題干觀點相對立,排除;A、C都是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題干認為國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強制工具,顯然,A項與題意不符,C項正確。

  31.(1)異:韓非子主張用法律懲罰人民;亞里士多德主張用法律限制執政者。(或:韓非子認為法律是*的工具;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理性的體現)(2分)

  同:二者都主張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其理論體系均建立在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2分)

 。2)差異:

 、僦腥A法系禮刑結合(側重公法),維護國家、家族利益;古羅馬法私法發達,保護個人權利。(2分)

 、谥腥A法系法自君出,權尊于法,人治;古羅馬法權力服從于法律,法治。(2分)

  ③中華法系側重于無訟、和諧的價值取向;古羅馬法追求正義。(2分)

  原因:

 、僦袊鹤匀唤洕还帕_馬:商品經濟發達

 、谥袊鹤诜ㄖ贫龋*統治;古羅馬:城邦政治,帝國時代疆域擴大,社會矛盾復雜。

 、壑袊悍,儒家思想(重視*道德);古羅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義。(6分)

  32.(12分)

  【試題解析】第一小問時間,根據彈性體制的特征之一,即縱向和橫向上社會流動都可以進行,可以判斷出與科舉制有關,再結合其他特征可以判斷出唐朝。第二小問理由,唐代以前,剛性體制表現為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普遍存在,以及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社會階層流動性差;唐代及以后,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科舉制的確立與發展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再加上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等級制和身份制進一步削弱,社會人員的流動性進一步加強。

  【答案】

  轉變的時間為唐朝。(2分)

  理由: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是剛性體制,表現為寺院經濟與莊園經濟的出現與發展,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普遍存在;人才選拔由軍功行賞到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導致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現。(每點2分,共4分)

  唐以后,農村中租佃關系的發展,使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打擊了門閥士族,使得人才流動性加強;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等級制和身份制進一步削弱,社會人員的流動性進一步加強。(每點2分,共6分)

  33.(15分)

 。1)原因:元代元雜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強。(4分)

  思想內涵:突破封建*道德中的“義”和“理”對人性的壓抑;引導人們追求功利和現世生活的自由與幸福,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啟蒙意義。(3分)

  (2)歷史背景:文藝復興運動對“人文主義”的推崇,影響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有一種適應英國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而當時英國人的生活狀況,又為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3分)

  影響: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僅使人文精神在英國得到傳播,而且深深影響了英國的戲劇創作和文學創作,促進英國文化走向輝煌。(3分)

  共同特點: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突破原有文化對人性的壓制;(1分)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生活,將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在一起。(1分)

  34.(12分)觀點一:文化進步通過各地區或民族間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實現。(2分)

  宋元時期,中國的印刷術、*、指南針等傳入歐洲,促進資本主義文化的傳播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歐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轉型。(4分,答出其他內容,符合要求,同等給分)

  觀點二:各地區或民族內部由于缺乏溝通交流導致自身發展的落后(2分)

  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東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會發展活力,導致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4分,答出其他內容,符合要求,同等給分)

  高二歷史期末試題參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項不符合史實,都是“家天下”;C項是現象不是實質;D項君主*并沒有消除宗法制的影響,故答案選B。

  2.【答案】C

  【解析】《禮記》中記述的貴族朝會的列位禮節,反映的是西周的禮樂制度,通過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進行規范,來維護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選C項。

  3.【答案】B

  【解析】從材料信息可知,“親親相隱”的特點是“親屬之間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其目的是彰顯孝道、注重孝悌,加強宗族團結,體現了宗法觀念對法制的影響,故本題選B項!坝H親相隱”原則不能確保司法活動的公正,也未損害明代法律的*性,故A、C項錯誤;D項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

  4.【答案】A

  【解析】左圖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右圖反映的是秦朝的郡縣制,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體現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圖片信息無從體現行政區劃的范圍變化、在全國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機構設置的繁簡問題,排除B、C、D三項。故選A。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關鍵信息“又糊名、謄錄而考之”“不得有所憎愛厚薄于其間”等,材料揭示的是通過“密封考生姓名”等方式完善科舉制度,彰顯的是公平競爭,C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提及錄取數量、報考要求、考試內容,據此排除A、B、D三項。故選C。

  6.【答案】A

  【解析】據材料“諸大小機務,必由中書……不由中書而輒上聞,既上聞而又不由中書徑下所司行之者,以違制論”可以得出中書省的權力比較大,故選A項。

  7.【答案】B

  【解析】依據材料文字“惟揣摹此樣本為急”可知,清代內閣官員處理公務拘泥規制,不敢創新,說明明清時期君主*日益強化,其政治體制已經僵化,故選B選項;A項中“官員無所事事”與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C、D兩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故排除。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AB兩項是干擾選項,屬于改革的措施,D項不符合材料意思,根據材料意思可得出C答案。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不禁街”“夜歸”反映了坊市制的時間開始打破。

  11.【答案】D

  12.【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法家思想。材料的意思是說,時代有了發展而統治方式一成不變的社會必然危亂,能治眾而禁令一成不變的國家必被削弱,所以明智的統治者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制定法律制度,這樣才能夠治理好國家。體現的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分析選項,A項符合

  題意。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題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學”的創新,這里應該理解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項是西漢時期董仲舒的新儒學形成因素不是理學,故排除;C項理學的作用應該也是儒家思想的

  15.【答案】B

  【解析】題中沒有反映八股取士的信息,故A項錯誤;題中“儒者”和“書生”,“徒以文字華藻”和“徒講義理,不揣時勢”,體現了要主張“經世致用,學以濟世”,故B項正確;“徒以文字華藻,給口耳之求”并不是譏諷士人專注于研究文字,故C項錯誤;題中主要針對的是“儒者”和“書生”,故D項錯誤。

  16.【答案】A

  【解析】本題通過材料考查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解答此題要抓住題干中的“水排、大紡車、木活字轉輪排紫盤”以及徐光啟“吸收最新實踐”可知,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是對實踐經驗總結的結果,因而排除B、C項,同時又可以判斷出中國古代科技注重實用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故答案為A。

  17.【答案】C

  【解析】我國古代科技發達,但都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并為生產、生活服務,屬于實用科技。我國古代處于農耕經濟時代,天文歷法的發展,正是為了適應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

  18.【答案】C

  【解析】商人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率高且形象改觀,這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了社會觀念,選擇C項。但并沒有改變農本商末的主流價值觀,故A項錯誤;也未造成社會階層地位的頻繁變動,故D項錯誤;商業活動自古即有,但直到明清才出現材料中的現象,可見B項與題干并無關系。

  19.【答案】D

  【解析】本題材料提到,被告往往攜帶家眷,上演一場場哭戲,聲淚俱下,試圖激起法庭的惻隱之心。申訴之后,陪審法官經常未經正式答辯,便將圓盤投入標明為“有罪”或“無罪”的甕中,直接表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古代雅典審案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故選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是在B、D之間進行選擇,是民主政治激發了公民的愛國熱情還是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導致了公民的愛國熱情。從材料信息看,應該是前者,公民政治給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權利,使他們發自內心的愛這個國家。可知B項符合題意,強調公民的愛國熱情和公*識。

  21.【答案】B

  【解析】羅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國古代法律不僅嚴酷,還表現為公開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倫的濫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羅馬法具有普遍適用性,羅馬法講求證據而非寬松靈活,嚴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謀反叛逆事件發生。所以本題選B。

  22.【答案】D

  【解析】自然法是羅馬法的思想核心,它受到了古希臘晚期斯多亞學派的影響,認為自然法凌駕于人定法之上,人定法是自然法的精密化。故D項敘述錯誤,符合題意。

  23.【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自然的指示則與生俱來,并非人們之間約定的產物”反映對自然、人性的推崇。該觀點是智者學派學者安提豐的主張。智者運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實現了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故選C。

  24.【答案】D

  【解析】普羅泰格拉是智者學派代表人物,他們主張人性,但是忽視道德,故A項錯誤;“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是莎士比亞的觀點,故B項錯誤;“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盧梭的觀點,故C項錯誤;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德國的代表人物,強調理性、強調人的自由,故D項正確。

  25.【答案】C

  【解析】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發展,意大利出現了以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旗號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文藝復興運動,故該學說“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故C項正確。

  26.【答案】D

  【解析】15世紀,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運動,它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從時間可以排除A、B和C。

  27.【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信息反映的觀點是因信稱義,即只要內心信仰即可得到上帝的拯救。故B項符合題意。

  2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個“*”是指教會和教皇的*,第二個“*”是指信仰上帝的*。馬丁•路德仍然堅持宗教信仰,故D表述錯誤。

  29.【答案】D

  【解析】題干中伏爾泰認為孔子的思想觀點“是超越*教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但并不能體現出伏爾泰反對*教神學,故A項錯誤;題干中并沒有提到對西方現實社會的批判,故B項錯誤;儒學與“理性”社會核心思想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故C項錯誤;題干中法國思想家贊揚孔子思想中與平等相關的主張,并進行宣傳,體現出了宣傳平等思想構筑近代社會理念的觀點,故D項正確。

  30.【答案】C

  【解析】啟蒙思想是反映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B項排除;題干中認為“國家是‘必不可少的惡”,D項與題干觀點相對立,排除;A、C都是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題干認為國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強制工具,顯然,A項與題意不符,C項正確。

  31.(1)異:韓非子主張用法律懲罰人民;亞里士多德主張用法律限制執政者。(或:韓非子認為法律是*的工具;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理性的體現)(2分)

  同:二者都主張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其理論體系均建立在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2分)

  (2)差異:

 、僦腥A法系禮刑結合(側重公法),維護國家、家族利益;古羅馬法私法發達,保護個人權利。(2分)

 、谥腥A法系法自君出,權尊于法,人治;古羅馬法權力服從于法律,法治。(2分)

 、壑腥A法系側重于無訟、和諧的價值取向;古羅馬法追求正義。(2分)

  原因:

 、僦袊鹤匀唤洕还帕_馬:商品經濟發達

 、谥袊鹤诜ㄖ贫龋*統治;古羅馬:城邦政治,帝國時代疆域擴大,社會矛盾復雜。

  ③中國:法家,儒家思想(重視*道德);古羅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義。(6分)

  32.(12分)

  【試題解析】第一小問時間,根據彈性體制的特征之一,即縱向和橫向上社會流動都可以進行,可以判斷出與科舉制有關,再結合其他特征可以判斷出唐朝。第二小問理由,唐代以前,剛性體制表現為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普遍存在,以及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社會階層流動性差;唐代及以后,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科舉制的確立與發展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再加上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等級制和身份制進一步削弱,社會人員的流動性進一步加強。

  【答案】

  轉變的時間為唐朝。(2分)

  理由: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是剛性體制,表現為寺院經濟與莊園經濟的出現與發展,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普遍存在;人才選拔由軍功行賞到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導致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現。(每點2分,共4分)

  唐以后,農村中租佃關系的發展,使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打擊了門閥士族,使得人才流動性加強;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等級制和身份制進一步削弱,社會人員的流動性進一步加強。(每點2分,共6分)

  33.(15分)

 。1)原因:元代元雜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強。(4分)

  思想內涵:突破封建*道德中的“義”和“理”對人性的壓抑;引導人們追求功利和現世生活的自由與幸福,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啟蒙意義。(3分)

  (2)歷史背景:文藝復興運動對“人文主義”的推崇,影響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有一種適應英國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而當時英國人的生活狀況,又為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3分)

  影響: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僅使人文精神在英國得到傳播,而且深深影響了英國的戲劇創作和文學創作,促進英國文化走向輝煌。(3分)

  共同特點: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突破原有文化對人性的壓制;(1分)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生活,將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在一起。(1分)

  34.(12分)觀點一:文化進步通過各地區或民族間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實現。(2分)

  宋元時期,中國的印刷術、*、指南針等傳入歐洲,促進資本主義文化的傳播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歐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轉型。(4分,答出其他內容,符合要求,同等給分)

  觀點二:各地區或民族內部由于缺乏溝通交流導致自身發展的落后(2分)

  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東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會發展活力,導致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4分,答出其他內容,符合要求,同等給分)

  【二】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各種思想流派紛紛提出治國濟世的主張,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鞍偌覡庿Q”產生的影響有【】

 、偻苿恿酥袊鴤鹘y文化體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成為主流思想

 、鄣於酥袊枷胛幕l展的基礎④“學在民間”取代了“學在官府”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這句話主要反映了戰國時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3.漢宣帝(西漢第十位皇帝)曾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這表明漢代統治者的主張是【】

  A.以道家無為而治為指導思想B.以兼愛非攻尚賢為治國理念

  C.權勢法制與*勸導相結合D.推崇理學扶為官方統治哲學

  4.宋明理學家倡導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齊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論,均以【】

  A.研究天人關系為核心內容B.*道德為核心內容

  C.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為導向D.關心社會進步為前提

  5.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列舉了歷史上大量的“稱臣下為父母”、“人臣稱人君”、“人臣稱萬歲”的例子。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B.提出經世致用思想

  C.宣傳三綱五常等級秩序D.否定封建禮教傳統

  6.與西方啟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沒有發展成為改造社會的強大思想武器。從內容主張上,其不同于西方啟蒙思想的【】

  ①有設想未來社會②批判*制度③宣揚民主法制④尊重科學知識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④

  7.公元前5世紀,希臘出現了智者學派。下列有關其表述不確切的是【】

  A.它是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物B.他們的思想蘊含著人文主義的萌芽

  C.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發展D.它使哲學真正成為研究“人”的學問

  8.15世紀,意大利人開始用各種地方性通俗語言文字翻譯拉丁文《圣經》,這一現象說明【】

  A.天主教會已經放松思想控制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經有了較大影響

  C.人文主義思想在意大利興起D.通俗語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為官方文字

  9.下圖為達•芬奇在繪畫、人體研究、人體解剖、機械、婦*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從本質上說明達•芬奇【】

  A.把高度的科學觀察、分析和巧妙的藝術構思結合在一起

  B.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范圍廣闊而又登峰造極的成就

  C.實現了文藝復興時代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

  D.在藝術與科學領域都是新時代的巨人

  10.對于伏爾泰、盧梭的評判,歌德說:“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赫爾岑則說得更為坦率:“當伏爾泰還為了文明與愚昧無知戰斗時,盧梭卻已經痛斥這種人的文明了!彼麄兊脑u價主要是針對盧梭的【】

  A.天賦人權B.人民主權C.倡導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D.人是萬物的尺度

  11.康德在哲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主要是因為【】

  A.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B.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種現世的智慧

  C.其自由平等思想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

  D.其理性批判哲學,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12.中國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影響深遠。對下圖書法字體的表述正確的是【】

 、佗冖邰

  A.①創始于秦代,字體略長,飛灑活潑

  B.②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東晉時

  C.③最能體現中國古代漢字書法注重規范法度

  D.④最能體現古代漢字書法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

  13.清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看識趣閑文者特多!边@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的空前強化B.思想控制的加強

  C.商品經濟的發展D.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14.瑞典皇家學會會長湯姆遜評價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是發現一個孤島,而是發現了新的科學思想!边@里的“新的科學思想”是指【】

  A.系統合理地說明了自然界的變化規律B.揭示了熱輻射過程中能量分布的規律

  C.徹底摧毀了天主教神學的理論基礎D.提出了新的時空觀、運動觀和物質觀

  15.下表是16~17世紀中國、歐洲著名科學家及其成就。以下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姓名成就

  中國李時珍《本草綱目》

  徐光啟《農政全書》

  宋應星《天工開物》

  歐洲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

  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天體,證實太陽中心說

  牛頓提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僦袊糯萍疾捎脗鹘y的典籍整理,以應用技術為主②明清科技發達,領先世界

  ③西方科技采用觀察和邏輯推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論科學④西方醫學落后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

  16.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蔭進呈咸豐皇帝一書:“其書版在京,如蒙皇上許有可采,請飭重為刊印,使親王大臣家置一編,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學,以知夷難御而非竟無法可御!贝藭芸爝M入清朝最高決策層的視野,所提出的主張在洋務運動中付諸實踐。該書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B.《海國圖志》C.《天演論》D.《資政新編》

  17.張之洞在《勸學篇》說:“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于*,而必無悖于*。”下列觀點突破了張之洞主張的是【】

  A.“師夷長技以自強”B.“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強兵之術”

  C.“啟民智、伸民權、設議院”D.“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8.圖中美術作品的作者和康有為宣傳思想文化的手段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即都是借助傳統文化宣傳新思想,產生這種相似之處的共同因素是【】

  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B.封建教會的思想控制

  C.“閉關”政策的影響D.傳統文化的先進性

  19.孫中山在遺囑中說“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這段話所反映的思想是【】

  A.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B.“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C.聯俄、聯共、扶助農工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0.*說:“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在一定歷史時期中所采取的國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種形式……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边@里所說的國家形式是【】

  A.民主主義國家B.新民主主義國家C.資本主義國家D.社會主義國家

  21.一代偉人鄧小平經常妙語連珠,以下語錄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佟耙粋國家,兩種制度”

 、凇敖夥潘枷,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邸爸袊膶ν庹呤仟毩⒆灾,是真正的不結盟”

  ④“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22.下圖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個時期的科技發展情況(科技成果)曲線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一五”計劃促進了①時期的科技發展

  B.“兩彈一星”成果是在②時期取得的

  C.“*”使④時期內沒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秈型雜交水稻是在⑤時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23.某學生在學習“19世紀中期法國文學藝術流派”時發現一段殘缺不齊的句子:“①主義偏重主觀、表現;②主義偏重客觀、再現。①主義偏重內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②主義偏重向外,向感性世界開掘,描繪大千世界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尖銳劇烈的斗爭。”與句中①、②兩處文學藝術流派相對應的法國文藝作品分別是【】

  A.《人間喜劇》、《悲慘世界》B.《巴黎圣母院》、《拾穗者》

  C.《自由引導人民》、《格爾尼卡》D.《蘋果車》、《安娜•卡列尼娜》

  24.如果我們要了解下圖這一美術作品,可以查閱下列哪部著作?【】

  A.《世界漫畫大師筆下的造型》

  B.《華麗的回歸:文藝復興的輝煌與榮耀》

  C.《一戰秘史:鮮為人知的1914—1918》

  D.《反傳統的藝術革命:現代主義美術》

  25.音樂電視起源于美國。剛傳入拉丁美洲時,當地的節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語和英語夾雜在一起說,引起了“外國文化入侵”之類的批評。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注意到音樂電視使拉美國家之間彼此更加關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對此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拉美和美國的現代化相互促進B.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仍然存在D.電視是影響極大的傳播工具

  26.“你是我的兄弟和姊妹,是愛的世界,生命象花和蝴蝶,相互依偎才會美……”傳唱全球的奉獻愛心之歌《WEARETHEWORLD》(四海一家)屬于【】

  A.搖滾樂B.浪漫主義音樂C.表現主義音樂D.新古典主義音樂

  27.祭掃親人的墳墓是清明節的主要習俗。這種習俗的積極意義在于【】

  A.懂得珍惜生命B.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

  C.增強環境保護意識D.增強愛國愛家的意識

  28.“清明后,谷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谷雨前,先種棉;谷雨后,種瓜豆”。下列關于這些諺語的說法正確的是【】

 、偾迕、谷雨是二十四節氣里的兩個節氣②二十四節氣是北宋沈括制訂的③這些說法沒有任何科學性可言④這些諺語我國古代農民對生產經驗的總結

  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29.《清高宗實錄》、“文景之治”、《永樂大典》三個專有名詞中的“高宗”“文景”“永樂”分別是【】

  A.謚號、廟號、年號B.廟號、謚號、年號

  C.年號、尊號、廟號D.尊號、謚號、廟號

  30.在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中經常出現的錯誤是,使用單一或不充分的論據得出普遍性的結論。下列選項中沒有這類錯誤的是【】

  A.《授時歷》的頒行比現行公歷早300年,所以中國古代科技水平領先世界

  B.《西游記》是明代的一部優秀小說,所以明代文學蓬勃發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來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來源存在地域差異

  D.南宋揚州的城市人口占揚州總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二、材料解析題

  31.(12分)世界文化豐富多彩,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公元前5世紀前后,在中國、古希臘都曾有過思想文化的繁榮,當時的思想家們流傳下了許多著名的觀點或名言。

  國別人物觀點或名言

  古希臘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中國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據材料一,概括古希臘和中國思想家的核心主張。(4分)

  材料二啟蒙思想是個長期的國際性的發展過程,18世紀末在歐洲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人民以新的觀念看待國家、政權機構、宗教生活。

  ——《大國崛起》

 。2)啟蒙思想使人民產生了哪些“新的觀念”來看待國家、政權機構的?這些新觀念在推動近代中國社會進步方面有哪些重大事件?(6分)

  材料三右圖為一幅名為“文化火鍋”的漫畫;疱伬锩鎸憹M了很多漢字,比如佛,功夫,禮,老舍,莎士比亞,愛因斯坦,道,仁,京劇等

  許多代表中國和外國文化的東西。

 。3)談談如何歷史地、辯證地看待材料三所反映的文化融合現象。(2分)

  32.(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視無私,而有富貴貧賤、思智壽天、安樂患難、諸夏夷狄之萬殊炯別,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種而壯良者,天則繁殖之;惡種而微弱者,天則剪覆之也!惶街、大事之道,固預為燦陳,但生非其時,有志未逮耳。進化之理,有一定之軌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時,自當變通。

  一一康有為《中庸注》〈1901年〉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為設想的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式是什么?(2分)

  材料二吾儕不可謂中國不能共和,如謂不能,是反夫進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價也。且世界立憲,亦必以*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語曰:“取法于上.僅得其中。”擇其中而取法之,是豈智者所為耶?鄙人愿諸君于是等謬想淘汰潔盡,從最上之改革著手,則同胞幸甚!

  一一《孫中山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的演說》〈1905年〉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為什么說要從“最上之改革著手”的原因并簡述其手段。(4分)

  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言之,森羅萬象,無日不在演進之途,萬無保守現狀之理;特以俗見拘牽,謂有二境,……以人事之進化言之,篤古不交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進之民,方興未已;存亡之數,可以逆睹。……固有之*、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持較晰種之所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遲,幾及千載;尊重廿十四朝之歷史性,而不作改進之圖,則驅吾民于二十世紀之世界以外,納之奴隸牛馬黑暗溝中而已,復何說哉!

  ——陳獨秀《敬告青年》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陳獨秀認為中國應作何“改進”?其理由是什么?(4分)

  (4)綜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張中共同的理論基礎是什么?這一理論對近代中國產生什么深遠影響?(4分)

  33.(14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斗九十年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業績,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氣勢磅礴、雄渾而又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材料二以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農村包圍城市可以取得勝利,這無論在理論上與事實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沒有城市做領導,則任何鄉村都是不能“聯合起來”的。并且,沒有城市工人激烈斗爭,則一切“包圍城市”的計劃完全是空談。

  ---《紅旗》(1930年5月24日)

  (1)閱讀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觀點及其分歧的實質。材料一體現的思想對中國革命有何重要作用?(4分)

  材料三研究鄧小平的外國學者,根據鄧小平在當代扮演的重要角色,從四個方面對鄧小平歷史地位做出了枳極評價。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國現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維護者;其四,社會主義思想(即社會主義?業)的救星”。

  ——《國內外鄧小平理論研究之比較》

  (2)外國學者關于鄧小平歷史地位的評價是否符合實際?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理由(5分)

  材料四“……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

  ——《走進新時代》

 。3)材料四是建國以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豐功偉績的寫照。歌詞中“當家作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描繪的分別是哪三大理論成果的產物?這些理論成果的共同特點是什么?(5分)

  【答案】

  一、選擇題

  1——5AACBA6——10CDCCB

  11——15DCCDB16——20BCACB

  21------25CABDA26-------30ADCBC

  二、材料題

  31.(1)希臘;強調人的價值(或人文主義;以人為本)(2分)

  中國:重民(或:民本、仁政),重視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2分)

  (2)新觀念: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社會契約、三權分立,開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3分,答出3條即可)

  事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3分)

  (3)文化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長補短,促進共同繁榮;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2分,任答兩點即可)

  32.(1)方式:主張循序漸進的發展;通過改革,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體制(2分)

  (2)原因:共和體制符合進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備的政體。維新思想已經被實踐證明沒有成功。(3分)

  手段:通過革命建立共和體制(1分)

  (3)改進:變革思想或宣揚民主、科學。(2分)

  理由:只有不斷變革中國才能發展,否則必將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國原有的傳統文化等都不可取。(2分)

  (4)基礎:進化論思想(2分)

  影響:成為近代救亡圖存和批判封建*主義的理論根據和思想武器;促進了中國思想近代化的歷程。(2分)

  33.(1)材料一主張以鄉村為中心,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材料二堅持以城市為中心,反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2分)

  分歧的實質: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還是照抄照搬*十月革命的經驗。(1分)

  材料一思想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1分)

  (2)符合。(1分)

  理由:實行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主張不與任何大國結盟,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了世界和平;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4分)

  (3)*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3分)

  特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203299.html

相關閱讀: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