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選擇題
1. 建國初期,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其發展重點為()
A. 農業科技
B. 輕工業科技
C. 原子能、火箭和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
D. 重工業技術
2. (改編題)“嫦娥一號”奔月成功,實現了中國人的千年夢想,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關于我國航天事業的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 現在的“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B.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C. 1970年,“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D. 2008年9月,“神舟7號”發射升空
3. (原創題)中國國家航天局長孫來燕公布了中國未來空間探索。2014年左右將建立空間實驗室,2013左右實現探測設備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中國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有()
①“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②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③經濟的飛速發展 ④科研人員的奉獻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義有()
①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
③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5. (2009?山東莒南測試)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的頭版新聞可能是 ()
A.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C.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實現
D. 雜交水稻“南優2號”首次培育成功
6. 下列成果出現在21世紀的是()
A. 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B. “南優2號”雜交水稻選育成功
C.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航天成功
D. 大亞灣核電站建成
7. (原創題)2008年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后揮手致意(如圖),這與中國政府做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戰略決策的時間已有 ()
A. 26年 B. 16年 C. 10年 D. 30年
8. 下面煙標反映的史實是 ()
A.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中國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
C. 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五號”
D. 中國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發射成功
二、非選擇題
9. 閱讀下列
一 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隨著世界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個領域,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的源泉,成為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的基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全黨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材料二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薄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材料三 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人才。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鄧小平選集》
請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中心內容。
(2)材料二中觀點的提出起了什么作用?
(3)據材料說明經濟、科技、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
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一、選擇題
1. (2009?山東莒南測試)1957年周恩來總理觀看戲劇《鬧天宮》后,懷抱演員小六齡童留影。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科學和文學藝術領域出現繁榮景象的一個縮影。出現這一繁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B.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 “雙百”方針的推動
D. 文藝工作者積極性的高漲
2. (原創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的“百家爭鳴”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從爭論內容上講最主要的不同點是()
A. 前者側重于文學藝術,后者側重于政治主張
B. 前者側重于科學研究的自由爭論和發展,后者側重于文學藝術
C. 前者側重于政治運動,后者側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側重于科學研究的自由爭論和發展,后者側重于政治主張
3. (原創題)文學藝術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再現,我們通過張藝謀的影片《活著》中的片斷“兒子想拿父親的鐵皮箱子交給街道干部去煉鐵”,可以想到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大概是()
A.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B.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C.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D.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4. 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為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中共中央提出了()
A. “雙百”方針
B. 社會主義教育方針
C. 科教興國戰略
D.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5. “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其表現不包括()
A. 生活視野擴大,新題材和新主題的開拓
B. 采用多樣化的體裁和表現手法
C. 描繪了人民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貌
D. 集中反映了“文革”中藐視法律尊嚴和破壞民主等不合理現象
6. (改編題)“文革”期間,出現了“八億人民八個戲”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A. 大量文藝工作者被下放勞動改造
B. 傳統戲劇失去了觀眾群
C. “左”傾錯誤的持續發展
D. 戲劇藝術得到了空前提高
7. 提出文藝屬于人民,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是()
A. 毛澤東 B. 周恩來
C. 郭沫若 D. 鄧小平
8. 有關中共的“雙百”方針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改革開放后提出
B. “雙百”是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C. 它是我黨文學藝術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針
D. 促進了我國文藝和科研事業的繁榮
二、非選擇題
9. 閱讀下列材料
在人民內部,不但有宣傳唯物主義的自由,也有宣傳唯心主義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傳唯物主義或者是宣傳唯心主義,都是自由的,兩者之間的辯論也是自由的。
請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在哪個領域實行的什么方針?這一方針提出的背景如何?
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一、選擇題
1. (2009?廣東文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于()
A. 20世紀70年代
B. 20世紀80年代
C. 20世紀90年代
D. 21世紀初
2. (2009?山東莒南測試)下列對“211工程”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針對的是高等教育的發展
②是高等教育在21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
③在全國重點辦好100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
④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
⑤目的是建立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⑤
3. (2009?山東莒南測試)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提出的戰略是 ()
A. 科教興國
B. “雙百”方針
C. “211工程”“希望工程”等
D. 三個面向
4. (改編題)“文革”結束后,教育作為“文革的重災區”,面臨許多問題。剛剛復出的鄧小平自告奮勇抓教育。在他采取的下列措施中,與下圖合影者身份直接相關的措施是()
A. 整頓恢復教學秩序
B. 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
C. 組織編寫新教材
D. 倡導尊師重教
5. (原創題)山東是教育大省,但是山東的“211”高校很少,這與山東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符。下列對“211工程”這一理解準確的是()
A. 面向21世紀,全國各省各辦好一批重點大學
B. 面向21世紀,全國各省的重點大學各辦好一批重點學科
C. 面向21世紀,在全國重點辦好100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
D. 在21世紀,在全國各地爭取辦好100所以上的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
6. 下列發展科學教育的決策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①確定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②教育應優先發展
③共青團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
④鄧小平提出教育的“三個面向”指導方針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④③
7. 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的指導方針后,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表現在()
A. 大力普及義務教育
B. 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職業教育得到很大發展
C. 增設一批新興的邊緣學科專業,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
D. 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
8.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教育蓬勃發展主要表現在()
①進行了教育體制改革和立法
②加強基礎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③確定了新時期的教育方針
④重視少數民族教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9.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材料二 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人才。我們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鄧小平的“三個面向”是在什么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
(2)材料二對教育發展的認識是什么?
(3)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同步測評
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同步測評
1. C 解析:“雙百方針”是提倡在文學藝術、科學研究領域,有獨立思考和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意見和保留意見的自由!半p百”方針使人們的眼界開闊起來,思想活躍起來,學術文化各部門都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2. 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3. 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鐵皮箱子去煉鐵”這個信息,全民大煉鋼鐵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期。
4. A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時間的把握,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指的是1956年。
5. 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文藝繁榮,D項時間不符合。
6. C 解析:“八億人民八個戲”是由于“左”傾錯誤的持續發展使當時的文藝界出現了僵化局面。
7. 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提出者是鄧小平。
8. A 解析:“雙百”方針是1956年提出的,A項明顯錯誤。
9. 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實行的“雙百”方針。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已開始,黨中央提出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同步測評
1. 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
2. C 解析:從1949年開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經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所以這不是“211工程”的目的。
3. A 解析: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針,把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放在現代化建設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4. B 解析:此題是圖片信息題,此圖為鄧小平登黃山時與大學生的合影。由于文革十年高校停止招生,中國沒有真正意義的大學生,1977年冬恢復高考,考生年齡參差不齊,最小的十三四歲,最大的三十六七歲。
5. 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重要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能力。
6. 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教育政策制定時間的識記能力,①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確定的;②是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提出的;④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 ③是在1989年10月推出的。
7. C 解析:解答的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限定詞“高等教育”,可以用排除法,A、B、D三項不是針對高等教育的措施。
8. 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注意題干中的限定詞“改革開放時期”, ①②③④都符合要求。
9.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后我國教育的發展狀況。作答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階段我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歸納新時期以來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成就。
答案:(1)改革開放后,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識到國運之興衰在于教育;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需要明確改革的方向。
(2)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3)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明確教育改革的方向;頒布《義務教育法》;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社會力量辦學也應運而生;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11工程”順利發展;東西部教育差距在縮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4684.html
相關閱讀: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