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III復習提綱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地理必修III復習提綱

第一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絡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標如人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征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占有較大比重,以資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征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絡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于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注:未包括港、澳、臺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陜、甘、寧、青、新、云、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征。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征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豐富

多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水力資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后,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于資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水質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陜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于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緊張狀況,改善能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云南、廣西、四川、內蒙古、西、陜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供應,加快西部資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0265.html

相關閱讀:正午太陽高度
旅游規劃學案
中國的生物災害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