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主要以區域環境建設為主題,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介紹森林的開發與保護,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
巴西亞馬孫地區的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然而,不幸的是郁郁蔥蔥、廣袤無垠的亞馬孫以及生存在那里的形形色色的動植物正面臨人類強加給它們的滅頂之災。20世紀80年代,亞馬孫每年采伐200萬~300萬公頃森林,照此速度,用不了多久,亞馬孫就將變成一片茫茫的黃土地。近年來巴西的熱帶雨林開發和保護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本節首先從世界主要森林分布入手,明確森林在地球空間中的作用,我們在過程中應聯系初中課本和高中課本中的有關知識點,來進行分析總結。如:護坡林、防護林以及城市綠化等,詳細地把森林的作用和重要性羅列出來,展示在學生面前,為后面的知識點打下基礎。然后從大的森林向局部的雨林引申,很自然地推理出它們的內在聯系。
在過程中我們必須以區域環境建設為主題,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介紹森林的開發與保護。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亞馬孫熱帶雨林對于調節氣候,維護全球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理解雨林對全球環境的效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應以全球的、長遠的眼光審視雨林目前的嚴峻形勢,樹立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為學生創造分析、思考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實驗、角色扮演、辯論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在親身體驗和感受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地理知識;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環境教育滲透于學生的情感之中。通過本節的學習,認識全球雨林的狀況。在講授時把我國的森林面臨的困境展示給大家,讓大家思考討論開發和保護的對策和措施。
教學重點、難點
1.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2.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3.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
教具準備
熱帶雨林的錄像片段、文字資料:“亞馬孫熱帶雨林系列報道”
課時安排
共3課時
第一課時森林的作用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第二課時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遷移農業的活動
第三課時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活動二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
2.分析雨林的環境效應,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開發的背景和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分析雨林環境效益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2.通過討論雨林開發與保護的措施和問題,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維。
3.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森林保護的重要性,樹立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氣象小組在一周前進行資料的匯總和分析,在上課時小組長給大家介紹活動情況。
課件展示:
活動內容:探究植被數量的變化對局部環境濕度和溫度的影響。
活動準備:溫度計、干濕計
活動地點:校園氣象站
活動過程:根據探究問題設計探究方案,分早、中、晚三次測量水泥地、操場裸露地、草叢、小樹林的溫度、相對濕度,分析測量結果,得出結論。
活動目的:圍繞自己選定的問題確定調查范圍、設計調查方法、制訂調查計劃。通過實踐探究,使學生對綠色植被的環境效益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和感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
推進新課
師
從調查小組的調查來看:植被數量越多,局部環境的濕度越大,溫度也不同。由此得出地表植被對局部氣候的改善有顯著的作用。
森林是地球上植被最為密集的區域,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在自然界中,森林除了調節氣候外,還有何作用?
板書:
一、森林的作用
師
人們把森林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可見在自然界中,森林在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種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森林還具有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滯塵、防風固沙等方面的環保功效。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森林的環境效應。
生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滯塵。
板書: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滯塵
師
(活動探究、指導讀圖)讀“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圖”,分析:(教師出示問題)
課件展示:
1.世界森林覆蓋率減少的原因。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區?森林分布的成因是什么?
3.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緯和中高緯地區?
4.為什么中緯度地區森林分布較少?
生
略。(學生討論,教師補充)
師
森林分布的地區差別問題,我們要用歷史的觀點去看。在人類歷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約于地形、氣候與水文狀況,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高寒地區可能出現沙漠、荒漠和草原之外,陸地的大部分面積皆為各類森林所布滿,可是自從有了人類,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發展,對森林的破壞日益加大,特別是中緯度的平坦、濕潤半濕潤地區,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壞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變成了無林區。
(按照材料,讓同學們分析,并且推理出聯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沿海低地的國家十分關心全球木材生產的年產量報表,并把它們未來的命運與熱帶叢林的木材公司聯系起來,你認為他們的擔心有道理嗎?請你代表這些國家說出你的理由并繪制一幅聯系框圖加以說明,并對解決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課件展示:
(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各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
生
略(填圖見下一段)。
(活動的內容設計雖然分為三個題目,但實際是一個完整的思路:熱帶叢林的木材公司――砍伐森林――森林面積減少――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沿海國家心系木材公司。同學們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進行對話交流,剖析每一個環節)
師
關鍵環節是砍伐森林使森林面積減少,所以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根據不同的情況要節約和保護。請討論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動會浪費森林資源,如何從小事做起,保護森林。
生
略。(討論該問題有利于樹立環保意識)
師
熱帶雨林作為全球森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全球的生態環境效益尤其顯著,因而森林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人類的保護傘”。亞馬孫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原始森林,在目前世界森林面積不斷減少,特別是熱帶原始森林遭到毀滅性破壞的趨勢下,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板書:
二、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課件展示:
亞馬孫熱帶雨林錄像
(在觀看錄像時不斷思考下列問題,教師提出問題)熱帶雨林的分布規律是什么?熱帶雨林為什么又稱為赤道雨林?其分布有什么特點?
生
熱帶雨林靠近赤道地區,所以又叫赤道雨林。特點是樹種豐富,森林茂密。在地球赤道的南北兩邊,有幾片終年濕潤的土地,那里氣候炎熱潮濕,雨水充沛,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非常優越的環境條件。在這些地區,茂密的森林終年常綠,宛如環繞地球的一條翡翠項鏈,這就是熱帶雨林。
師
熱帶雨林是一種茂盛的森林類型,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盆地、東南亞等地區。中國云南、臺灣、海南及澳大利亞局部地區也有分布。熱帶雨林分布的地區,年降雨量很高,雨林地區的地形復雜多樣。雨林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種?類組成特別豐富,大部分都是高大喬木。(2)群落結構復雜,樹冠不齊,分層不明顯。(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極豐富,在陰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層并不茂密。在明亮地帶草本植物較茂盛。(4)樹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樹皮光滑,常具板狀根和支柱根。(5)莖花現象(花生在無葉木質莖上)很常見。(6)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發育于喬木的根莖上。(7)熱帶雨林的植物終年生長發育。
(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瀏覽網絡)亞馬孫熱帶雨林系列報道并分組討論雨林的環境效應。
(分析課本中相關知識)教材中的一些數據,“34億噸”“氧氣總量的1/3”“固定碳上千億噸”“50%的降水量”“涵養水量占23%”等。要讓學生利用這些數字學會推證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在生態環境中的影響,從中悟出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之肺”的道理。
在陸地森林上方多畫上兩個向上的箭頭(50%的大氣降水來自雨林),這說明了雨林在當地的水循環中,具有其獨特的地位――雨林是個巨大的“儲水庫”。
由于亞馬孫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和生物基因庫作用,所以說雨林為全人類所有,保護亞馬孫雨林符合長遠利益和全球利益。但這與雨林所在地國家的發展產生了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是雨林開發與保護的關鍵。實質是謀求目前利益和保護生態平衡的責任的關系。在開發和保護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確實存在著公平性的問題。
(學生對公平性發表各自的看法)
生
略。
師
(總結)1.亞馬孫雨林調節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地球之肺(凈化空氣,碳氧平衡)。
2.雨林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蓄水海綿(涵養水源,水循環和水平衡)。
3.亞馬孫雨林的物種資源――基因寶庫(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王國)。
4.雨林植物的藥用價值――醫學寶庫。
板書:
1.亞馬孫雨林調節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地球之肺
2.雨林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蓄水海綿
3.亞馬孫雨林的物種資源――基因寶庫
4.雨林植物的藥用價值――醫學寶庫
(活動探究)如果亞馬孫雨林被毀,當地氣候和全球氣候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什么?
師
亞馬孫河流域集中分布著地球上大約一半的熱帶雨林(課本圖2.18),其全球生態環境效應尤為顯著,為當地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來源,是當地水循環的重要環節。熱帶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強大的生態系統,也是生產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它對人類和其賴以生存的全球環境來說,影響至關重要。特別是對全球的氣候,一旦雨林被毀,雨林中所積累的大量的碳素就會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地球大氣中的碳氧就失去平衡,其對全球的影響后果是很嚴重的,某種意義上說,亞馬孫雨林不僅屬于當地國家,也為全人類所共有。
板書:
5.亞馬孫雨林不僅屬于當地國家,也為全人類所共有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掌握森林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環境效應,對不同局部地區的森林作用(如:防護林、護坡林等)也應該有不同的分析和認識。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師
在亞馬孫地區,茂密的森林終年常綠,宛如環繞地球的一條翡翠項鏈,這就是熱帶雨林。在那里不僅有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植物王國,更有波瀾壯闊、博大精深的動物世界。其實,熱帶雨林不僅美麗,而且也很神秘;因為那里的環境氣候會令人不大舒服,一般人也很難光顧,所以大多仍處于原始狀態,生態系統很容易陷于崩潰。
(學生思考討論)有人說熱帶雨林是“長著森林的綠色沙漠”,這又是為什么?
(教師引導,讓學生進行對比判斷,并思考問題)比較“溫帶森林和草原的養分循環示意圖”和“雨林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示意圖”,說明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表現在哪里,為什么。
推進新課
板書: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生
雨林作為生產力很高的生物群落,由于其生物循環旺盛,其主要養分集中在地表植物體內,但是熱帶雨林環境具有脆弱性。
師
熱帶雨林中的生物循環極其旺盛,以至有機質和養分再循環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養分幾乎全部集中在植物體內,而土壤中的養分卻很少。土壤中的養分主要有兩個來源,一為巖石風化釋放的養分,另為枯枝落葉釋放的養分,但枯枝落葉釋放的養分很少回歸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強烈的地表徑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較貧瘠,雨林一旦被毀,地表養分被水一沖,整塊土地的肥力就會急劇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難恢復。這就是其脆弱性的關鍵。
板書:
(一)雨林的生物循環和群落生產力
(二)雨林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
(三)人類對熱帶雨林的破壞
(根據知識,讓學生明確)
遷移農業是熱帶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傳統耕作方式。根據課本36頁所提供的資料,分析說明遷移農業對熱帶雨林的影響。
板書:
活動:熱帶雨林的遷移農業
師
(教師提示)本活動以遷移農業為例,分析人類活動對雨林的影響。
(1)閱讀圖2.22,說說遷移農業的過程。同一塊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約是多少年?(要求同學們讀圖,描述遷移農業的完整過程)
生
人類對焚燒開荒的耕地連續耕作1~3年,然后廢棄,森林再生需要15~20年,然后再焚燒開荒,這個過程至少需要15年的時間。
師
(2)閱讀圖2.23,解釋遷移農業從A―B―C―D土壤肥力的變化及其原因。
生
說明雨林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圖2.23中的A、B、C、D分別對應圖2.22中的四個階段。A表示原始森林的土壤肥力狀況;B因為森林焚燒土壤肥力增加;C經過幾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棄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師
(3)結合圖2.24,評價遷移農業的休耕期長短對熱帶雨林產生的不同影響。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遷移的空間減少,遷移農業的頻率和規模越來越大,又會對熱帶雨林產生怎樣的影響?
生
遷移農業作為一種傳統的耕作方式,在人口數量很小時,對雨林的破壞是有限的;當人口過多時,遷移農業頻率和規模過大時,對雨林的破壞是嚴重的。其他對雨林的開發方式也是一樣的。
師
通過兩組圖表的對比,說明遷移農業休耕期的長短(以15年為界限),對雨林恢復的影響后果是不同的,特別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相對土地面積減少,耕作的頻率將隨之加大,這必將加速雨林的衰亡和土地肥力的減退。
課堂小結
從本課時內容來看,熱帶雨林一旦被破壞,很難進行恢復,所以我們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來利用資源,對資源不但要用,而且要養,保證用養結合。
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從衛星拍攝到的亞馬孫河流域“朗多尼亞地區公路沿線1975年和1999年雨林分布狀況對比圖”中可看到雨林遭到了嚴重破壞。
板書:
四、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
(認識圖例,分析原因)閱讀圖2.25“雨林被毀的原因”分析雨林被毀的原因。
(學生討論,教師補充)亞馬孫熱帶雨林正面臨被毀的危險,究其原因,主要是人類的開發所致。從圖中可以看出,人口的增長和貧困是雨林開發的前提原因,由此而派生的遷移農業、采礦、修路、城市建設,還有商業性伐木以及開辟大型農牧場等,都是雨林被毀的主要原因。然而,人類對亞馬孫雨林的開發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規模和影響是不同的。20世紀60年代之前,亞馬孫地區因為叢林的阻隔和濕熱環境的影響,一直未被開發。生活在濃密雨林中的印第安人,還處于部落群居階段,他們以漁獵、采集和傳統的遷移農業為主,影響還不大。隨后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土地需求膨脹,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開發。特別是1970年“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的公布,標志著亞馬孫熱帶雨林進一步遭受破壞的開始。
板書:
1.雨林被毀的原因
請讀下面材料,了解亞馬孫流域的開發。
課件展示:
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巴西廣大中、西、北部人口稀少,經濟落后,幾無開發。為了改變這種地區的差異,促進內地發展和國家一體化,于1956年1月就任總統的庫比契克,決定把首都遷往國家腹地,同時修建亞馬孫大公路。巴西亞馬孫大公路幾乎完全是從原始熱帶雨林中穿過。為了修路,首先要開出70米寬的空地,使數萬平方千米林木遭砍伐,被遺棄的木材計1.2億立方米。為了開發北、中、西部,政府鼓勵南方和東南方農民移民。移民基本上是無序的,他們一般都是用燒荒的方式開辟農田、牧場。到1994年,500萬平方千米的森林,已有12%被毀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巴西北部各礦區,尤其是金礦和鉆石礦開發時,無政府主義嚴重,如在帕拉州的“彼拉達”金礦區,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淘金者廣泛使用汞作為溶解金粒的物質,結果造成淘金地區河流和湖區的污染,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的平衡。
(學生分析掌握)亞馬孫開發計劃實施的原因、涉及的區域和其開發的項目。
師
巴西的“西部大開發”涉及地區之多,范圍之廣,占據大半個亞馬孫河流域及整個巴西西部。它的三大措施是修路、遷都、移民。
板書:
2.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歷史演變
①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②移民亞馬孫平原
③跨國企業的經營
(分小組討論)雨林公路該不該修建?
(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對于修建雨林公路的評價,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問題。從“弊”的方面看,它可能造成林區居民的增加,開發公司蜂擁而至,相應的工廠也乘虛而入,雨林的受損程度也日益加大,甚至會加速雨林的毀滅,導致全球生態環境的破壞;若從“利”的方面看,它是人類走向文明的標志,當地的經濟建設將會隨之突飛猛進,巴西國內的經濟壓力將會得到緩解。至于公路該不該修的問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認識到修不修路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移民亞馬孫平原
從圖2.28中可以看到,地處巴西西部的朗多尼亞地區,自1970年至1988年的18年間,人口從10萬增長到100萬,毀林面積也從不足10萬平方千米增長到180多萬平方千米,占雨林總面積的7.5%。說明人口增長與雨林砍伐有很大的關系。
跨國企業的經營
巴西為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大量借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發達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以經濟為驅動,破壞亞馬孫等地區的雨林。如:歐美開發中南美洲雨林為大牧場,提供牛肉漢堡的生產原料;日本從東亞、東南亞進口一次性筷子;歐洲從非洲雨林區進口高級棺木。
師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雨林的論戰還在繼續,破壞也在繼續。
課件展示:
學生課堂活動互動:
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協調會
角色扮演:學生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官員、開發商等角色,從角色的立場討論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
活動規則:每個小組認領一種角色,用5分鐘的時間討論和整理思路,然后推薦一位代表做中心發言,小組的其他同學可以隨時補充。發言時請說明所扮演的角色,盡可能多地發表建設性意見。如果需要,可以上臺展示材料。
風云辯論:雨林破壞誰之錯?
正方觀點:雨林破壞,亞馬孫地區的國家和居民應負主要責任。
反方觀點:雨林破壞,發達國家應負主要責任。
(學生辯論活動略)
師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雨林的開發,既有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需要,也有發達國家國際市場的牽動。保護雨林,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尤其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保護亞馬孫雨林符合長遠利益和全球利益。但這與雨林所在地國家的發展產生了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是雨林開發與保護的關鍵。
依照巴西亞馬孫雨林的破壞,認識我國對雨林的開發現狀。
課件展示:
海南:熱帶雨林遭毀容
近年隨著熱帶高效農業在海南發展升溫,一些開發商把毀林開墾作為擴大耕地的手段,每年全省毀林案件均在百件以上。去冬今春,國家原始森林公園尖峰嶺、藍洋溫泉國家森林公園等地的熱帶雨林被毀面積已近千畝。
在尖峰嶺一處名叫“仙人腳”的地方,這里到尖峰嶺主峰直線距離約20千米,過去林木蓊郁,泉水丁冬,有鹿鳴鳥叫。但現在,這些坡度超過三四十度的山坡上,燒得枯焦發黑的樹樁在太陽下呆呆地站立著,暴雨沖刷后,許多巨壑橫陳的山溝卻無水可流。
板書:
五、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
師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1990~2000年南美洲共損失熱帶雨林面積32萬多平方千米。在過去的30年間,巴西境內約15%的雨林被毀,面積相當于一個法國。綠色和平組織警告說,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對森林的破壞,80年內熱帶雨林可能完全從地球上消失。開發還是保護?這是雨林的兩種前途,也是人類面臨的兩難抉擇。
熱點討論:(教師出示問題)
1.雨林的前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2.你對雨林的前途持何種態度?為什么?
生
略。
師
(教師小結)受開發和保護措施的影響,應以全球的、長遠的眼光審視雨林目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面對全世界保護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呼聲,當地政府和人民也已認識到這種低經濟效益與高環境代價的開發是不可取的。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為優先目標,并制訂實施了一系列計劃和措施。
師
(學生活動探究)結合圖2.30“熱帶雨林的保護”分析亞馬孫地區諸國關于保護雨林的六項具體措施是什么,這些措施對亞馬孫雨林的保護起到什么具體作用。
(探究作業)地理小論文《由巴西熱帶雨林的破壞想到的……》
課件展示:
非洲國家強調應合理開發和保護森林
非洲木材組織14個成員國2001年9月28日在利伯維爾召開會議強調,非洲木材生產和出口國必須加強合作與協調,認真制訂并切實執行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并駕齊驅、共同發展的長遠戰略,以使經濟與生態共同發展,在促進林業生產長足發展的同時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管理。
與會者還就今后嚴禁毀林造田的原始刀耕火種耕作方式、妥善管理林區狩獵、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達成共識。
非洲熱帶雨林資源極其豐富,是僅次于拉丁美洲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區,儲藏量共達2.5億公頃,其可開采的木材量高達100億立方米,其中90%集中在非洲木材組織成員國內。然而,非洲木材的出口值占世界熱帶木材貿易總額的比例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2/3下跌到如今的7%。目前非洲熱帶木材的45%仍以原木出口,其余55%也多為初加工的鋸切木材,而亞洲的木材加工率則高達88%,拉丁美洲則幾乎達到100%。
【例題剖析】
1.地球上功能最強大的生態系統是()
A.中緯度的溫帶草原
B.低緯度的熱帶草原
C.亞寒帶針葉林
D.熱帶雨林
答案:D
解析:熱帶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強大的生態系統,也是生產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讀下列“甲、乙兩地植被圖”,完成2~3題。
2.影響甲、乙兩地植被分布的主導因素分別是()
A.光照和熱量
B.地形和降水
C.地形和熱量
D.降水和光照
答案:B
解析:從圖中可看出甲為臺灣局部,乙為非洲局部。臺灣由于地形因素植被分布有垂直向上的變化;非洲該圖所示部分都在熱帶地區,而植被明顯不同,主要是降水的影響。
3.甲地的闊葉林主要是()
A.熱帶雨林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
答案:B
解析:臺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帶是常綠闊葉林。
目前,北京森林總價值已達2000億元,森林的環境價值是食物價值的十幾倍,涵養水源的價值達1000億元。山區通過爆破造林已形成第一道防線,2006年要讓五環路沿線全部變為綠色。完成4~5題。
4.五環路沿線的綠化帶主要的環境作用是()
A.減少交通環境污染和美化環境
B.減少城市的噪聲和光污染
C.減少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數量
D.減輕光化學煙霧的污染
答案:A
5.對遠郊地區進行綠化,最主要的作用()
①涵養水源②增加林木果品產量③開發旅游資源④增加農業收入⑤防風?固沙?⑥增加木材蓄積量
A.②④
B.③⑤
C.①⑥
D.①⑤
答案:D
課堂小結
雨林開發的背景是復雜的,既有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要求,也有發達國家國際市場的牽動。因此破壞雨林,責任也不全在亞馬孫地區的國家和居民;保護雨林,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尤其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板書設計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第一課時
一、森林的作用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滯塵
二、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一)亞馬孫雨林調節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地球之肺
(二)雨林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蓄水海綿
(三)亞馬孫雨林的物種資源――基因寶庫
(四)雨林植物的藥用價值――醫學寶庫
(五)亞馬孫雨林不僅屬于當地國家,也為全人類所共有
第二課時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一)雨林的生物循環和群落生產力
(二)雨林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
(三)人類對熱帶雨林的破壞
活動:熱帶雨林的遷移農業
第三課時
四、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
(一)雨林被毀的原因
(二)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歷史演變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跨國企業的經營
五、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
活動與探究
搜集資料,寫一篇關于“雨林的現狀與未來”的研究論文。可以寫其中的一個方面。完成后進行論文交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1059.html
相關閱讀:正午太陽高度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旅游規劃學案
中國的生物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