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4年高二歷史下冊第一次模塊檢測試題(含參考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單項(共50小題,每小題1分,共50分。)
1、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項 目英德法美
1870—1913年工業增長速度1.34.61.98.1
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置3241
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置1425
A.英法兩國逐漸失去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優勢
B.美德迅速崛起,對英法構成威脅
C.英法的國際地位下降
D.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2、一戰前,巴爾干地區出現危機的最主要原因是
A.石油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 B.民族紛爭不斷,文化差異明顯
C.土耳其帝國長期壓榨帶來深重災難 D.歐洲列強紛紛插手,爭奪激烈
3、在19世紀下半期,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20世紀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畢,但沒有一個列強是知足的。它們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每一個國家都已裝備起強大的陸軍
B.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特別貪婪
C.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廣大的殖民地
D.基督教徒們需要更廣闊的傳教地域
4、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列強加緊對巴爾干地區的爭奪,使巴爾干地區成為歐洲的“火藥桶”,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戰 ③資源豐富 ④大國干預
A.①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一戰前夕,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這是由于
A.雙方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市場沖突激烈
B.德國同奧匈帝國結盟針對英國
C.英國放棄“光榮孤立”,同法俄結盟
D.兩大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形成
6、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的三對主要矛盾是
①法德矛盾 ②法意矛盾 ③英德矛盾 ④俄奧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
A.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爆發 B.奧匈帝國吞并波黑地區
C.薩拉熱窩事件 D.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8、“1914年6月28日,戛弗日羅?普林西普在這里用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這是后人以塞爾維亞文寫在薩拉熱窩某紀念館墻上的文字,另一堵墻上還復制了普林西普的親筆,“我們熱愛自己的人民”。材料中的“我們”應當是指
A.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 B.塞爾維亞政府
C.奧匈帝國民族主義者 D.俄國民族主義者
9、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塊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當時“他的子彈”射向   
A.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B.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C.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D.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10、要了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一個直觀的方法是歷史地圖。從右邊這幅地圖中可以看出,德國要想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勝,應當選擇的戰略是
A.速戰速決,避免兩線作戰
B.突襲對手,兩面出擊
C.積極防御,打陣地戰
D.誘敵深入,打運動戰
11、一戰中是德國在西線速戰速決計劃破產的戰役是
A.馬恩河戰役 B.凡爾登戰役 C.索姆河戰役 D.日德蘭海戰
12、1916年初,德國發動了凡爾登戰役,其戰略目的是
A.迫使英國退出戰爭 B.迫使法國退出戰爭
C.迫使俄國退出戰爭 D.威懾正想投入戰爭的美國
13、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的一年,這一年的主要特點是
  A.同盟國處于進攻狀態 B.協約國開始取得戰略主動權
C.戰役主要集中于西線 D.同盟國控制制海權
14、坦克首次出現在哪一次戰役中?
A.索姆河戰役 B.馬恩河戰役 C.凡爾登戰役 D.日德蘭大海戰
15、1917年四月美國參加對德作戰的主要原因是
A.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
B.俄國二月革命的爆發
C.威爾遜當選美國總統
D.害怕協約國戰敗,美國國家利益受到巨大損害
16、一戰后期促使同盟國集團迅速崩潰的主要因素是 ①施里芬計劃過低估計了對手的實力 ②美國的參戰 ③《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使德軍放松警惕 ④協約國軍隊的總反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 ①③
17、日本參加一戰的根本目的是
A.抵抗德奧的侵略擴張 B.為了擴張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勢力范圍
C.為了世界人民的正義事件 D.為了討好協約國各國
18、同盟國失敗的原因有 ①協約國集團在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都占有優勢 ②英、美的海上封鎖起了重要作用 ③德、奧軍隊戰略上的失誤 ④戰爭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工人、士兵運動興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一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包括以下哪幾種觀念 ①和平、反對戰爭 ②社會主義的理想和觀念 ③和平主義思潮盛行 ④民族復仇主義興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下列屬于一戰的后果的有 ①大量人員傷亡 ②經濟損失慘重 ③引發饑餓和災荒 ④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創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1、從國際格局來看,一戰的重要影響是
A.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B.歐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開始動搖
C.美國開始獨霸世界 D.英國霸權地得到進一步加強
22、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局面的標志性事件
A.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B.德國十一月革命
C.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D.德意志、奧匈帝國毀滅
23、一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其中正確描述是
A.西歐交戰國的經濟受到重創,但戰后迅速得以恢復
B.英國依然保持著世界工業第一強國
C.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D.日本經濟在大戰期間停滯不前
24、操縱巴黎和會的三個國家是
A.英、法、美B.英、法、德 C.英、美、日 D.英、法、日
25、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對歐洲事務很少開口,被稱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A.認為沒有資格介入歐洲事務 B.無力與歐美列強爭奪歐洲霸權
C.日本代表不擅長外交 D.專注亞洲事務及其權力
26、巴黎和會上對戰敗的德國海外殖民地的處理方式是
A.由戰勝國以“委任統治”形式瓜分 B.由國聯接管
C.由德國繼續統治 D.承認殖民地獨立
27、巴黎和會上威爾遜宣揚“十四點原則”的目的是
A.維護世界和平 B.建立國際聯盟
C.重新瓜分世界 D.攫取戰后世界領導權
28、1919年3月25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你們可以把德國的殖民地奪走,把它的軍隊減到僅夠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軍減到五等國家的地位,但結果還是平等的,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它將會對戰勝國進行報復”。這段材料說明
①英國反對締結處置德國的和約 ②英國認為《凡爾賽和約》是不公平的
③勞合?喬治預感到德國復仇主義者的威脅 ④《凡爾賽和約》將導致戰勝國和戰敗國的矛盾激化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9、美國首先提出建立國際聯盟,后來卻沒有參加,原因是 ① 英法等國和美國有矛盾 ② 美國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 ③ 國聯盟約未能滿足美國的要求 ④ 盟約否定了十四點和平計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0、國聯的原則中包括以下幾個原則
①“維護和平”原則 ②“集體安全”原則
③對殖民地的“委任統治原則” ④少數服從多數原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1、在華盛頓會議關于山東的問題上,美英支持中國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代表的外交實力 B.反對日本獨霸中國
C.借中國遏制蘇俄 D.英美策略的調整
32、“一戰”后初期,國際社會的基本矛盾有
①帝國主義戰勝國與戰敗國問的矛盾 ②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③社會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矛盾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與宗主國間的矛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3、“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所體現的國際關系的實質是
A.戰后須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
C.帝國主義試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D.國際社會要求維護世界和平
34、“一戰”結束后成立的國際聯盟,其實質是
A.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B.美國稱霸世界的工具
C.促進國際和平合作與安全的組織
D.國際間經濟化交流的組織
35、美國拆散英日同盟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英日在亞太地區的勢力,便于美國資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
B.向英、日顯示美國在經濟上的雄厚實力
C.反對日本利用戰爭時機獨霸中國
D.勾結英、日共同對付蘇聯
36、《五國條約》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美、英海軍力量并駕并驅
B.暴露了美國力圖取代英國海上霸主地位的野心
C.平息了海軍軍備競爭 D.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打擊
37、下列關于《九國公約》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中國參與簽訂
B.體現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精神
C.日本在華的侵略權益受到打擊
D.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完整受到尊重
38、在巴黎和會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而華盛頓會議上,他們又表示支持中國收回山東的主權。美、英轉變態度的原因是
A.力圖遏制日本勢力擴張 B.中國人民反日斗爭的高漲
C.企圖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經宣告失敗
39、1938年希特勒曾說“……三年前我們曾派小股部隊進軍萊茵區,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險的時候。那時如果法國出來阻止我們,我們只有撤退……”。德軍進入“萊茵區”,法國可以阻止的依據是
A、《凡爾賽和約》 B、《四國條約》 C、《五國海軍條約》 D、《九國公約》
40、“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形成的標志是
A.德意簽訂“柏林協定”
B.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
C.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
D.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
41、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頂峰是
A.縱容日本侵占中國東北
B.縱容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亞
C.縱容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
D.縱容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
42、德國入侵波蘭是對綏靖政策的致命打擊,許多人提出了疑問:“他們扔出了兩個‘小孩’,再扔出另一個‘小孩’給‘狼群’以求躲避災難的政策還能有收益嗎?”其中,兩個“小孩”是指
A.西班牙、埃塞俄比亞 B.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C.奧地利、埃塞俄比亞 D.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43、二戰開始后波蘭迅速陷落的原因不包括
A.德軍不宣而戰,突然襲擊 B.波軍戰略部署不當
C.英法遲遲不對德宣戰 D.波軍孤軍奮戰,寡不敵眾
44、1940年法國滅亡后,在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的是
A.戴高樂 B.貝當 C.雷諾 D.達拉第
45、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標志是
A.盧溝橋事變 B.蘇德戰爭爆發
C.英法對德宣戰 D.日軍偷襲珍珠港
46、使二戰規模達到最大的是
A.北非戰場的開辟  B.不列顛之戰的爆發
C.蘇德戰爭的爆發   D.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47、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A.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 B.《大西洋憲章》發表
C.蘇美英在莫斯科簽約 D.《聯合國家宣言》發表
48、下圖是1943年中國政府代表參加的一次國際會議的照片。這次會議的內容涉及中國
A.參加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問題
B.收回臺灣等被占領土主權的問題
C.參加籌建聯合國的問題
D.蘇聯對日作戰問題
49、德黑蘭會議期間的一天早晨,在例會開始前,丘吉爾說:“今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成為世界的主宰!”羅斯福說:“我夢見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帥,您夢見了什么?”斯大林說:“我夢見,我既沒有批準丘吉爾先生您當世界主宰,也沒有批準羅斯福先生您當宇宙主宰!”通過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
A.蘇聯實力最強 B.羅斯福野心最大
C.美蘇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D.大國爭霸之圖顯現
50、下列著名登陸戰役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諾曼底登陸 ②北非登陸 ③西西里登陸 ④敦刻爾克撤退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二、主觀題(51題18分,52題18分,53題14分,共50分)
51、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20世紀初的人類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同時也引發了深刻的變革。
材料一:(一戰期間)美國的億萬富翁們……發財最多。他們把所有的國家,甚至最富有的國家,都變成了向自己進貢的國家。他們掠奪了數千億美元……每一塊美元都有血跡,都有一千萬死者和二千萬傷者……所灑下的鮮血。
——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
材料二: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制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從這場戰爭中還將出現一個不受侮辱、有權選舉、有權工作和有權生存的美國黑人民族。
——美國黑人領袖W.E.B.杜波伊斯(1918年)
材料三:一戰爆發時,各交戰國軍隊幾乎所有的運輸車輛都是馬拖的,卡車只是剛剛開始使用。宣戰時,英國陸軍部一共只有80輛卡車。馬恩河戰役最緊張的時刻,法軍為盡快封堵戰線缺口,竟征調了巴黎的出租汽車載運士兵上前線。德國“施里芬計劃”破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主力是騎兵和步兵,人和馬的體力是有限的,無法承擔高強度的行軍作戰。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四個輪子代替了兩條腿,步兵向摩托化轉變。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現象?(2分)指出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2分)
(2)“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所指的這個“開端”的含義及當時促成這一“開端”的有利因素有哪些?(6分)
(3)材料三說明了一戰客觀上具有哪方面的積極影響?(2分)就這一積極影響,請再舉一例。(2分)
(4)除上述三則材料所揭示的后果或影響外,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再列舉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和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各一例。(4分)
52、下列材料:
材料一:戰勝國可以剝奪德國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裝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軍列入大國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約中受到不公正對待,它同樣最終會從勝利者身上找到進行報復的手段。因此,我強烈反對把更多的德國人從德國統治下交由其他國家統治。在當前情況下,我認為最大的危險是德國可能把它的命運同布爾什維主義連在一起……  
——勞合?喬治《草擬和約條款最后文本前對和平會議的幾點意見》
材料二:法國以最明確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點:第一,阿爾薩斯必須歸還我們,但歸還時不應像根據1815年條約那樣的支離破碎,應按照1790年以前的邊界歸還。這樣我們就將在地理上以及礦藏上擁有薩爾盆地。第二,法國政府希望看到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和德意志帝國分開,并成立一個類似緩沖的國家。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德國全部的殖民地、整個海軍、大部分商業船隊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場,已被剝奪或將被剝奪。因此德國已經感到給予它的最大的打擊,而人們以為通過某些領土條件的改善能使德國平息下來,這純粹是幻想。
——克里孟梭《對勞合?喬治先生3月25日照會的總意見》
材料四:(英國)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協定規定:德國艦隊的總噸位永不超過英國海軍總噸位的35%,德國潛水艇噸位……將不超過英國噸位總額的45%!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主張如何處置德國?(4分)英國持這種主張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三,說明法國的主張與英國的主張有什么主要分歧?(2分)說明法國的目的和表面理由。(4分)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四說明了什么?(2分)
5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偉大的正義戰爭,對戰后世界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軍進攻緬甸,英軍節節敗退,英國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請求迅速派兵入緬協同英軍作戰。中國政府即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后又不斷增兵。由于中國戰場和印、滇、緬戰場牽制日軍達130萬之眾,使日軍無法調往太平洋,大大減輕了美國的壓力。
——摘編自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爭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國(中美英)召開三國首腦會議,討論中國和亞洲有關重大軍事、政治問題,包括聯合對日作戰和戰后處置日本。
——摘編自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爭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蘇四國代表簽署《四國宣言》,提出:“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在重建法律與秩序和創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們將彼此協商,必要時并將與聯合國家的其他成員進行協商,以便代表一個國際共同體采取共同行動!
——摘編自朱貴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的直接原因。(2分)
(2)依據材料一、二,分析中國為什么能以大國身份參加此次會議。(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次會議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內容。(4分)
(3)依據材料三分析《四國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戰后是如何落實的?(2分)
(4)依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正確解決當今國際社會所面臨重大問題的認識。(2分)
51、答案:
(1)這場大戰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卻給美國帶來了巨額利潤。 一戰爆發后,美國打著“中立”的旗號,借助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和物質大肆漁利。
(2)這一開端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民族的覺醒及解放斗爭。有利因素: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侵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資本主義乘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壯大;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的鼓舞和推動;一戰以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有所削弱。
(3)說明一戰成為了一系列新技術的催化劑。在戰爭中,汽車的機動性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促進了汽車技術的改進和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開始取代馬車成為主要的陸上交通工具,同時也提高了陸上軍事作戰的能力。又如飛機、化工技術和生產管理的革新等。
(4)對世界格局:歐洲在國際上的統治地位開始發生動搖(或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開始受到挑戰);日本趁機獲得發展和擴展的機會(或美日趁機崛起);蘇維埃政權成為歐洲政治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戰后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紀性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
對人類社會:客觀上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促使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主義和和平主義思潮興起。(以上兩方面列舉一項即可)
53、(1)英國請求中國求援;中國保衛滇緬公路。
(2)中國在印、滇、緬戰場和國內戰場堅持抗日,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發表《開羅宣言》。日本所竊取中國的領土,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3)戰時合作,消滅法西斯;戰后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創建聯合國。
(4)各國政府和人民同心協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發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3809.html

相關閱讀: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