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區域和區域差異
目標
1、說出不同區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較區域的差異的基本方法,增強歸納探究能力的培養。
2、以我國的區域差異為例,從地圖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探討區內整體性特征和區際差異的形成原因,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
3、了解東部季風區南方和北方的差異,體會人地關系協調統一。增強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掌握分析地帶性經濟差異的思想,增強實現我國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并探討其原因,
難點比較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并探討其原因。
歸納探究能力的培養
方法講述法、分析類比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的生活與區域有關,我們經常聽說省、自治區、直轄市、流域、經濟區、自然保護區等名詞和反映區域的用語。
(提問)什么是區域 ?區域是如何劃分的?如何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特征?
一 區域和區域差異:
1、概念:區域——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實體;區域內自然、社會等要素間相互聯系,使區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點 (1)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級別、界線
(2)有明確的區 位
(3)內部特征相對一致區域的級別有高有低,劃分的指標也不盡相同
3、劃分指標
單一指標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綜合指標 多種要素,
思考:經濟區域、社會區域、文化區域的劃分是依據什么進行的?
經濟條件產業結 構、主要產業部門、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潛力與發展方向等
社會條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與宗教等
自然區域的劃分是依據自然特征的差異來進行的?
自然條件 地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礦產資源等
4、區域差異:兩個或多個區域之間的差別。
5、區域研究的重點: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及其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影響;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聯系。
6、區域研究的意義:為選擇區域的發展方向、調整區域的產業結構提供依據。
(第一課時)
二、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一)區域差異比較
區域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往往表現出相互滲透的過渡性特征。區域之間的差異顯著,但區域內部則表現出相對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異產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依據、名稱 地形,氣候、
分區 東部季風區
非季風區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
青藏 高寒區
內部相對一致性。
3、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分界線與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線比較接近。青藏高寒區東部選取了3000米等高線作為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青藏高寒地區與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4、三大自然區的差異比較:地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礦產資源等東部季風區,從低緯到高緯,都以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為主。瀕臨海洋,降水豐富,植被茂盛,河湖眾多,種植 業發達。地處我國第二、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位于我國的中高緯,深居內陸,空氣干燥,以溫帶草原氣候和溫帶荒漠氣候為主,降水量較少。該地區主要發展的是畜牧業和灌溉農業,水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青藏高寒區,位于中低緯度的我國西部地區。海拔高,日溫差大,太陽輻射強,有眾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亞洲眾多河流的發源地。自然帶的垂直分異顯著,以畜牧業和河谷農業為主。
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
位
置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青臧以東。深居內陸,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大部分
中國西南部
地
形
和
地
勢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在二、三級階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為主, 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為主,位于我國第一級階梯上
氣
候
季風氣候顯著,風向、降水、氣溫明顯隨季節變化。雨熱同期,溫暖濕潤
深居內陸,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量少,日溫差和年溫差都較大。
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風力大,河谷地 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水
文
特
征
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補給雨水為主
多數為內流河,湖泊以咸水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補給形式。
內流區與外流區兼備,高山湖泊眾多,山岳冰川成為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
植
被
和土
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有大量的農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發育土壤
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層稀薄,有機質含量低。
高寒荒漠廣布,水分條件稍好地區有高山草甸、灌叢和山谷森林。凍土廣
區域
特征
形成
主導
因素
隨緯度位置變化的氣溫是該區內部自然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距離海洋遠近而變化的干濕狀況,是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垂直地帶性是決定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第二課時)
三、中國三大自然區人類活動的差異
1、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
東部季風區,由于地勢相對低平,氣候溫暖濕潤,所以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這里是我國最主要的農業區。該區聚落稠密,道路縱橫,是我國人口集中且經濟發達的地區。
西北干 旱和半干旱地區的畜牧業歷史悠久,養育了許多游牧民族?拷撅L區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區也有少量的灌溉農業分布。面臨的問題是水源緊張,土地沙漠化和鹽堿化日趨嚴重。
在青藏高寒區,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業,少數地區可以開展林業和種植業。主要的不利條件是氣溫低、空氣稀薄、風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嶇。
2、交通
東部:平原地區交通發達、路網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嶇,交通落后、阻礙發展
3、教育和文化
東部:信息發達、經濟發達、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閉塞、經濟落后、文化水平低。
4、歷史背景和開放順序
歷史上: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東移。
1840年以后:資本主義工業和商業首先在東部興起。
改革開放:從東部向西部
四、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一)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
劃分界線:⑴ 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講述〗我們在初中曾經學習過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其分界在秦嶺—淮河一線,這條界線在我國自然地理區域分異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線,最冷月均溫0°C等溫線等;該線南北兩側表現出的地理景觀截然不同:界北地形比較完整,以大高原或大平原為主,多為落葉闊葉林,以旱作為主,主要作物為小麥;界南地形比較破碎,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多為常綠闊葉林,以水作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實際上今天我們學習的知識就是對此內容的細化。在東部季風區,由于南北緯度跨度較大,可以劃分為四個自然地區: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華南熱帶濕潤地區。
回顧:秦嶺一淮河一線
① 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 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氣候溫度帶干濕地區水文特征地形
北方地區:溫帶季風氣候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半濕潤河流結冰大高原或大平原為主
南方地區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濕潤[河流不結冰丘陵和山地
(二)南北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 農業生產類型和耕作方式
作物熟制耕地類型農產品水果
北方地區: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旱地小麥、棉花蘋果、梨、桃、杏、山楂。
南方地區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田稻谷、茶葉、蠶絲 柑橘、香蕉、荔枝、龍眼、菠蘿。
2 、對民居建筑的影響
影響因素:地形和氣候
北方:多平頂建筑
南方:屋頂坡度大
3、對人類活動地域聯系和通達性的影響
北方:公路和鐵路
南方:公路、鐵路和內河運輸
4、對文化景觀和文化行為的影響
北方:以面食為主 說話直率。方言少
南方:以米食為主,說話婉轉。方言復雜。
(三)工業
北方重工業、南方:輕工業。
(第三課時)
五、中國三個經濟地帶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講述〗由于中國各省級行政區所處的位置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的差異和自然資源的分布與我國經濟水平也存在著顯著的區域差異。按照1983年國家計委在制定第七個五年計劃時的提法,把我國大致劃分為三個經濟地帶。當時是根據自然資源的分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才把我國劃分為三個經濟地帶的。
(一)、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
自然條件的差異和自然資源的分布與我國經濟水平
(二)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
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讀圖〗P12圖1-1-14《中國的三個經濟地帶》(落實在地圖上)
1、東部地帶包括了所有的沿海省、市、區。(遼寧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等12個省、市、區)
〖思考〗中國的沿海省份都位于東部經濟地帶。(√)
東部經濟地帶都在中國的沿海省份。 (?)
〖講述〗東部地帶暫時未包括香港、澳門、臺灣省。而北京雖然不直接瀕臨海洋,但是距離海洋較近,交通便利,而且政治、經濟地位特殊,經濟發達,所以也劃在沿海的東部經濟區內。
2、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線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內蒙古的西界。
中部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9個省區。
西部包括陜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區等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列表〗
經濟地帶面積人口
東部地帶 16% 41.6%
中部地帶 27% 35.3%
西部地帶 57% 23.1%
〖分析〗東部和中部地區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積比重,而以東部地區這兩個比重的差異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積比重。
(三)經濟發展的差異:
1、經濟發展水平:東部》中部》西部
2、經濟發展速度:東部》中部》西部
3、差異原因:區域位置;交通條件
〖分析〗東部地帶主要位于東部季風區內,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利于作物生長,地勢低平有利于開發利用,從地理區位上講,東部面向大海,有便利的海運,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條件。
(第四課時)
課
堂
小
結
課
后
記
錄
作
業
記
錄
學
生
反
饋
備
注四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區域和區域差異
一 區域和區域差異:
二、中國三大自然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三、中國三大自然區人類活動的差異
四、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五、中國三個經濟地帶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鞏固練習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一、單項選擇題:
1 以下按綜合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有( )
A 干濕地區 B 自然區 C 高原區 D 熱帶雨林區
2 關于區域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區域都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
B 區域內的某些地理要素往往具有相對的一致性
C 區域都有一定明確的界線
D 區域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3 有關區域及其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一個地區都是一個區域,各區域間沒有明顯的差異
B 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就是一個區域,認識了這里的人們,也就知道了該區域的特點
C 區域內部沒有明顯差異,因此很難形成區域特點
D 區域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指標劃分出來的
讀古詩:“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夏隨風里熱,梅逐雨中黃”,據此回答4—5題
4 “五月炎蒸氣”所描述的地理現象是( )
A 夏季潮濕炎熱的天氣 B 春季增溫快的現象
C 印度雨季來臨前的天氣 D 春季潮濕炎熱的天氣
5 這四句所描述的地區是( )
A 東南沿海地區 B 四川盆地
C 臺灣海峽兩岸 D 長江中下游地區
二、綜合題:
長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地處我國東部沿海中部,長江入?。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N至48°N之間,我國東北地區中部。讀下圖, 完成6—12題。
6 長江三角 洲和松嫩平原這兩個區域在自然地理環境上存在的差異有( )
(1)工業基礎的差異 (2)礦產資源條件的差異
(3)氣候條件的差異 (4)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A (1)(4) B (1)(3) C (2)(4) D (2)(3)
7 近年來,長江中下游平原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讓位于東北平原的原因是( )
A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 B 農業走向專業化、機械化
C 糧食商品率高 D 全球變暖
8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點是( )
A 都臨海洋 B 都處在大河的入海口
C 同屬地 勢平坦的大平原 D 同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9 地理環境對松嫩平原農業生產的影響,正確的是( )
A 水熱條件好,種植棉花、甜菜 B 一年兩熟到三熟
C 西部草原分布廣,發展了畜牧業 D 湖面較寬,水產業較發達
10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氣候條件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
A 長江三角洲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水
B長江三角洲熱量充足,松嫩平原熱量 不足
C長江三角洲氣候雨熱同期,松嫩平原雨熱不同期
D長江三角洲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少
11 圖一、圖二所示區域,按地形區分,各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工業地域分,為_____________工業區和_____________工業區,以重工業為主的是__________工業區。.
12 圖一中,A、I、L三城市分別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a為________島,成因上屬于________島. B為___________群島,其附近有中國最大的漁場. c為________灣,其狀若喇叭。圖二中,A、B、C三城市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a為_____海,是中國的內海。
三 填圖練習
圖1中,填各行政區的省級行政中心名稱。圖2中,填注氣候類型。
圖3中,填注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及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區。
附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 B 2 C 3 D 4 A 5 D
二、綜合題:
6 D 7 A 8 D 9 C 10 B
11 長江三角洲、東北平原。滬寧杭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遼中南
12 南京、上海、杭州。崇明島,沖積島。舟山,杭州灣,哈爾濱、長春、沈陽。渤海。
三、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3999.html
相關閱讀:旅游規劃學案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中國的生物災害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正午太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