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理解人類活動影響區域地理環境的基本原則。
2.能夠用地理環境整體性思想,全面地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以“珠江三解洲”產業轉移為例,培養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人類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雙重性
過程:
導入:閱讀探索活動,回答思考題:
小山坡因政府投資大學和商人對學校外服務的建設,它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自然環境上,大力發展校園綠化和美化,將不毛之地變得環境優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環境上,由長期無人問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業活動繁榮,人口稠密。
――――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 區域人地關系是相互影響的過程,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因此,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反作用。
例:東部季風區主要進行種植業生產,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區主要進行畜牧業生產,這本身是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可是反過來,由于這種影響,東部季風區的人類活動(種植業)使很多自然景觀變成了農田景觀,而西部則為牧場等。
2、 人地關系中,人類起主導作用。(學生解釋其原因,或舉例說明)
原因: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類可以對環境進行主動自覺的改造,使之不斷發生變化,以適應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人類活動也可不自覺地破壞環境。(在整個可持續發展系統中,人處于中間的管理調控地位。)例: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體現了人的主導作用。
3、 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正面和負面影響的雙重性:(學生舉例說明)
草原放牧,一方面獲得了經濟效益,一方面也破壞了生態環境。(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
4、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某個要素放加影響,會影響整個地理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舉例)
例:黃土高原只是破壞植被。
二、案例分析人類活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自然資源的利用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活動中,要不斷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以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因而,人類生產和生活實際上是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人類對資源的利用會對區域地理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一方面,人類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會,另一方面,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也會對本地區甚至全球的地理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
因此,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就包括兩方面: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
1、閱讀P25,礦產資源的開采:問答問題:
問題:山西省的煤炭開采有何有利影響?四小條
問題:開采煤又對地理環境造成了哪此負而影響?另:依靠資源開發發展起來的城市還有一個問題(資源開發的后期城市轉型問題)
思考:山西省是我國能源大省,全并非我國經濟強省,最近,山西提出加快經濟調的發展戰略,根據山西煤開采對區域地理環境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您認為應該如何做才能使山西變為強濟強省?
戰略:發揮煤優勢,但進行深加工(煤化工,西電東輸等)
2、水資源跨區域調配
問題:人類為什么要進行跨區域調水?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差異帶來的用水緊張問題。
南方北調:中國為什么要南水北調?分布不均,水資源地區差異大。
問題:除去南水北調外,你還知道我國有哪些跨流域調水工程?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
美國的北水南調工程:原因:水資源分布不均,經濟發展造成的用水差異。
問題:水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造成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從調出區與調入區兩方面考慮)
學生答:
有利:
不利:不合理運用(灌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鹽漬化。
3、生物資源利用:
閱讀:
問題:生物資源利用對區域地理環境產生了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
不利:
森林的過度砍伐
亂砍濫伐導致物種減少(牽一發而動全身)
有利:
利用新技術改良了很多農產品
有目的的植樹造林等,可以使土地的生物產量大幅度增加。
總結: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正面的與負面的
對自然的影響和對人文環境的影響
資源調配:對調入區和調出區的影響
二、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問題]三大產業是怎么劃分的?――名詞鏈接
世界銀行在統計各國國民生產總值時總是統計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為什么?
――第三產業比重越大,說明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
[閱讀]圖1-3-7。
美國是通過什么途徑實現這樣的產業結構的呢?產業轉移(包括產業升級和產業移出)
產業升級:P28,第二段:勞動力首先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狀況是:第一產業逐漸逐漸減少,第二產業先增后降,第三產業穩步增加。同時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變化。
產業移出:較發達地區有了更高級的產業類型后,原有比較落后產業的比重就會逐漸降低,不發達地區往往就成為這些較為落后產業的接受地。
1、產業轉移的條件
產業升級的條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即: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產業之間的人均收入存在差異,即制造業比農業收入高,服務業比制造業收入高。
產業轉移的條件:區域之間經濟總體水平存在差異。所以較低產業從發達地區轉移至欠發達地區。
2、產業轉移的方向:
勞動力: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
較低產業: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動經濟欠發達地區。
3、轉移帶來的產業結構變化:
就業結構變化:第三產業比重增大,一二產業比重下降
工業內部結構變化: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工業轉向技術密集型和服務業。
4、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
例:珠江三角洲:
[閱讀]填表:
第一次轉移第二次轉移
時間改革開放初20世紀90年代
轉移方向由香港轉向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轉向鄰近地區
轉移產業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
轉移原因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水平低,且參與國際分工珠江三角洲相對發達,產業結構優化
對環境影響環境污染加重環境質量好轉
通過這個案例,同位之間相互討論,填寫圖1-3-10:
產業移出地產業移入地
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減輕環境污染
提高環境質量加重環境污染
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加快產業優化
提高經濟效益
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
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案例:怎樣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閱讀并回答問題:減少環境壓力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具體怎樣實施?
循環經濟
清潔生產
綠色消費
垃圾分類回收等
板書設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6390.html
相關閱讀:正午太陽高度
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中國的生物災害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旅游規劃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