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三中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試題(卷)歷 史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全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會,討論新世紀世界的前途。他們竟然都得出一致的結論,認為21世紀,人類如果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都應該回到2540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他們從孔子那里尋找的“智慧”是 ( ) A.“尚賢” B.“制天命而用之”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為本”2.錢乘旦在《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中這樣評價理學:“它的豐富性與普遍性使中國統治者與士大夫相信儒家學說已窮盡世界一切真理。中國既是天下中心,并有著輝煌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與成就,那么中國之外的‘夷務’就不在中國人關心的范圍之內。”由此可見理學A.排斥儒學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閉性C.概括了世間所有自然規律D.內容豐富、探索世界本原① 民為貴,君為輕 ② 人性本善 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9.某村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孫:“施恩圖報非君子,恩將仇報是小人”“為人處世不可有貪心,衣能蔽體,食能果腹,足矣”“得饒人處且饒人”“浪費一粒糧食就會遭到五雷轟頂”。你認為老人的言論反映出他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這段話體現出黃宗羲的思想主張是( )。A.提出“致良知” B.反對禮教 C.反對君主專制 D.注重實學11.某小組同學做主題宣傳,搜集了以下一些材料:鮮花在哪里;鮮花在姑娘的懷抱里。姑娘在哪里;姑娘在小伙子的懷抱里。小伙子在哪里;小伙子在戰場上。戰場在哪里;戰場在墳墓中。墳墓在哪里;墳墓在鮮花的懷抱里。? ------- 鮑勃.迪倫如繼續從中國古代文化探源,最適合的素材還有( ) A. A.孔子 B. 韓非子 C. 孫臏 D. 墨子12.生活中處處包含著歷史。在山東某旅游點,導游在一處為“杏亭”的景點講解:“春秋時期,此人在這里大辦教育,講學授課,培養了大批人才!蹦懵撓氲酱巳说恼沃鲝埵茿.兼愛非攻,互助互愛 B.為政以德,愛惜民力 C.民貴君輕,社稷次之 D.以法治國,中央集權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14.明太祖朱元璋讀《論語》非常敬仰孔子,但讀《孟子》就很厭惡孟子,曾經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廟。孟子書中哪一句話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對孟子的不滿?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C“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D“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華嚴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纖塵,皆攝無邊真理,無不圓足。 ①以天下為己任 ②凡為帝王皆賊也 ③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④無民而君不立20.右圖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經》,但畫中人物包括耶穌都沒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態和常人無異。這幅畫主要體現了( ) A.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傳統B.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C.成熟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D.“主權在民”的原則21.小說《巨人傳》描寫到:“1533年是人們都相信,存在著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繼而來的將不會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復!币磺昵肮畔ED、古羅馬文化的精神實質是 ( )A.專制主義 B.自由主義 C.理性主義 D.人文主義22.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年)針對啟蒙運動“不承認任何外在的權威”,提出人應該獨立思考。針對啟蒙思想家以理性的化身安排社會和個人生活,提出人非工具,并大聲疾呼“理性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他批判啟蒙運動是基于A.某些啟蒙思想家沽名釣譽 B.法國大革命的悲劇C.個別思想家歪曲理性主義的實質 D.殖民擴張的罪惡A.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 B.反對人們對現世生活的追求C.反對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 D.維護教會的神學和世俗權威 25.1791年,在伏爾泰逝世13年后,伏爾泰的遺骨被遷葬到巴黎先賢祠。遷葬之日,10人為他送葬,佇立街頭迎送靈柩的人更是多達60萬。他被巴黎人民如此景仰和愛戴的主要原因是()gkstkA.他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學說 B.他熱情倡導“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論”C.他是法國啟蒙運動不可爭辯的領袖,影響深遠D.他編纂了《純粹理性批判》,使啟蒙思想進一步深入人心高二歷史第一次月考答題紙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答案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非選擇題.(分)閱讀下列材料: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張。(2分)材料二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如何繼承?(2分) (2)材料三中董仲舒對待孔子學說(儒學)的態度是什么?(分)根據材料三與所學?(3分) (4)根據材料四指出明清時期,儒家思想發展到新的階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張是什么?(分)結合材料四概括指出這種思想主張在政治、經濟和學術方面的具體表現。(3分)……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康德《對一個問題的回答:什么是啟蒙?》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概括普羅泰格拉的主要觀點。(4分)(2)材料二中作者認為的黑暗是指什么?指出“先世純粹的光芒”的含義是什么? (4分)(3)材料三反映了馬丁?路德的什么觀點?分析其產生的思想因素。(4分)(4)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啟蒙思想家對未來社會的政治構想。(6分)這些構想在材料四中康德闡述的哪一觀點的體現?(2分)這表明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發展到了怎樣的新高度?(4分)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答案CBDDCCCDCDDBD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BCADCBDBDAC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1)以德治國;禮治。(2分)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省刑罰,薄稅斂。(2分)(2)肯定儒家學說。(分)儒家的“仁政”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董仲舒的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和大一統的需要;統治者的政策。(3分)()朱熹:主張“格物致知”,即通過實踐、學習明事理;王守仁主張“致良知”,即通過自我反思,回復良知。(分)二者沒有本質差別。(1分)二者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質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2分)(4)經世致用。(分)表現:政治上批判君主專制;經濟上主張“工商皆本”;學術上主張學以致用。(3分)人們認為孔子思想是造成落后以致西方入侵的原因之一;(分)新文化運動的沖擊;(1分)建國后文革的沖擊等。(1分)態度:全方位宣傳儒家文化;利用儒家文化對國民進行道德教育。(2分)啟示:將傳統文化融人到現代化建設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分)”。(2)黑暗:是指封建教會的腐敗、專制和中世紀神學觀念。(2分)含義:古希臘、羅馬人文精神的重生。(2分)(3)觀點:世俗權力高于教會權力。(2分)gkstk思想因素: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人文主義復蘇。(2分)(4)政治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社會契約、人民主權、分權制衡、提倡法治。(任意3點得6分)體現:理性即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言論。(2分)新高度:從對人的尊重到對理性的推崇。(4分)山西省孝義三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97054.html
相關閱讀: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