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榮
近來,圍繞民生建設問題,社會各界不斷加強理論創新,普遍認為應當以公平正義作為民生建設的基礎。但是究竟以何種公平或正義就出現了分歧:有人主張運用福利國家主義的公平理論,強調民生建設應當促進結果公平與絕時公平,實現
“
高水平、廣覆蓋、無差別
”
,所有階層應該
“
去商品化
”
地
“
被納入到一個普救式的保險體系中
”
,以便保證每個人
“
過上體面的生活
”
。
20
世紀
90
代,福利國家主義經過調整后以
“
后福利國家
”
的面目產生了
“
第三條道路
”
福利建設理論,同樣被一些學者當成解決中國民生問題的
“
圣經
”
;也有人主張吸收新自由主義思想,反對國家在民生建設中的干預,主張運用市場的力量進行民生建設。因為民生建設所遵循的公平原則
“
只有在一般性法律規則和一般性行為規則下的平等,才是有助于自由的唯一平等,也是我們能夠在不摧毀自由的同時所確保的唯一一種平等
”
;還有人認為中國的民生建設只能服務于經濟建設,成為經濟建設的補充,否則在經濟增長出現波動的時候必將衍生出許多難以解決的民生問題。因此,這些學者認為效率理論是防止陷入福利主義、避免民生建設成為經濟發展負擔的理論基礎。理論上的分歧以及理論基礎的缺憾給中國民生建設的實踐帶來了諸多難題。
我們認為,民生建設中的公平應該有自己的適用范圍與原則界限。一方面,進行以改善與提高民眾福利為核心的民生建設,其目的是解決人民最基本生活問題,以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因此,這種公平只能是相對公平而不是絕對均等,只能優先解決民眾最基本的生活困難問題,而不可能追求業已被福利國家所拋棄的
“
高標準、無差別
”
的結果公平,也不是安德森等人所批評的
“
過分商品化
”
的效率主義公平。它強調政府有責任幫助民眾獲得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與生存機會,使他們能夠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積極參與社會競爭,這是政府不可推卻的前提責任與責任底線。另一方面,我們是在人口總量世界第一、未富先老日趨嚴峻、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較低的國家所進行的民生建設,其目的主要在于
“
雪中送炭
”
而不是
“
錦上添花
”
:底線之下體現政府不可回避的責任,底線之上可以發揮市場的力量,努力實現政府、社會與個人責任的統一,確保將有限的民生建設資金發揮出最大效應,在政府、市場、社會以及個人之間保持動態平衡。這樣,底線公平理論可以成為中國民生建設的理論基礎。
(選自《經濟縱橫》
第
6
期,有刪減)
10
、下列關于“
民生建設”
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A
、社會各界一致認為應當以公平正義作為民生建設的基礎。
B
、有人強調民生建設應當促進結果公平與絕對公平,保證每個人“
過上體面的生活”
。
C
、有人主張運用市場的力量進行民生建設,國家應該予以引領和指導。
D
、有人認為民生建設能成為經濟建設的補充,在經濟增長出現波動的時候,可以解決許多民生問題。
11
、文章作者對“
民生建設應當促進結果公平與絕對公平”
的觀點,持贊成還是反對的意見,主要原因是什么?
(
2
分)
12
、中國民生建設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
4
分)
參考答案:
10
、(
3
分)
B
(
A
、
應是“
普遍認為”
不是“
一致認為”
;
C
、
持“
運用市場的力量進行民生建設”
意見者,反對國家干預;
D
、
不是可以解決,而是會衍生出許多難以解決的民生問題)
11
、(
2
分)
持反對的意見。(
1
分)因為民生建設的目的是解決人民最基本生活問題;這種公平只能是相對公平而不是絕對均等。(
1
分)(或:這種公平只能解決民眾最基本的生活困難問題,不可能追求“
高標準、無差別”
的結果公平,也不是“
過分商品化”
的效率主義公平。)
12
、(
4
分)
底線公平理論可以成為中國民生建設的理論基礎。(
1
分)①
民生建設中的公平應該有自己的適用范圍與原則界限。(
1
分)②
政府有責任幫助民眾獲得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與生存機會。(
1
分)③
底線之下體現政府不可回避的責任,底線之上可以發揮市場的力量。(
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42021.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