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做人要節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賢文是指由儉樸節儉的生活改變成豪華富饒的生活比較輕易,而由過慣了奢華充裕的生活變成簡樸勤儉的日子會比擬難。這是古人對治家的教訓總結和教訓警示。這句賢文旨在教導我們,做人要崇尚節儉的美德。
與節儉相干的格言警句在《增廣賢文》中還有一些。如:
傳家二字耕與讀,防家二字盜與奸,傾家二字淫與賭,守家二字勤與儉。
勤,懿行也,君子敏于德義,世人則借勤以濟其貪;儉,語錄,美德也,正人節于貨財,世人則假儉以飾其吝。
祖宗富貴,自詩書中來,子孫享富貴而賤詩書;祖宗家業,自勤儉中來,子孫得家業而忘節約。
厚積不如薄取,濫求不如減用。
老子的《道德經》被世人稱為僅次于《圣經》的奇書,老子也被世人尊為智者!兜赖陆洝烦涑庵q證法,對于眾人有洞悉世事人生、厘清濁世浮塵之助益。老子曾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币馑际恰拔矣腥䦟氊,第一件是慈祥;第二件是節儉;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逼渲小肮澥 笔抢献拥摹叭龑殹敝弧T诖,專門探討節儉對做人做事的意思。
重視節儉,適應自然
我國古人以為,咱們所生涯的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資形成的,它們之間相生相克,此消彼長,人類是這些物質的主宰者。人類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更美妙,就要遵守天然法則,留神協調發展。假如違反天然規律,竭澤而漁,揮霍資源,就會受到大做作的處分。
細心思量,人類的很多罪行源于不知節儉。有些人自身天性不足、勤奮不夠卻要貪戀名利,成果是身心疲乏、逼上梁山,弄得家破人亡。有些官員為了邀功請賞、掩飾政績,向大自然強取豪奪,巧揚名目地向庶民收取各種稅費,弄得環境惡化、民不聊生、口碑載道。
不知節儉而違背自然和社會規律必定要受到懲罰,例如人們開山造田造成了水土散失;超量采煤造成了礦難頻發;超量喝酒導致了脂肪肝增多;適度縱欲導致了陽壽銳減……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所在多有、亙古未有。節儉應當成為古代人的一種美德,只有每個人都構成節儉的意識,踐行節儉的行動,與大自然跟諧相處,才干堅持生態的均衡,社會的健康發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19233.html
相關閱讀:糊糊涂涂避禍災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