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時常會聽到一些長者教誨我們:吃虧便是福,貪利便是禍。我以前也常常這樣對孩子們說,但其中的情理始終不弄透。后來我在“善意情工作坊”聽了智然老師的一堂課,得到了令人佩服的說明。
智然老師是這樣解釋“吃虧便是福”的。他說:比方在市場經濟前提下的商品交流中,為消費者供給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是“本”,由此而發生的利潤是“末”,能獲得豐富的利潤是因為商家為消費者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在事實生涯中,有些人卻輕重倒置,功夫不是下在進步產品跟服務的品質上面,而是通過平心而論、偷工減料、制捏造假、坑害花費者而攫取暴利。這樣有可能取得臨時的暴利,人生感悟,但長此以往會失去消費者,也就與利潤無緣了。而有些商家則清楚本末,培本強基,在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高低工夫,就像同仁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咀嚼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從名義上看來這種商家吃了虧,是傻瓜,實際上這種商家是大智若愚,由于他們能夠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和虔誠,他們創出的品牌會惠及后輩,消費者會為其帶來永恒的利潤。這就是“吃虧便是!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24784.html
相關閱讀: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鷹之死
節制的智慧
糊糊涂涂避禍災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