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仁慈崇儉,不敢為天下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人生智慧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子“三寶”的第一寶是“慈”。慈,包括有柔和、愛護之意,即愛心加上同情。慈,不僅是善良加于人,而且還要不做害人之事,不說損人之話;仁愛加于兵,使之“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同樣可以“慈心”于一切物,戒殺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養天和。就是要“慈心”于胸中,使之“慈愛”、“溫和”之氣充盈其中。慈是三寶的重要原則,用慈進攻可以得勝,退守則可牢固。

   老子“三寶”的第二寶是“儉”。“儉”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為!皟”的內涵有兩層:一是節省,吝惜;二是收斂,抑制。老子要求人們不僅要節儉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力,積蓄能量,等候機會。這就是說,對“儉”,不僅只在用財當儉,所有事件均可用“儉”,“儉”于飲食可養脾胃,“儉”于嗜欲可聚精神,“儉”于思慮可除懊惱,“儉”于語言可養氣味,“儉”于酬酢可息身勞,“儉”于夜讀可安神思。

   老子“三寶”中的第三寶是“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也有兩層含意:一是不爭,忍讓;二是退守,居下。老子的“三寶”是他對于道和德的社會實際意義上的總結。老子身處戰亂,目睹了太多的暴力和殘暴局面,深深地感觸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因而才竭力加以闡揚。老子以為應用這三寶于社會諸范疇就能獲得成功,反之,會導致失敗。

   老子兩千多年條件出的這些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良傳統和優良品德,至今仍給我們深入的啟發。不論是從前和現在,老子的“崇儉”思惟都是極其重要的。它凝固在中華民族精神之中,成為中國人民可貴的精神財富。打開中國歷史,我們能夠看到良多將過人的機靈與儉樸謙虛的美德集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晏嬰可以說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晏嬰,字平仲,后人尊稱他為晏子。晏嬰出生于齊國貴族,長期居于要職,在當時列國間享有很高的名譽。他在個人生涯方面一貫清廉而簡樸,受到后人的高度贊賞?鬃釉f:“晏平仲真擅長同別人來往!人們同他相處越久對他就越加尊重。”司馬遷更是充斥情感地說:“假如晏子活到現在,我即使為他執鞭駕車,也覺得非常幸福!”

公元前556年,晏嬰的父親、齊國大夫晏弱死去。當時,卿大夫的喪禮是十分盛大的,且不說小殮(為逝世者穿衣)、大殮(再次為死者穿衣并以尸入棺)、代哭(死者家眷輪流哭喪守靈)、遷柩朝祖(將棺柩遷入祖廟停殯)這套繁文縟節,創業,單就送葬范圍來看就已十分驚人:送葬時,在前面和左右兩側牽引柩車的人成千盈百,為使送葬步隊順利通過,出殯前常常須要從新拓寬途徑,甚至不惜拆除一些重要的建造設施。這種消耗大批人力物力的喪儀,除能保護貴族的體面外毫無意思。為矯正時弊,警醒世人,年青的晏嬰頂住流俗的壓力,英勇地對傳統喪儀做了改造。按照禮制規定,為晏弱送葬時應有遣車(裝載隨葬牲體的送葬車)五輛,晏嬰卻只支配了一輛;按規定靈柩下葬后主持喪禮者還要請加入儀式的賓客們聚首一番,舉辦繁瑣的拜賓、送賓等典禮,晏嬰減掉了這套程序,埋葬結束即刻返回家中,讓送葬的親朋摯友自行離去。對這種違背常情的做法,不但當時的人感到百思不解,就連后來某些儒家學者也未能看出其中的深意。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參和有若兩人談起晏嬰的為人,曾參稱許晏子知禮,有若說:“晏子辦理父親的兇事,儀法輕率,簡慢賓客,怎算知禮?”曾參反駁說:“你哪曉得晏子的良苦專心!當國家混亂無道時,一個君子是恥于禮節齊備的。國家奢侈成風,君子就應鼎力倡導儉樸,喪儀的簡化正是晏子的高超之處。”現在來看,曾參對曲解晏嬰的批駁是完全準確的。

   晏嬰當然也不是由于對晏弱感情淡薄才簡化喪儀。在停殯期間,晏嬰身著粗布喪衣,腳穿草鞋,逐日以粥代食,夜晚睡在常設搭成的草棚里,下鋪粗苫,頭枕茅草。這種瀕臨于士大夫階層守喪劃定的儀法連晏氏家臣也感到過于儉苦,他奉勸晏嬰說:“您現在已繼任為大夫,這樣守喪分歧你的身份!标虌氪饛驼f:“只有那些高居卿位的人才算得上大夫。像我這樣剛繼續父爵的人怎敢僭用大夫之禮?”晏嬰以這樣“初級”的尺度為父守喪,除了向眾人闡明本人簡化喪儀完整是為改正奢靡之風外,還有意同那些不顧廉恥、服喪期間便無所顧慮地盡情聲色的貴族們差別開來。

   在祭祀制度方面,晏嬰也做了勇敢的改革。按當時的禮制規定,大夫一級貴族祭祖時應當采用以羊和豬為祭品的“少牢”之禮,而晏嬰卻自降一級,采取了只以豬為祭品的士級祭禮,而且成心同重視牲體肥壯的傳統用牲習慣唱反調,只用一些病瘦的小豚充任就義。后來某些舊禮的衛羽士們以夸大的口吻說:“晏平仲可真是節儉到極點了,他用來祭禮祖先的豚肩(豬腿)連小豆(一種器物)都蓋不過來,這樣的人幾乎沒有器量!”實際上,晏嬰對祭祀的改革同他簡化喪儀的做法一樣,都是從“國奢則示之以儉”的目標動身的。在他看來,不過正則不足以矯枉,只有大膽地向傳統禮儀挑釁,用事實說明節儉的意義,才干徹底打掃洋溢在齊國上下的奢侈風尚。

   晏嬰生活的時期,恰是齊國政局最為凌亂的時代。齊國王室日趨虛弱,卿大夫的權勢卻越來越強,特殊是在國氏、高氏等原有的大族外,又崛起了一些新的卿族如崔氏、慶氏、陳氏等。在新老卿族以及卿族與國君之間,繚繞著權利跟財產的再調配,開展了尖利劇烈的奮斗。不少卿大夫一夜之間成為世態炎涼的專制者,但立足未穩便被更強的對手所顛覆。顯貴們依恃富有不修德政而導致敏捷滅亡的事實,使晏嬰更加蘇醒地意識到聚斂無度的迫害。因而,他在擔負大夫后有意識地破身于爭權奪利的漩渦之外,始終不渝地奉行著儉樸廉明的生活準則。

   為表揚晏嬰當年反對崔、慶擅權的舉措,齊景公特將邶殿(今山東昌邑西北)鄰近的六十座小邑賞給晏嬰,晏嬰卻謝絕接受。子尾問道:“常人不不求富裕的,你為什么不接受賜邑呢?”晏嬰回答說:“人在充裕方面必須有個限度,不可尋求欲望的滿意。慶氏的封邑滿足了他的愿望,也偏偏導致了他的消亡。我現有的俸祿當然不夠豐腴,加上邶殿六十邑后興許會感到滿意,但這樣一來恐怕就要大難臨頭,連原有的小邑也難保住了。我不接收邶殿之邑,并非生性討厭富饒,而是為了堅固現在僅有的家業。況且依照禮制的請求,每人占領的財產必需合乎軌制,就像布幅要有必定的寬度一樣。為富不仁,見利忘義,貪心縱欲,只能飛蛾撲火。我豈能為知足自己的私欲而損壞國度的制度?”

公元前544年,吳國大臣季札拜訪齊國,與晏嬰一見如故,甚表愛慕。季札預見齊國的安靜局勢下仍埋伏著大族火拼、社會動蕩的危機,他倡議晏嬰交出自己的封邑和有關政務,免得卷入戰亂之中。這個提議正合晏嬰的志愿,隨后,晏嬰就向齊景公提出“納邑與政”的要求,將所轄封邑以及治理封邑的職權全體交還給國家。從此,晏嬰的生活更為節儉。在晏氏家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嬰自己經常穿著著洗舊的衣冠朝見國君,一件狐皮外衣穿了三十多年也不舍得扔掉。在其余貴族官員們化盡心血追趕利祿的時候,晏嬰卻始終安于這種貧寒恬淡的生活。

   有一次,齊景公對晏嬰說:“你當初的住宅附近鬧市,四周喧嚷嘈雜,塵土飛騰,而且地勢低洼,又濕潤,又狹小,怎能長住?我給你換棟寬闊晶瑩的屋子如何?”

   晏嬰辭謝說:“現在這所房屋已經住過晏家好多少代人,我的功業比不上先人,卻能蒙受祖先的恩情,住上這樣的屋宇,已經夠奢侈了。況且臨近鬧市,購物方便,也是一條利益,哪敢麻煩您為我換房?”

   時隔未幾,晏嬰前往晉國切磋兩國通婚事宜,齊景公知其不在,強令晏家周圍的居民搬到別處,拆毀他們的住宅,為晏嬰建造了一座堂皇富麗的新居。晏嬰返回齊國,對面前的事實感到十分痛心。他在拜謝了齊景公的好心之后,便絕不遲疑地派人拆毀新房,修復周圍的住宅,請那些流散各地的街坊們返回故里,并向世人說明說:“大家早已卜居此地,相鄰相親,這是神明部署咱們有這段緣分,神意豈可違反!正人不為非禮之舉,庶民不做吉祥之事,這是古代遺制,我哪敢背離古訓?”在晏嬰的重復懇求下,齊景公也不再保持原意。成果,晏嬰依然安居舊宅,鄰里之間和氣如初。

   晏嬰畢生閱歷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世,從崔、慶家族倒臺后,晏嬰的政治位置越來越高,成為齊景公最得力的協助。到齊景公后期,晏嬰已是年老的老臣,但嘉言懿行愈發傳布四方,在列國間享有高尚的權威,但他卻從不以喪盡天良而自負。

   有一次,晏嬰乘車出門,車夫的妻子從門縫中偷偷張望,只見自己的丈夫策馬急奔,意氣揚揚,一副驕傲得意的神氣。等丈夫回家,她忍不住提出分別的請求。車夫追問原因,妻子回答說:“晏子身高不外六尺,輔相齊國,名顯諸侯,但我今天看他坐車的情態,卻是那樣穩重,那樣深厚,仿佛滿懷憂國之思,毫無狂妄驕傲的表情。而您呢,身長八尺,體格偉岸,卻只能為人駕車,還怏怏不樂,以為自己是天下最幸福、最了不起的人,我為您感到羞慚,因此請求離去!焙髞磉@位車夫一改舊時姿勢,變得謙遜、慎重起來。晏嬰發明這種變更后詢問其中的起因,車夫便原底本本地講述了事情的進程。晏嬰對車夫敢于矯正毛病的做法表現稱頌,并推舉他到官府中擔任重要的官職。

   公元前522年,齊景公染上重大的皮膚病,繼之又轉為瘧疾,一年之內未能痊愈,前來探視慰勞的各國使者川流不息。齊景公的寵臣梁丘據等人說:“這次國君得病,我們拿出最豐富的祭品期求鬼神消災免禍,但君主的病卻有增無好,這是負責祭奠、祈禱的祝史們居心不誠所致。別國不懂得情形,還認為是因為我們祭品不豐、不敬鬼神!現在應當殺掉為首的祝固、史囂,也好對各國使者有個交代!饼R景公聽后頗覺順耳,就將此事告訴晏嬰。

   晏嬰說:“早年在宋國召開弭兵大會的時候,楚大夫屈建曾向晉大夫趙武訊問已故晉國名卿范會的德行。趙武答道:‘范氏治家語無倫次,為政不講私交。他家的祝史祭祀時老是如實地向鬼神訴說,毫無愧怍之色。因為家中沒有彼此猜忌之事,祝史也從不向神靈訴求什么!▽⑦@番話告知楚康王,楚康王感慨說:‘范會治家理政使神人無怨,他能輔助五君稱霸諸侯真是理所應該。 

   景公疑惑不解地說:“現在正談想殺祝史的事,你為何扯那么遠呢?”

晏嬰回答:“一個有德之君,國是、家事俱不曠廢,鬼神、國民都無怨聲,一舉一動不違禮制,這樣祝史言辭誠信,無愧于神靈,國家才會受到福祉。然而在昏君那里,外內邪僻,高低怨痛;陷溺聲色,放蕩私欲;殘害民力,聚斂不休;肆虐成性,胡作非為;不顧謗言,獨斷獨行。這時,如果祝史如實告知鬼神,就即是裸露國君的罪惡,如果隱惡稱善,就是詐騙神靈,祝史們進退兩難,左右兩難,只好虛言媚神,于是鬼神降禍,國無寧日。方才我舉范會‘神人無怨’的事例,就是想解釋情理比祝禱更為主要!”

   景公又問:“那么應該怎么做?”

   晏嬰說:“不可濫殺祝史?纯串斀颀R國的狀態吧:山林湖澤之利都被官府壟斷;境內關卡重重,關吏肆意剝削;世襲貴族,強購民物,大興土木,喪盡廉恥;國家政令無常,苛捐雜稅;宮中妻妾,恃寵專橫,敲詐勒索于商市;左右小臣,狐假虎威,發號施令于邊鄙。百姓苦楚萬狀,無不詛咒國君。祝禱如果有利,咒罵豈能無損?在齊國這塊廣闊的土地上,詛咒者該有多少?宮中幾個祝史再有本事,怎敵得過億人的詛咒?國君仍是緩殺祝史,趕快積善修德吧!”

   齊景公聽后甘拜下風,便下令撤消山澤之禁和關稅,減輕百姓的累贅。

   晏嬰怒斥奢侈揮霍,鞭撻征斂無度和酷刑峻法,無情地抨擊統治者的愚蠢和腐敗,豈但本人厲行節儉,而且還盡力而為地提倡和推行節儉,這些都已遠遠地超出了他當時所處的歷史局限,而存在永恒的思維價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31864.html

相關閱讀: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節制的智慧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糊糊涂涂避禍災
鷹之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