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人高于眾,眾必非之。面對如斯龐雜的人際環境,有時可能糊涂處事,方能破于不敗之地。這是道家的人生觀,也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智謀。
想當年,深諳此道的劉備為避免曹操謀害本人,終日在后園種菜,假裝胸無大志的樣子,瞞過了曹操,躲過了災難。而那個頗自信的楊修在曹操眼前一再表示自己的聰慧,后來被曹操找個借口殺掉了。如此種種,闡明難得糊涂乃是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是真正的大徹大悟。但遺憾的是,有人偏偏不理解糊涂藝術,經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就拿唐初的謀臣劉文靜來說,假如他在李淵在位時懂得糊涂之妙,確定會安度暮年、享盡榮華富貴?墒牵嵭驾^量面前好處了,居然在李淵活著時大發怨言,怎么能不不幸呢?
劉文靜是李世民起兵反隋時的重要謀臣,在后來的數次戰斗中屢立大功,說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并不為過。與劉文靜比擬,裴寂的資格要淺一些。裴寂是經劉文靜的先容才參加反隋行列的,但他擅長結交李淵,甚至將隋煬帝的宮女擅自送給李淵,與李淵在酒桌上稱兄道弟,是李淵的豬朋狗友。
李淵稱帝后,對裴寂的溺愛與眾不同,授予他右丞相之職,每次上朝與他同登御座,退朝后相攜入宮,對他我行我素,犒賞無度。而劉文靜卻不受龐信,官職只是一個小小的尚書,因而他覺得很不公正,每次上朝成心與裴寂唱反調,匆匆地兩個人成了逝世對頭。
有一次,劉文靜在上朝時,受到裴寂的一番挖苦,回到家中仍余氣未消,以刀擊柱,起誓說:"我必定要殺掉裴寂這個混蛋蛋。"豈料家賊難防,劉文靜這些話被他的一個失寵的小妄聽到了,并且上告了朝廷。朝廷審訊時,劉文靜將自己的主意跟盤托出:"當初起兵時,我的位置在裴寂之上,如今裴寂被授予高官,而我的官職比他小了很多,所以心懷不滿,酒醉之后說些過火的話也是人情世故。"李淵曉得了劉文靜的申辯很賭氣,以為他有謀反之心,決議將他處死。朝中多數大臣都為劉文靜說好話,據理力爭。實在,李淵感到劉文靜與自己比擬疏遠,老是不釋懷,想趁此機遇除掉劉文靜。裴寂看出了李淵的心理,火上澆油地說:"劉文靜確實立過大功,無奈他已經有了反心,現在天下還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肯定會成為后患。"
這話正中李淵的下懷,李淵即時發布將劉文靜正法。劉文靜臨刑時,人生哲理,仰天長嘆:"古人說,飛鳥盡,良弓藏,真是這么一回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35032.html
相關閱讀:糊糊涂涂避禍災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