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中真境淡中本然
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
風恬浪靜:比方生活的安靜無波。
味淡聲希:味指食品,聲是聲色。比喻自甘恬淡不陷溺于美食聲色中。
心體:指心的深處,也就是人性的實質。
一個人在安靜平庸的安寧環境中,才干發明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家常便飯的貧寒生涯中,能力領會到人道的實在面目。
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簡直是智慧的象征,兼備宰相之器與將略之才,關羽、張飛這些赳赳武夫,在他的鵝毛扇揮舞下東征西討,決勝于千里之外。咱們一讀《隆中對》,即知諸葛亮對當時全國局面的意識多么深入,對將來歷史走向的預感如許正確深遠,多少句話就勾勒了三國鼎峙的藍圖,尤其令人嘆服。他的智慧為什么這樣超群,眼界為什么這樣高遠呢?
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一封信似乎是專談這個問題的--
"夫正人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恬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諸葛亮以為:大丈夫破身處世,應以靜來進步自己的精力境界,以樸實來培育自己的道德,生活儉樸、淡泊、寡欲,才能顯示出本人的志趣;心情安定沉著,精神專一不雜,才能見識深遠。要想學習有成績,心境就必需堅持相對的寧靜。要想增長才華,就必須耐勞學習。不學習怎能增加才干,不靜又怎么能進行學習呢?輕佻懈怠就不能思慮深遠,心境險惡焦躁就不能熏陶性格。
《莊子?繕性》中首先提出"以恬養知"的主意,認為只有自養而又斂藏,剛才不"失其性"。書中說:"在世俗的流習范疇內修治性情,靠仁義禮智的儒俗學說來期求復歸原始的真性;心坎欲念早已被風俗所搗亂,還二心盼望能到達明徹與靈通;這就叫做蔽塞愚蠢的人。"
古時候研討道術的人,老是以恬靜來調養心智;心智天生卻不必智巧行事,可稱它為以心智調養舒適。心智和安靜交相調治,因而協調順應之情從天性中暴露而出。德,就是跟諧;道,就是適應。德無所不容,就叫做仁;道無所不順,就叫做義。義理彰明因此物類相親,就叫做忠;心中純厚樸素而且返歸本真,就叫做樂;誠信明顯、儀容得體而且合于必定禮節的節度和表征,就叫做禮。禮樂偏執一方而又多方有失,那么天下定然大亂了。各人自我端正而且斂藏自己的德行,德行也就不會搪突別人,德行觸犯他人那么萬物必將失卻自己的本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95466.html
相關閱讀: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糊糊涂涂避禍災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