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清潔方可讀書
心地干凈,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盜糧矣。
心地干凈:心性雪白無疵。心地是心坎,在心中藏有善惡種籽,隨緣滋生,朱子有"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的說法。
竊以濟私:偷偷用來滿意自己的私欲。
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粉飾自己的差錯。
藉寇兵而赍盜糧:李斯《諫逐客書》中有"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兵,兵器。赍,付與。
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能夠讀圣賢書,學古人的道德文章,如果看到一些善行好事就偷偷用來知足自己的私欲,聽到一句名言佳句就暗里用來掩蓋自己的錯誤,這就即是是贊助武器給敵人,救濟食糧給匪徒。
一個心腸純粹品格高貴的人精于知識,更重視志向。只有抱負弘遠之士,才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北宋有名史學家司馬光,在家中單獨珍藏有上萬卷文史方面的書籍,這些書籍他天天遲早都要檢索翻閱,然而數十年來,全都一新猶如從未被手翻閱過似的。司馬光對自己的徒弟們說:"商人們收藏的是金銀財產,而對咱們這樣的人來講,就只有書籍,應該萬分珍愛。比方我吧,每年都要將書籍曬一曬,以防生蟲發霉。每次瀏覽前,都要先檢討一下書桌是否干凈,還要墊上褥子。而后才將書籍放在上面翻閱。每當讀完一頁,我都膽大妄為地,先用右手拇指托著書面的邊緣,然后用食指夾著書頁微微翻過。然而,我看你們翻書,老是絕不介意地兩個手指抓起來翻。我感到,你們愛護本人的錢財賽過了珍惜書籍。對于這樣的人,他的志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莊子?寓言》中有段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說孔子勵志做學識的事:
莊子對惠子說:"孔子活了六十歲而六十年來隨年紀變更與日俱新,當初所確定的,終極又做了否認,不曉得現今所以為是對的不就是五十九歲時所認為是錯誤的。"惠子說:"孔子勤于勵志居心學習。"莊子說:"孔子勵志專心的精力已經大為減退,你不用再妄自評說。孔子說過:’稟受才智于天然,回復靈性以全身!F在發出的聲音合于樂律,說出的話語合于法式。假如將利與義同時擺設于人們的眼前,進而辨別好惡與長短,這僅僅只能使人口服罷了。要使人們可能心坎誠服,而且不敢有涓滴忤逆,還得確破天下的定規。"
可見做學問不能僅僅以一個"勤"字了得,還必需"稟受才智于做作,回復靈性以全身"才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322665.html
相關閱讀: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糊糊涂涂避禍災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節制的智慧
鷹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