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來自微博的智慧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人生智慧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曾與友言:外敵均系表象,名利皆為附著;人之最大敵人,需要時時端詳、安撫乃至彈壓的,是自己的內心。心靜自然涼,心有時如落日西墜,你得托舉;心有時如駿馬疾奔,你又得勒住韁繩。心需要過濾,過濾掉沒有營養的、怪異滋味的、暗含毒素的;心更需要滋養,讓它安妥、寧靜。如能舒心,萬金不換。
  
  ○有句話“只有愛得深才痛得深”,其實應是:只有痛得深,才能刻骨銘心。愛在艱難中、漣漣清淚中放出光暈來,凄美得令人心碎,這是一個普遍的道理。抑或人只能記住傷害,而容易模糊溫存,那些負面的情緒,比愛更具鋒芒。
  
  ○人生不像詞條一樣,可以遣詞造句、著意安排,誰也逃不過命運之剪的修鉸,誰也抹不去枝干上的疤痕。心態好與不好,都是一個階段。從已經裝訂好了的一本書來看,或春風得意,或艱難苦澀,不過是其中一個章節,很有往下翻看的必要,尚不知后記或跋的模樣。
  
  ○世上所有的餌都是香甜的,否則就不能吸引人上鉤。道理都可以反過來:所有香甜的東西后面,都有著一個鉤——或軟性的,慢慢侵害;或剛性的,一下子就勾得鮮血淋漓、置人于倒懸。世上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懂得這個道理后,能扛住誘惑收手、掉頭的,更少。
  
  ○狗有人性,人也須像待人那樣去待它,打針、輸液、洗澡、鉸指甲,這才稱得上寵物,它才與人貼近了,神態、動作乃至心理。換言之,若不以平常心相待,久而久之,即使是同類,也會變異了。暴力、欺詐、變態,那些咄咄怪事不都是發生在我們中間的嗎?
  
  ○在人群中講禮數,溫、良、恭、儉、讓,會讓他人感到很舒服。因為在內心認可了禮數,自己也不覺有多么憋屈,還會因為明確了處世標桿,而愈發篤定。一個人可以不講禮數,但他也知道講禮數的好,也很樂意享受別人講的禮數;但他只是要求別人這樣,而自己并不會自此也講起禮數來。
  
  ○人際交往中,會來事兒的人讓大家心里舒坦,會來事兒的人都精明;關鍵是:會來事兒的人不會總會來事兒,他們到底是有所圖謀,“會來事兒”只是其表象、只是因;到了最后的時候,終會“不會來事兒”,終會露出獠牙來。
  
  ○在社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做先鋒做領頭雁做出頭的椽子,冒天下之大不韙,受到的瞄準、打擊,無疑會最多;而篩來篩去,滲留到最后的,也會遭到孤立甚至詬病。相對于龐大的茫茫的中間群體,開路者與堅守者都是不易的,都將付出代價,正因為如此,他們通常被冠以“英勇之士”的稱號。
  
  ○俗人偏雅事,這種情形見得太多了;而所謂雅者也看不出高蹈的意思來,正所謂雅者露俗,你也大可不必想不通。雅俗歷來共存共生,雅從俗中,俗盡雅現;俗到雅是裝的姿態,雅露俗是裝不好的技術問題,到頭來,雅俗一體,從而無雅無俗。
  
  ○錢存在別人那里,是很容易生事端的,所以要盡量避免大量的錢被別人掌控,這也是挽救、挽留朋友的一種方式,不給他生異心的機會。
  
  ○人很少是被別人說服的,只有自己內心的某處松動了,才會做出選擇。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門,沒有外面的鎖,只有里面的閂,別人在外面怎么使勁蹬踹,不如里面自己輕輕地一撥。
  
  ○世態炎涼,都是從自己親近的人那里感受到的。人可以有鴻鵠之志,但目光所及,都是一個小圈子的榮辱;即使聲名在外,好的或壞的,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陌路人是碰觸不到你內心的。
  
  ○人的毛病往往是有其一就有其二,這個規律是應該能預料到的;既臭又爛,很少單臭或單爛,不會讓你因尚未臭或未爛而心懷僥幸。由此推論:人活著應該時刻清醒,糊涂不得。
  
  ○京北一帶,以紅鱒魚為特色,魚肉成塊且易脫落,很快就能剝離出一個干凈的骨架來。味道怎樣先不說,它生得就大方,為磨牙張嘴者,最大可能地提供了吃自己的便利。
  
  ○時下講究運作、包裝,大抵是做足表面文章,但世事艱辛,吃的苦都變成了額頭、眼角上的皺紋,卸去濃妝后,條條可數。就像一頭烤乳豬,外表金黃、肉香四溢,但有誰知道它的炙烤之苦?
  
  ○不要以為弱小者就可憐,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毒性,纏綿不得。你的縱容,只會使對方的毒牙放毒,正所謂“可憐別人的人最可憐”。戒備,有時是對雙方的負責。
  
  ○物質不要太豐厚,成功也不要太容易。一塊排骨令一條狗乃至一群狗興致盎然、樂此不疲,如果一條狗遇上遍地的排骨,那它先是樂暈過去,醒來后反倒無所追求了。
  
  ○無論什么東西,一旦稀缺就金貴了,擁有它也就成了身份及特權的象征。但這東西不一定就怎樣,比如鮑魚就不一定比豬肉好吃、有營養,皆因豬肉你太多了!
  
  ○判定一個人的性格,應該在酒后、在賭錢時。喝高了、耍開了,整個人都潤開了,拋開了顧慮,露出了屁股,本性都出來了,顧不上裝了,是貪是毒,一目了然。所以,酒德、賭風,更接近一個人的本質。
  
  ○只要是享受,就與日常消費有很大差距。有些人平日累得像驢、賤得像豬、精得像猴,為的就是一時“大手大腳”,“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后受罪”,以受罪換來顯貴,以顯貴“消費”掉受罪。細一想,是否不顯貴就可以不受罪、少受罪?以此換彼,以彼消此,我們真正得到的,其實并沒有多少。
  
  ○人性本善,惡都是在半路沾染上的,有其被迫性、沉淪性。善與惡像兩條從不同方向流過來的水,若懸停在半路上,還可以判定它的源頭是清是濁;而一旦攪在一起,匯聚成發臭發黑的一池,那什么樣的頭已然不重要。
  
  ○在辦事時,很多地方都充斥著并不深奧的玄機:如按規章制度,什么事都會曲折,對方沒有理由熱忱、積極,都很難辦;如果按約定俗成的“規矩”辦,有好處,則沒什么不可以通融,不但“有錢能使鬼推磨”,而且“有錢亦使磨推鬼”——這時,磨與鬼都是柔軟可塑的。
  
  ○人的成長、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遵行規則,被潛規則,弄明白潛規則,混到一定層次,很多人就能適應潛規則了,久病成醫之人,也可以醫人了。挨打就變聰明,原先被規則玩,慢慢變成玩規則了;再有發展,就創立規則,最終成為“我就是規則”的大鱷。
  
  ○人與人之間無非如此,利益決定立場,立場決定態度,態度決定嘴臉。如無利益之爭,彼此之間還可以講講水平、長幼、遠近、是非,還可以按常規評定;一旦利益發生沖突,就什么都不吝了,越是相近、相通,爭得越厲害,撕咬得就越無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393670.html

相關閱讀:糊糊涂涂避禍災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鷹之死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節制的智慧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