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戰國時期,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名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 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C.墨子 B.韓非子 D.荀子
2.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時弊的主張:墨子主張國家應節儉;孟子強調劃定 土地疆界;商鞅主張開辟阡陌。對于以上三位學者的主張,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三者立論相同,都站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立場
B.三者立論不同,但同樣是以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做考慮
C.三者立論相同,都是基于維護農民利益的立場
D.三者立論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做考慮
3.《中國文化概論》說,“士的崛起,意味著一個以“勞心”為務、從事精神性創造的 專業文化階層形成,中華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笔侩A層興起的直接原因是
A.宗法制的解體 B.各諸侯國對人才的渴求
C.封建的經濟發展 D.私學的發展
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長于先生!边@是中國對聯藝術中非常典型的雙關聯。下列對“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釋是
A.朱熹的學說比孔子更科學 B.朱熹建立了系統的理論體系
C.朱熹使儒學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對儒學的貢獻比孔子大
5.“國弱民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上述言論體現的是
A.君民對立、加強統治的法家思想 B.實行仁政、緩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級、主張兼愛的墨家思想 D.憎惡權術、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
6.梁啟超在評價一位學者的著作時說,“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我自己的政治活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彼u價的這部書應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書集注》
C.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 D.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7.“法是事物的性質中產生出來的必然聯系。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毕铝斜硎瞿荏w現這一觀點的是
A.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 B.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C.天能譴告人君,則亦能故命圣君 D.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8.魯迅先生在《看鏡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話:“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一到衰弊陵夷之際,神經可就衰弱過敏了,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仿佛來俘我一樣,推拒,惶恐,退縮,逃避,抖成一團,又必想一篇道理來掩飾,而國粹遂成為孱王和孱奴的寶貝!边@表明魯迅主張
A.弘揚國粹,捍衛傳統 B.吸收外來文化是自強自信的表現
C.對外來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 D.接受外國東西易為異族奴隸
9.從圖8的秦印、漢瓦與畫像石中,可以獲得的歷史信息是
①秦印中的文字多為小篆 ②東漢畫像石反映出當時牛耕的景象
③漢瓦中多為篆、隸字體 ④文物反映著秦漢時期制瓷業的發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近代大學者王國維說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 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獨元人之曲,為 時既近,托體稍卑,故兩朝史志與《四庫》集部,均不著于錄;后世儒碩,皆鄙棄不復 道!睂@段話理解正確的有①離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興盛, 后來就都消亡了②元曲“托體稍卑”可以理解為元曲源于民間通俗文學,開始時文學地 位比較低下③元曲在明清兩朝沒有得到正史和學者的承認和重視④王國維認為,元曲和 唐詩、宋詞一樣,都是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代表,賦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學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在鵝湖之會與陸九淵進行一場為時三天的辯論后.朱熹寫下《過分水嶺有感》,詩日:“地勢覓南北,水流有西東。欲識分時異,應知合處同。”這表明朱熹認為他的理學與陸九淵的心學
A.南轅北轍 B.大同小異 C.水火不容 D.大異小同
12.拉爾夫的《世界文明史》記載,“元代戲曲的地位提高,成為一種主要的藝術形式, 部分原因是科舉中止,使才子們無法求取功名,轉而在以往不屑一顧的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論述揭示出元曲興盛的原因是
A.國家政策的影響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元朝的高壓統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13.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在分析中國某一時期文化特征時曾這樣概括:文學則文章由重形式改為重自由表達;藝術方面„„則采用表現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樂方面„„通俗藝術較盛,品味較古的音樂下降,變得單純以低級的平民趣味為依歸。該時期是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圖8
14.《全球通史》在論述中國諸子百家思想主張時說:“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要用國家的軍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眾則需被強迫從事生產勞動。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寬容待之!毕铝杏^點與文中“他們”同屬一個派別的是
A.治之經,禮與刑 B.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 D.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
15.“文王(商朝末年周國統治者)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時的諸侯)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學說 B.莊子的“齊物”觀點
C.韓非子的變法革新主張 D.墨子的“兼愛”思想
16.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理論由先秦法家奠定,經漢朝儒生發展而成。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韓非子、董仲舒
17.“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泵献拥倪@段話認為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 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18.“三綱五!弊鳛槿寮覟槿颂幨赖牡赖聵藴,進一步規范了人們的社會行為。下列表述不屬于“三綱”的是
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D.“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19.一個時代的政治文明與同時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關,下列相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儒家思想的獨尊導致了封建大一統局面出現
B.智者學派的產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榮
C.唐詩的繁盛與當時唐朝開明的政治是分不開的
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20.司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1ì,兇殘)強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逼渲械摹懊x”源自哪一學派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1.一直以來,中國圖書只有手抄本,同一種圖書的復本相當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圖書數量逐漸增多,圖書出版業慢慢興盛起來。導致這一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造紙術的推廣 D.印刷技術的發展
22.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經歷了自發和自覺兩個階段,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是在: A.新石器時代 B.商周時期 C.秦漢時期 D.魏晉南北朝時期
23.說到人生追求,我們也許會吟誦,“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里依次引用的文學形式分別是
A.楚辭.漢賦.唐詩 B.楚辭.唐詩.宋詞C.宋詞.唐詩.楚辭 D.唐詩.宋詞.元曲
24.下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正確的是
A.“佛文化”的傳入并未影響中國傳統文化
B.道家的“無為”強調對社會和自然的無可奈何
C.儒學始終關注對社會和自然的探求
D.儒家思想吸收了法、道、佛的思想
25.某班學生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搜集秦朝的原始史料論證秦朝的政治制度”時,四位學生分別搜集到了以下史料,其中最符合要求的是
A.甲——商鞅的《商君書》 B.乙——新版電視劇《秦始皇》
C.丙——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資料 D.丁——某學者微博上的觀點
26.董仲舒的思想中,不利于中國文化全面繁榮的是
A.“前德而后刑”
B.“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C.“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D.“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27.程朱理學提出“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這要求人們 ①向善去惡 ②循道而行 ③修身養性 ④聽從本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馮天瑜《中華文化史》中說:“由于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早已經不適應業已發展的社會經濟政治需求,后期宗法專制制度迫切需要產生一種新的哲學政治理論,作為社會綱常秩序以及王朝官僚體系的維系力量!辈牧弦庠谡f明宋元時期
A.社會發展使儒學失去統治地位 B.傳統儒學已經喪失了生命力
C.理學的出現順應時代發展 D.理學是對漢代儒學的批判與發展
29.曹雪芹的《紅樓夢》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世俗化的特點。形成這種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作者的個人愛好
C.社會上層的倡導 D.陸王心學的傳播
30.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下列哪項不是經阿拉伯人西傳到歐洲的
A.印刷術 B.火藥 C.指南針 D.造紙術
31.如果讓你設計關于“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網頁,在文學部分設置分鏈接按鈕。下列應該在其中的是
A.中國繪畫的發展 B.經濟與市民文學
B.C.人文主義的起源 D.碑刻藝術發展脈絡
32.行書能夠彌補楷書書寫速度慢和草書難于辨認的同時,它還具有的特點是
A.筆畫詳備,形體嚴整 B.筆畫簡約,流暢隨意
C.規范標準,書寫楷模 D.工整與隨意兼具
33.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看識趣閑文者特多!
下列不屬于“識趣閑文”的是
A.《竇娥冤》 B.《西游記》 C.《四書章句集注》 D.《三國演義》
34.在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柜畫有一把算盤,據此能推斷出
A.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工具出現在中國 B.算盤出現于北宋時期
C.算盤主要用于藥店 D.算盤在北宋時期已經融入宋人生活
35. 莊子在《駢拇》中寫道:“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借助于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圣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這四種人,雖然所從事的事業不同,名聲也有各自的稱謂,但他們以生命為代價損害人本性的做法卻是一致的。”這表明他
A.深受儒家道德哲學的影響 B.倡導功利主義的倫理價值觀
C.反對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 D.追求獨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36.蘇軾在《又跋漢杰畫山二首》中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在蘇軾看來,文人畫和工匠畫的最大區別在于
A.畫風是否工筆重彩 B.是否寄托畫家情感
C.畫面是否氣勢磅礴 D.實景描寫是否突
37.有學者認為,法家對中國歷史的負作用遠遠大于積極作用,這種在秦統一中國時期起過積極作用的思想和制度,越往后負面作用越明顯。以下各項,符合此觀點的是
A.認為世道必進,推崇變革 B.主張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提倡法治,反對貴族特權 D.主張君主至上,以嚴刑治民
38. 錢乘旦《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中這樣評價理學:“它的豐富性與普遍性使中國統治者與士大夫相信儒家學說已窮盡世界一切真理。中國既是天下中心,又有著輝煌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與成就,那么中國之外的‘夷務’就不在中國人關心的范圍之內!庇纱丝梢娎韺W
A.排斥儒學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閉性
C.概括了世間所有自然規律 D.內容豐富、探索世界本源
39.王陽明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下列詩詞中能體現這一意境的是
A.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B.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
C.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40.明清時期,商人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現,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談商賈”的現象,而且商人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觀,不再只是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形象。這反映出
A.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改變 B.社會價值取向發生變化
C.社會生活決定文學內容 D.社會階層地位變動頻繁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41題20分,第42題20分,共40分。)
41.(20分)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格虜:強悍不馴的奴仆)„„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
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
材料二: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材料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材料四: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1)分別指出四則材料所代表的思想流派并概括每段材料的核心主張。(8分)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四段材料圍繞的中心問題是什么?引發該問題的政治背景是什么?(4分)
材料五: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爸疄橹恢獮椴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不器(君子不要成為器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都出自儒學創始人孔子的名句!墩撜Z》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子路與冉有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對冉有卻說:“可以去做!笨鬃拥牧硪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 材料六:中國的多數歷史學家一致認為,科舉制的產生和發展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以儒家思想與文學考試為觀念、形式的科舉制,對中國文人及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蘇聯學者羅茲曼曾說科舉制度“是維護儒家學說在中國的正統地位的有效手段,構成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模式!
(3)指出材料五所體現的孔子教育思想;孔子對教育有怎樣的貢獻?(4分)
(4)結合材料六及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與儒家思想的關系。(4分)
42.(20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時代,整個社會統治階級鮮廉寡恥,生活奢侈無度。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之說。天理是公道與良知。朱熹說:“須知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朱熹區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饑而欲食,渴而欲飲,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滅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認為當時國之大患根在君王心術已受蒙蔽。應當根據《大學》之教,以正心誠意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針對當時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禪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得知識!
材料二:在物質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經濟上有實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現了精神上的反叛。這種生活本體的變化引發了作家創作意識變化,時代前進的要求也為時代前進的思想變化提供了基礎。李贄在這樣一種生存環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識”,從而為他的“民本意識”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會基礎。從李贄生存的地理環境來看,當時李贄生活在比較繁華的貿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和觀念通過這一
窗口傳播進來。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響下,李贄的思想更具反
叛精神,富有戰斗性。 ——肖國華《李贄的儒家情節》
材料三:子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烏)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
材料四: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被夾雜者。朱子曰:„„富貴,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縱便得之,于身心無分毫之益,況不可必得乎?若義理求則得之,能不喪其所有,可以為圣為賢,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兩端體察,若見得時,自須猛省,急擺脫出來。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理學思想的進步之處。(4分)
(2)據材料二,概括李贄思想產生的主要社會背景。(6分)
(3)概括材料三中關于財富與道德的主要觀點。(4分)
(4)與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財富與道德的論述上有何變化?概述材料四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6分)
歷史參考答案
DBBCA CBBCD BACCC DCDAA DDCDC DBCAA BDCDD BDBCB
41.【答案】
(1)材料一:法家,主張賞罰分明,嚴刑峻法(2分)
材料二:道家,主張無為(2分)
材料三:儒家,主張德、禮(或為政以德、以德治國)(2分)
材料四: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2分)
(2)中心:如何治理國家才能鞏固統治(2分)
(3)社會結構急劇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并戰爭接連不斷(2分)
(4)提倡求實、求真、勤奮的求學精神,要求教育要培養真正的人才,主張因材施教。(2分)打破了由官方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創私人辦學之風,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其教育思想與理念值得學習。(2分)
(4)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為儒家經典,科舉制度使儒學地位得以提升,儒學因為科舉而榮耀,成為服務專制政治的奴仆,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4分)
42.【答案】
(1)進步之處:理學思想具有憂患意識,關注國家政治;崇尚道德,強調道德對社會的重要
性;
主張力行,具有務實傾向。(4分,任意2點4分)
(2)背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宋明理學日益僵化,西學東
漸
局面的出現。(6分)
(3)觀點:追求財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徑獲得富貴;道德比富貴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堅守仁)。(4分,任意2點4分.)
(4)變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財富要求,到否定人性,否定財富的作用,追求純粹的義理道德。(2分)
影響:①積極:重視氣節品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積極作用。②消極:扼殺人的自然欲求,維護專制統治產生了消極影響。(4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165023.html
相關閱讀: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