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吉林省白山市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期末統一考試高二歷史試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白山地區高二期末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題號答案ACCBDDBCCA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ACCACCCB題號2122232425答案ADDDC二、非選擇題26.答案:(1)特點:直接民主。(1分)成因:①小國寡民的城邦特點②公民人數少,奴隸、外邦移民、婦女沒有公民權,只有少數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權。(2分)(2)確立:①通過資產階級的革命或斗爭,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②通過頒布憲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確立代議制的民主政治。(2分)不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法國、美國的總統共和制等。(2分)(3)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②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分)(4)特征: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健全基層民主。(2分)目的:維護人民的利益。(1分)(5)怎樣實現“對統治者的馴服”:①通過1787年憲法,實現三權分立②總統只握有行政權,受到國會和最高法院的制約③總統由選舉產生,有任期限制。(3分) 作用:①使美國在政治上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②為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2分)(6)共同趨向:政治民主化;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民主主體范圍不斷擴大。(2分)27. 【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0分)A:(15分)(1)措施:建立什伍制,實施連坐法。原則:輕罪重罰。(2)積極方面:實行法治,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新的社會秩序的建立,增強秦國軍隊的戰斗力。消極方面:思想文化專制毀壞了傳統文化,專制獨裁也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4分)(3)有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富國強兵,但對商業發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4分)(4)商鞅變法使秦國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興地主的統治,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并為國家的統一打下了基礎。(4分)B:(15分)(1)“增強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推行“文明開化”政策,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分) (2)經濟上:國家扶植和發展國營企業、私營企業;政治上:頒布《打日本帝國憲法》,加強天皇制。(2分)特點:有選擇地學習西方文明(學習與自主創新相結合)。(2分)()改革前,明治政府武力推翻了幕府統治;改革中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并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使不同階層的人民實現了形式上的平等。(分)() 預計:中國通過改革會迅速走向獨立和富強。結果:并沒有成功。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分)(1)條件: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英國的殖民政策損害殖民地的經濟利益;啟蒙思想的;北美殖民地較高的自治意識和能力,的地域與文化心理。發展:制定1787年憲法,走上民主道路;西進運動與民主建州,民主制度在空間上擴展;美國內戰后消除了黑人奴隸制,保障了黑人公民權;二戰后面對黑權運動的高漲,最高法院宣布種族隔離違憲。 (2)普法戰爭前的民族主義為民族自主與,德國了并走上近代化道路。普法戰爭后的民族主義為擴張主義,對外推行侵略政策的思想武器,德國兩次世界大戰。 (3)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崇尚民主、和平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要世界的和平與發展(1)培養公民意識;保障公民權(或選民享有選舉權、監督權);實行精英政治。(6分)(2)它踐行了啟蒙思想理論中的“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等理論;“民主”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推動了西方政治民主化進程;民主的實踐過程存在弊端(或答人民只是定期參加投票來確定決策者,并未參與具體的決策過程)。(9分)【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二戰爆發初,美國通過修改的“中立法案”,出賣軍火給英國(1分)1941年3月,通過“租借法案”,向英國提供貸款(1分)后美英簽訂協議,共同對付德國和日本(1分)(2)蘇德戰爭后,美英表示對蘇援助的意向;(1分)蘇英簽訂共同對德協定;(1分)美英發表《大西洋憲章》;(1分)蘇美英三國共同協定;(1分)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1分)(3)背景: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分)法西斯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憤怒;(1分)英美蘇三大國的妥協。(1分)意義: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促進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2分)進一步推動了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鼓舞了世界各地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和勇氣。(2分)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不同馬歇爾計劃北約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中國的振興(1)“捷音”:清軍收復臺灣。(分)不利因素:外國入侵,如沙俄入侵東北;少數民族貴族分裂,如葛爾丹叛亂;地方割據勢力,如三藩之亂等。(3分) (2)不可以。(分)文藝作品是經過藝術加的,帶有作者的主觀意圖歷史題材作品涉及重大歷史人物、事件時要尊重史實。(4分) (3)康熙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奠定了“康熙盛世”的基礎;但沒有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分)1)目的:通過祭奠明太祖朱元璋,向國人宣示他所倡導的民族主義,即推翻清朝反動統治的任務已經完成。(2分)局限性:將蒙古族、滿族建立的王朝看成是外族政權,(2分)推翻清朝即宣示完成民族主義的任務,這表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2分)(2)特點:由以前單純依靠資產階級、軍閥到對十月革命持贊揚態度,有初步的聯俄意向,看到了青年學生和工人階級的力量,思想孕育著新的轉變。(3分)發展: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蘊含著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3分)推動革命進程: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兩黨合作促進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推動了革命進程。(3分)11吉林省白山市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期末統一考試高二歷史試卷(掃描版有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232985.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