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興成學校高二(文)歷史月考試題(一)注意:將答案做在答卷紙上,做在試卷上無效注意卷面整潔和字跡工整。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指出,“古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統,正統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國家政體并善以此治國者,不過秦皇、漢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這里的“國家政體”是指A. 王位世襲制度B. 中央集權制度C. 選官制度D. 監察制度梁實秋在《過年》一文中曾回憶道,早在民國建立前一兩年,家中除歲方式已然做了“維新”!拔也辉俜钆沙鋈グらT磕頭拜年。我從此不再是磕頭蟲兒!贝偈勾汗澚曀鬃兓闹饕蚴茿.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C.民國政府移風易俗,廢除陋習 D.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觀察右圖,從中獲取的歷史信息是“一切傳統均不再神圣。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唯物主義、實驗主義……以 A.戊戌變法時期B.清末新政時期 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在《西方文明史》中,稱孫中山組建的全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循著三項綱領,(1)民族獨立(2)民主政府(3)社會正義。其中的“社會正義”是指A.“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B.“(中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C.“核定天下地價”、“土地漲價歸公”D.“要專門監督國家政治,以糾正其所犯錯誤”19. 蔣介石在1935年7月表示:“和平未至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后關頭,絕不輕言犧牲。”1937年7月又宣示:“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絕不求戰!睂е率Y介石對日態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失敗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C.日本逐步擴大對華侵略戰爭 D.全民族抗戰局面的推動20.2012年春,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首次提出“一國兩區”,即一個國家,兩個地區(大陸,臺灣)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政治基礎的事件是 A.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告臺灣同胞書》 B.1984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 C.1992年,兩會(海基會,海協會)發布“九二共識” D.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21.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宋朝設官之制,名號、品秩一切襲用唐舊。然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于禁中,是謂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庇纱丝梢娝纬 A.相權進一步削弱 B.內外朝制度開始形成 C.眾相制初步確立 D.內閣與樞密院分掌實權22.鄭績在《人物畫論?肖品》中評論道:“寫其人不徒寫其貌,要肖其品。何謂肖品?繪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質也!毕铝信c鄭績所評論的繪畫風格一致的是 A.“振筆直遂”,“追其所見” B.“胸有成竹”,“差之絲毫而失千里” C.“寫其形必傳其神,傳其神必寫其心” D.“鉤勒工細,良工苦心”,“九朽一罷”23.某國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A. B. C.D.在歷史發展中,個人際遇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嚴復(1854―1921)一生的經歷和思想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表為嚴復早期經歷簡表時間主要活動1867年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1871年在“建威”“揚武”艦實習1877年被選派前往英國學習輪船駕駛1879年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1880年任北洋水師學堂教習1890年任北洋水師學堂總辦材料二 第由是而觀之,則及今而圖自強,非標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為其標,則無以救目前之潰;不為其本,則雖治其標,而不久亦將自廢。標者何?收大權、練軍實……至于其本,則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開、民力日奮、民德日和,則上雖不治其標,而標將自立。――嚴復《原強》(1895年)(1)據材料一,說明嚴復早期經歷的時代背景。 (2)據材料二,指出在對“自強”問題的認識上,嚴復與洋務派相比有何進步之處。 (3)分析嚴復的“自強”主張在當時沒有實現的客觀原因。不同的時代出現過不同的國家觀,這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缺乏明確的國家觀念,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觀……,中原王朝并不認為天下有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對等國家,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觀念影響深遠。――《論古代中國的國家觀與天下觀》材料一中“天下觀”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這一觀念在近代為何走向終結?(分)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而不論其出身。人們應自由訂立社會契約,組成國家。社會中應該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據盧梭《社會契約論》整理材料三 1900年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李喜所《梁啟超的國家學說和經濟構想》(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盧梭與梁啟超“國家觀”的相同點。梁啟超的思想在當時有何意義。(分)(3)孫中山曾經說過“國家之本,在于人民”,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他是如何踐行這一理念的?(分)材料四 “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始終沒有打入我們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現在,敵頑攻進來的巨炮和重彈,轟醒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南北數千里燃燒的戰線,才激起了我們的全面抗御、同仇敵愾的精神,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個性和不可分性。生則同生,死則同死;存則同存,亡則同亡,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报D―晏陽初《農民抗戰的發動》1937年10月(4)材料四認為“真正的新中國國家”開始出現的前提是什么?近代中國戰爭不斷,為什么在這場戰爭中會產生這一前提?(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概括材料中的三種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主張出現的政治經濟背景。材料二 (2)依據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論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闡述董仲舒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材料三 (3)依據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綜上,談談你對思想文化發展進程的認識。高二(文)歷史答題卡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 一、本大題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題號123456789101112答案題號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二、非選擇題(18+18+16 = 52分)注意:請在指定區域25.(1)(2)(3)26(1)(2)(3)(4)27 (1)(2)(3) (4)內作答!高二歷史答案1.【解析】選D。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漢代的政治制度。漢初既延續了秦的郡縣制,又繼承了周的分封制,對地方的管理實行郡國并行制。D項符合題意!窘馕觥窟xB。秦皇、漢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康熙“國家政體”是指中央集權制度B。4.【解析】選A。本題以夜市和瓦子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提取有效歷史信息和調動知識的能力。題干中的夜市“通曉不絕”、瓦子“不覺抵暮”強調的均是市的時間限制被打破;B項題干中沒有體現;北宋開始,商業活動不再受政府直接監管,故C項與史實不符;坊和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坊是指居住區,市是指商業區,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不能說無區別,排除D項。根據以上分析答案選A項。5. 【解析】選A。分析材料 “殺到天津衛,朝廷快讓位;殺到楊柳青,天子嚇得發了懵”,可排除C、D兩項,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在地點上與材料不符。根據對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相關知識的學習,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是“扶清滅洋”,與材料不相符,本題選太平天國運動。6.【解析】選B。從張謇的評論看,“某人”應該是積極興辦洋務運動,創設大量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海防的洋務重臣,首先可排除D項。其他三人中,綜合評價,“某人”應該是李鴻章。7.【解析】選C。本題考查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從時間看,當時中國民族工業剛剛出現,社會經濟結構并未出現大的變動,A項不正確;近代國人辦報最早是1872年創辦的《申報》,B項不正確;當時中國自然經濟的存在,外國商品只能是少數富有的人追求時尚的選擇,不可能促進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故C項正確,D項錯誤。8.【解析】選C。本題考查本題考查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約束自己,行君子之為,則其他人就沒有機會詆毀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氣是世界的本源,陰陽二氣構成整個世界,此外便沒有其他任何物質。凡一種事物的興起,一定有它的根源。榮耀和屈辱的到來,一定同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有對應的關系。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層次。林則徐、魏源等人只學習西方器物,沒有形成“新學派”,排除A項;孫中山等主要宣傳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學說,故與題干“所汲西學極為有限”不符,排除C項;陳獨秀等人對中學全盤否定,排除D項;康、梁等人把西方的進化論與中國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在中國進行變法,故答案選B項。一切傳統均不再神圣新文化運動時期.民族獨立民主政府社會正義本題考查從材料中全面概括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辞鍒D片中的語句“農工兵商學大聯合”“聯合起來打倒軍閥及一切帝國主義”“民眾的力量”“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印行”。A項反對袁世凱時沒有實現農工兵商學大聯合,B項抗戰時期沒有打倒軍閥的任務,C項五四運動時尚無“國民革命軍”一說。圖片中的信息均符合國民大革命時期的狀況,故選D項。1. 【解析】選C。此題考查的是對近代中日國家間關系變化的理解。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到1937年7月日本發動旨在滅亡中國的七七事變,面對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蔣興成學校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234656.html
相關閱讀: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