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一中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Wor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嘉祥一中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A.周B.秦C.漢D.唐.....有人認為:“過去五千年的中華通史,實是一部帝王專制史;而是一部民主政治史”從“過去”到“現代”的歷史分界點應該是下列各項中的 A.鴉片戰爭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新中國成立10.中國近代某革命政府下達部隊動員令,宜布其軍事戰略為:“先定三湘,光復武漢,進而與我友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依據該戰略展開的軍事行動 A.推動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軍閥政府的統治 C.促使工農革命的重心轉移到北方 D.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11.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聯邦議會的主席職位及其事務的領導權屬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國宰相……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們宣誓效忠帝國,并在必要情況下,命令他們退職……”。這說明統一后的德意志帝國 A.議會喪失了立法權 B.宰相對聯邦議會負責 C.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未變 D.保留了普魯士的專制傳統12.“沖擊-回應”曾是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強調“挑戰-刺激-機遇-進步”的關系。下列選項中,符合這一模式的對應關系是13.1912年2月12日頒布的《清帝遜位詔書》曰:“……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該詔書 A.標志著中國封建制度的結束 B.體現了清帝對君主立憲政體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 D.為中華民國成立創造了有利條件14.陳獨秀主張“崇實際而薄虛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倫理觀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強調現代……社會利益由個人利益積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為經濟之兩 A.導致社會私欲的膨脹 B.肯定傳統經世致用思想 C.批判儒家重義輕利觀 D.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傳播..1世紀A.皇權與貴族結盟B.國家分裂阻礙政治民主化C.經濟發展消解政治改革訴求D.對外戰爭影響國內民主進程.近A.領事裁判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C.居住及租地權 D..近代詩人褚維塏在詩中說:“都門被圍御園火,五口通商弭兵禍。??自海達長江,惟所欲為無不可!睂υ撛娎斫庹_的是A.“御園火”是指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B.“五口通商”開始于甲午中日戰爭后C.該詩述了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D.該詩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現A.洋務B.洋C.鴉片戰D.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22.1877年A.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的約束B.外交上開始出現制度性變化C.逐D.國..........26.1949年1月,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等六國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過會議磋商后,宣布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對這一組織的認識,正確的是 A.有助手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B.是政治、經濟、軍事合 C.是兩極格局的產物 D.是與歐洲共同體相似的國際經濟集團27.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對其全球戰略進行重大調整:改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從越南撤軍;不再反對英法擁有獨立的核力量;開啟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紀元”。促使這一時期美國調整對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蘇聯經濟的發展對美國構成威脅 B.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趨多極化 C.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和不結盟運動的發展 D.聯合國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28.針對20年前蘇聯的解體,《環球2011年12月26日公布了在中國7個具原 因比例政策錯誤,制度僵化,政治腐敗,喪失民心52.7%蘇聯領導人推行錯誤的“改革”路線45.7%蘇聯在世界搞霸權主義,與美國軍備競賽41%西方顛覆、和平演變的結果37%經濟改革失敗及長期的經濟增長停滯29.9%其他2.2%不知道,不好說4.9% A.受訪者對蘇聯解體原因的看法沒有歷史根據 B.蘇聯解體可以歸結為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C.蘇聯解體說明社會主義存在難以克服的制度缺陷 D.蘇聯解體是西方反共勢力和平演變的必然結果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說“……中國卻沒有等待,實施經濟改革。德國、印度也沒有等待。這些國家沒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為次要國家!边@表明: A.“一超多強”局面被打破 ?B.美國已淪為次要國家C.新的世界格局已經確立 ?D.多極化趨勢正在加強.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歷史觀摒棄了西方傳統的世界歷史的闡釋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現)代”的“三分法”,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劃分成兩個基本的階段,即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興起并占優勢的世界。這樣的劃分顯示出作者的歷史觀是 A.全球史觀 B.近代化史觀 C.革命史觀 D.社會史觀二非選擇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啟蒙運動是在一個逐漸形成、形成后又不斷更新最終得到強化的文化大環境中展開的! 17、18世紀,文化大環境又進行了一次更新。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率先為構筑一個新的理性主義文化大環境開辟了道路。到18世紀則出現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舉”的形勢,這一切終于催化著醞釀已久的理性主義文化大環境蒸蒸而生。 ——王賢仙《近代中西文化啟蒙之淺析》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誕生之后,……對世界各國都造成了深刻地沖擊。對中國沖擊的結果是儒家文化逐漸失去了統治地位。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洋務運動只不過剪斷了一些枝葉,辛亥革命則相當于將這棵大樹砍斷了。” (1)結合材料一,中國明清時期早期啟蒙思想家們l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拿出了資產階級國家藍圖沃波爾《議會改革法案》19世紀50年代 責任內閣制趨于完備19世紀中葉 兩黨制度形成第二次議會改革19世紀晚期 內閣權力膨脹,人稱議會“第三院”第三次議會改革3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興起愛因斯坦熱的原因。(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作者質疑“科學萬能”的原因。(分)小農經濟占主導地2分)(2)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三權分立”、民主共和制2分)(3)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工業革命。(3分)(4)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實業救國。32.(1)特點:權力監督制度建立時間早;制定了相關的監察法律法規;相關法規不斷發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應舉措。(4分,每點2分,任答2點即可)作用: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治腐敗。(3分)局限:在皇權專制制度下,監察制度服務并受制于皇權,實際效能有限。(3分)(2)重要事件:通過《權利法案》;通過《王位繼承法》;開創多數黨領袖組閣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決權。(4分,每點1分)權力制衡關系:議會掌握立法權,擁有對內閣的行政監督權;內閣掌握行政權,通過控制立法提案權、財政權等手段控制議會;選民通過投票制衡執政黨,進而制衡內閣;兩黨輪流執政,反對黨制衡執政黨。(4分,每點1分)(3)漸進性:許多機構和制度通過漸變的方式逐步確立和完善。如下議院權力擴大、選舉權逐步擴大、內閣制度完善等。(2分)靈活性:不受單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據形勢發展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時代需要。如工業革命后隨著階級關系的變化實行議會改革,適時調整選舉權范圍;再如通過一系列慣例,促成內閣制的形成與完善等。(2分) 33.(1)原因:①受世界愛因斯坦熱的影響;②觀測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③新文化運動的推動;④中國近代科技落后。(每點分,共分) (2)原因:①科技發展沖擊傳統的哲學和道德體系,使人們無所適從;②科技發展導致社會矛盾激化;③科技發展為弱肉強食創造條件;④科技用于一戰,(每點分,共分) www.gkstk.cn山東省濟寧市嘉祥一中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242540.html

相關閱讀: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