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二中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歷史學科
基礎訓練(六)(選修Ⅰ第八單元)
1.1872年日本政府發布告諭,“茍有國則有兵備,有兵備則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边@最能說明:
A.日本實行征兵制 B.日本實行募兵制
C.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教育熏染軍隊 D.日本積極準備對外擴張
2.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其主要依據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資產階級是改革的領導者
C.改革廢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發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
3.日本明治維新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導因素是:
A.天皇權力至高無上,支持革新力量進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權,力行革新,順應了時代潮流
C.廢藩置縣,建立近代統一國家,形成統一市場
D.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推行“明開化”政策
4.明治維新的措施中,最能體現新興地主階級要求的是
A.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 B.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C.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D.推行“明開化”政策
5.明治維新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①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基礎相對薄弱 ②倒幕派用武力推翻了幕府的統治
③明治維新的措施行之有效 ④西方列強暫時停止了對日本的侵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日本明治維新中的”廢藩置縣”的”藩”是指
A.天皇的領地 B.將軍的領地 C.大名的領地 D. 武士的領地
7. 明治政府采取的經濟改革措施不包括
A.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 B.開辦工廠,扶植私人企業
C積極修建鐵路興辦郵電事業 D.實行土地國有,嚴禁土地買賣
8. 日本明治維新不具有
A.民族革命性質B.國家統一運動性質C.稱霸亞洲性質D.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性質
9. 有人說,明治維新是自身條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發生的資產階級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級武士破產 B.西南大名強大 C.民族危機加劇 D.倒幕運動勝利
10. 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都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革,其共同原因是
A.用贖買方式進行土地改革 B.沒有伴隨而起的革命運動
16、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和促使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主要事件是
A、“廢藩置縣” B、侵略亞洲鄰國 C、推行軍國主義教育 D、明治維新
17、日本使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日本工業革命出現高潮是在
A、19世紀70年代 B、19世紀80年代 C、一戰后 D、二戰后
18、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日本輕工業發展迅速。當時主要的輕工業部門是
A、紡織業 B、服裝加工業 C、飲食業 D、采礦業
19、日本政府對國內壟斷資本采取的政策為
A、扶植和保護 B、排斥和打擊 C、低價出賣官營企業 D、向他們提供貸款
20、操縱日本國家經濟命脈的“財閥”有
①、三井 ②、三菱 ③、住友 ④安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1、像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樣,日本也在( )時向帝國主義過渡。
A、19世紀80年代 B、19世紀末 C、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D、20世紀初
22、下列哪些因素不利于日本經濟發展
①、自然資比較匱乏 ②、島國面積較小
③、國內市場十分狹小 ④、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明治政府建立近代政治制度主要模仿了
A、英國 B、德國 C、美國 D、荷蘭
24、1889年頒布德《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
A、日本臣民無條件享受選舉和被選舉等民主權利
B、法官由選舉產生
C、內閣只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天皇負責
D、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國家最高的統治者,集一切大權于一身。
25、《大日本帝國憲法》是①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憲法 ②基本上屬于資產階級的性質 ③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極其保守性④按“三權分力”原則構建,有效地防止天皇獨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6、依據《大日本帝國憲法》確定的近代政治體制。日本的議會
A、由貴族院和參議院組成 B、貴族院的議員由選舉產生,任期4年
C、議會可以限制天皇的權利,天皇必須對內閣負責
D、議會的召開、閉會、停會全由天皇決定
27、明治維新后,日本廢除了部平等條約,主要原因
A、人民要求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呼聲日益高漲
B、日本迅速崛起,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
C、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取得了勝利,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
D、日本政府采取靈活的外交策略且善于把握時機。
28、日本拼命向鄰國侵略擴張,爭當殖民帝國。對外侵略擴張首先指向
A、中國 B、中國東北 C、朝鮮 D、越南
29、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鮮,日本強迫朝鮮簽定了不平等條約
A、《日韓合并條約》 B、《馬關條約》 C、《樸次茅斯和約》 D、《辛丑條約》
30、通過三次對外侵略擴張戰爭的勝利,日本樹立了東亞強國地位。這三次對外戰爭是 ①、占領臺灣 ②、侵略朝鮮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日俄戰爭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1.下列材料:
材料1 (按:日本推翻幕府統治后,伊騰博上書建議“廢藩”。1869年明治政府派代表勸薩摩、長州、土佐、肥前藩主向朝廷申請“奉還版籍”)今諸侯之領地,皆朝敵德川所授,并無天皇之印璽,這是滑稽的。
——《明治維新的再探討》
材料2 (1869年3月,四強藩藩主上表申請“奉還版籍”)朝廷一日不可失之大體也。一日不可假者大權也……臣等所耕乃天下之土,臣等所牧乃天子之民,安得私有乎?今謹收版籍而奉上,愿朝廷善為處理,當與者與之,當奪者奪之。凡列藩封土,更宜下敕令而重定……
——《簡明日本近代史》
材料3 茲為改正地稅,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一律作廢;并規定于地契調查完畢后,按土地價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為地稅。
——明治政府1873年頒布的條例
材料4 大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
——明治元勛大久保利通
材料5 最迫急之事,在軍務方面,…朝廷能在海陸軍方面稍作準備,主要以朝廷兵務,開拓朝鮮釜港。
——明治元勛木戶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6 茍有國則有兵備,有兵備則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諭
回答:
(1)據材料1和材料2,指出“朝廷”與各藩關于“奉還”的真正含義。
(2)材料3的含義是什么?實質是什么?
(3)材料4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據材料5、6,明治政府進行軍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5)材料6中“征兵告諭”還有什么影響?
參考答案
答案:(1)朝廷的含義是先奉還,再由天皇授予;各藩含義是奉還是假,要求重新授予是真。
(2)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及租佃關系。承認土地私有。交納地稅表明法律意義上確認私有。
(3)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4)目的是為了防止和抵御外國入侵,同時為了加強對內鎮壓和對外擴張。
(5)實行征兵制,廢除武士對軍事的壟斷,標志著建設新軍的開始;新軍成為對外擴張的工具。
二123456789101112131415
ABBCACDCCCBAADC
三123456789101112131415
DBAADCBBDCDBCA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4430.html
相關閱讀: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