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二中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歷史學科
基礎訓練(一)(選修Ⅰ第二單元)
一、:本大題共36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72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左傳》記載,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賈(買)焉”,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A、土地可以買賣 B、土地禁止買賣 C、土地私有出現 D、農業水平提高
2.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之所以能夠成為“顯學”而備受推崇,是因為它 ( )
①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
③有利于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④強調樹立君主權威以加強中央集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國完成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主要是通過 ( )
A.兼并戰爭 B.變法運動 C.國家統一 D.發展生產
4.我國最早建立縣制是在 A.春秋 B.戰國 C.秦朝 D.漢朝 ( )
5.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 ( )
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D.新興地主和奴隸主貴族矛盾
6.在戰國變法運動中,提出了“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的思
想家是 ( )
A、墨子 B、李悝 C、商鞅 D、王安石
7.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和魯國“初稅畝”的實質是 ( )
A、根據土地數量多少收稅 B、按田質好壞征收賦稅C、按公田數目向耕者收稅 D、逐步承認土地私有
8.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開墾荒地的第一個高峰到,其最大后果是 ( )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進封建生產關系形成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潰 D、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9.《呂氏春秋》記載:“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边@一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 ( )
A、春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 B、春秋時期井田制已經開始瓦解
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D、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10.下列引均出自中國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實質的是 ( )
A、“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D、“更名天下田為王田”
11.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該主張實質上是 ( )
A、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 B、歌頌了商鞅變法的成效
C、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想 D、反對變法的因循守舊思想
12.墨子說:“今也,農夫所以早出暮入,強(盡力)乎耕稼時藝,多聚菽粟而不敢倦怠者,何也?彼以為強必富,不強以貧;強必飽,不強必饑。故不敢倦怠!鄙鲜霾牧媳砻鲬饑鴷r期 ( )
A、各國十分重視農業生產B、農民積極性大大提高C、戰亂導致農業生產破壞 D、農民遭受殘酷剝削
13.商鞅變法前的秦國,總體面貌比較落后,但也有許多有利改革的條件,包括 ( )
①國君權力較集中 ②國內舊勢力較弱
③法家學說易受君民認同 ④民風質樸而尚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 “商君遺禮誼,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舊俗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贝爽F象對秦政權的積極意義在于 ( )
A有利于推動土地私有制以調動勞動積極性B有利于實行連坐法以加強政府對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戶口數以提高政府的賦稅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強軍隊的戰斗力
15.認為商鞅變法是社會制度根本變革的最主要的依據是 ( )
A.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 B.廢除奴隸主特權,獎勵軍功
。茫畯U除分封制,建立縣制 D.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16.商鞅變法法令規定“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反映了變法的根本目的是 ( )
24.商鞅主張重農抑商,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形成這兩種不同觀點的根在于( )
A、階級立場不同 B、政治主張的分歧
C、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D、社會性質的差異
25.對下圖歷史人物的四種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
A、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之一
B、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C、主張變法改革,富國強兵,
D、在秦穆公支持下全面變法
26.商鞅把禮樂、孝悌、仁義等看做亡國之俗,將其統稱為“六虱”,因“而在思想化領域“燔詩書而明法令”,從“六虱”內容看出其所焚詩書應多為 ( )
A、道家學說 B、儒家學說 C、墨家學說 D、諸子百家學說
27.下列對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未與舊的制度、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B、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C、連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D、變革了社會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28.商鞅變法和北魏孝帝改革都產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其最主要的相同點是( )
A.增強了綜合國力 B.加速了民族融合 C.促進了封建化過程 D.改變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
29.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死,秦法未敗”。造成這種現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變法得到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和擁護 B.變法順應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歷史潮流
C.變法順應了從諸侯割據走向全國統一的需要D.變法促進了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
30.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 )
A.商鞅變法比較徹底B.封建經濟發展迅速C.統一是歷史發展的需要 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31.據《漢書•食貨志》載:“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領國而雄諸侯。”其中所說的“本”是指 ( )
A.農耕經濟B.法家思想C.中央集權D.輕罪重罰
32.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的變革時期,春秋和戰國時期改革的不同之處是( )
A.是否涉及軍事方面 B.是否涉及經濟方面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是否由新興地主階級領導
33.世人對秦國人有著“厚恩禮,好生分”的印象,這與商鞅變法哪一措施有關 ( )
A.獎勵軍功 B.獎勵耕織 C.焚燒詩書 D.什伍連坐和告奸制度
34.商鞅變法強調“輕罪重刑”,韓非子對此評價“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不生也”。這說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商鞅這一規定 ( )
A、反映了當時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強化人民的法律意識
C、地主階級不重視人權 D、商鞅對貴族決不妥協
35.變法中有人批評商鞅:“相秦不以百姓為事。”下列哪項是其主要體現 ( )
①“為田開阡陌封疆”②重農抑商 ③法律嚴酷 ④一定程度上剝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36.商鞅攜其家人倉皇出逃之秦國邊境的關口,想找個旅店投宿,遭到拒絕。商鞅悵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變法中與之有關的是 ( )
A.行縣制 B.法律嚴酷 C.獎勵軍功 D.“焚詩書”
非(28分)
二:37.(共11分)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暗糜茫坦域,欺魏將,……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諸侯。然王制遂滅,譖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引自《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一引自李斯《諫逐客書》
(1)材料一評價商鞅變法的主要標準是什么?這一標準對材料一的結論有何影響?(4分)
(2)材料二對商鞅變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2分)
(3)材料三評論商鞅變法主要著眼于什么?與材料二的觀點有何不同?(2分)
(4)你認為評價商鞅變法的主要著眼點是什么?從上述材料中舉一例說明商鞅變法后階級關系的變化。(3分)
參考答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CDBADCDBDBDBCCABBCDB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DDDCDBDCBAADDBC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5292.html
相關閱讀: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