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 新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 堂達標】
1.一戰期間,陳獨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為對象的刊物發刊詞中有這樣兩句話:“篤古不變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進之民,方興未已。”作者“求變”主要針對( )
A.思想觀念 B.政治制度
C.軍事技術 D.化教育
解析:選A。由時間“一戰期間”,刊物內容反映作者“求變”,可斷定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創刊,標志著新化運動的興起。新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故作者所主張的“求變”主要針對思想觀念。
2.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后,他認為, “北大者,為囊括大典,包羅萬眾之最高學府”,“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展”。這一主張最重要的影響是( )
A.活躍了思想,使學術興盛
B.對舊勢力妥協,致使北大舊勢力猖獗
C.不利于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
D.保護了進步學術思想,促進了思想解放
解析:選D。蔡元培在北大提倡學術思想自由在當時思想界復古逆流盛行的情況下發展,起到使新思想得以在北大傳播的作用。
3.“屋子里攏著爐火,老爺吩咐開窗買水果,說:‘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葑油馓芍粋叫化子,咬緊了牙齒對著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里,相隔只有一層薄紙!”這首詩名為《相隔一層紙》,作者是新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劉半農,發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號。這首詩反映出( )
①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形式上靈活自由是早期白話詩的特點之一
②早期白話詩在寫作上講求“真率”與“質樸”
③反映了詩人對不公平制度的抨擊
④“學革命”是新化運動的重要內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 信息的解讀和新化運動內容的掌握,屬于組合式選擇題。從“1917年”“新青年”這些字眼中可斷定,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確。
4.在民國初年北京大學有個辜鴻銘的學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讀書在英國,取了個日本的東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長,是個“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妻是東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閱歷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積極派送留學生
B.中國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國社會對外開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學歸國人員
解析:選C。本題以新情境、新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關鍵信息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妻在東洋、官在北洋”。選項A只 是“學在西洋”的反映;選項B只與“妻在東洋”有關;選項D只與“官在北洋”有關,都不是材抖信息的全面反映,均排除。從該學者的經歷可判斷是與近代中國的開放政策相關的,故選項C正確。
5.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1:茍有新民(指經過思想啟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權利責任意識的新國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非爾者,則雖今日變一法,明日易一人,東涂西抹,學步效顰,吾未見其能濟也。
——梁啟超《新民說》(1902年)
材料2: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陳六義……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據材料1、2,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與“新青年”的原因。
(2)根據材料2,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陳獨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精神。
(3)根據以上材料,概括梁啟超“新民”理念與陳獨秀“新青年”理念之間的關系。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1、2的出處和時間提示判斷兩段言論出自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新化運動,材料本身提供的是作者的新認識,回答兩位作者提出這種新認識的原因需要回顧平時所學知識。第(2)問注意從材料中提煉、概括知識。第(3)問注意兩者關系要概括指明,同時說明時要有根有據——材料中作者觀點。
答案:(1)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失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有名無實),使他們意識到,以舊國民、舊心理駕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須通過思想啟蒙改造國人意識,培育新的國民,為社會變革奠定基礎。
(2)“新”在成為自主的、進步的、務實的、開放的、富于進取和科學精神的新青年。集中體現了民主與科學的時代精神。
(3)梁啟超提出要建立新國家必須先培植新國民,突出了國民素質與國家興衰、社會進步之間的重要關聯。陳獨秀繼 承發展了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將目標具體鎖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實際。
【后練習】
一、選擇題
1.一份雜志強調要“去遺傳的科舉思想,進于現世的科學思想;去主觀的武斷思想,進于客觀的懷疑思想”。這份雜志最有可能出現于( )
A.洋務運動中 B.戊戌變法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化運動中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由“去科舉……進科學”等信息,可知D項符合題意。
2.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話代替言,成 為學革命先聲的是( )
A.魯迅的《狂人日記 》
B.胡適的《 學改良芻議》
C.陳獨秀的《學革命論》
D.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
解析:選B!缎虑嗄辍废群蟀l表胡適的《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學革命論》,學革命由此開始。先排除A、D兩項,再排除C項。
3.“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 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這主要反映了新化運動中哪方面的內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B.提倡新學,反對舊學
C.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D.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從材料中“言之有物”“講求法”可知是新化運動中學革命的內容,故選B。
4.新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科學觀念與中國傳統專制觀念的斗爭。它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尊孔復古”逆流泛濫
C.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D.中西化觀念的激烈碰撞
解析:選D。新化運動是20世紀早期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的封建思想。A項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B項不符合新化運 動的相關內容,C項是新化運動后期的主要內容。
5.新化運動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 )
A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B.“民主與科學”逐步深入人心
C.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D.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解析:選C。該題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辨析能力。題干強調“‘新’發展……體現”,題項列出了“體現”內容;經分析可知,A、B是在新化運動中發生的;C項是“新發展的體現”。
6.新化運動對中國革命產生的最深刻的影響是( )
A.動搖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了弘揚
C.沖擊了中 國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D.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拯救中國的思想武器
解析:選D。A、B、C是新化運動前期的影響,新化運動后期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指導作用。
7.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包括( )
①創辦各類刊物、诜g和撰寫宣傳 ③組建研究會和早期共產黨組織、艽罅ο蚬と穗A級宣傳馬克思主義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本題考查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把握。①②③④都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式。
8.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突出特征是( )
A.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相結合
B.主要限于知識分子范圍
C.只限于思想領域
D.具有廣泛群眾基礎
解析:選A?疾榉治觥⒗斫鈫栴}的能力。前期新化運動的開展主要限于知識分子范圍,屬于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這是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故可排除B、C。五四運動中,工人運動開始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而廣大的中國農民與馬克思主義接觸甚少,故D項說法不正確。
二、非選擇題
9.智達網報道:北師大博導王富仁教授做客“名師講壇”,認為中國近代以每30年就有一個化周期:
2009年向前推30年是1979年,正是我們這個歷史時期的開端——改革開放的時代。再向前到1949年,可稱之為毛澤東時代。再向前推30年到了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新化運動,是中國社會的轉折。到1889年,是一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化時代,這時洋務運動的者努力著要富國強兵。再向前到1859年,是中國由古代向現代的社會轉型時期,也是和帝國主義全面接觸的時期。
請回答:
(1)1859年是中國和西方全面接觸的時期,這在當時思想觀念領域有何體現?
(2)1 889年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觀念指導下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什么?這一時期的康有為、梁啟超被稱為“千年之大變局”中思想化之變的揭幕人,為什么?
(3)為什么王富仁教授說1919年是中國社會的轉折時期?
解析:第(1)問應注意時間“1859年”,當時思想觀念領域“師夷長技以制夷”。第(2)問應圍繞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作答。第(3)問要注意“1919年”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答案:(1)部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官員認識到西方的長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
(2)①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軍用企業,組建了中國的近代海軍和近代學校等。②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了設立議院,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等主張,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3)五四運動中,工農群眾成為革命的主力,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
新化運動徹底沖擊了封建思想,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同時它也是一場化轉型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8821.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