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思想 學案(人教版選修6)
【學習目標】 舉例說明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
一、一種新的環境觀
1.環境觀
(1)概念:人類對其與賴以生存的環境相互關系的①____________,也稱為②________,或③________關系論。
(2)功能:決定了人類對環境的④________,并制約著人類在⑤________________的行為。
2.兩種環境觀的對比
(1)傳統環境觀:是一種⑥____________的觀點,表現為人類⑦____________的愿望。
(2)新的環境觀:是⑧______________或⑨____________的環境觀,認為⑩________是自然的兒子而不是主人,人類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環境)的⑪________和⑫________才能生存和發展。
二、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
1.提出背景:人類在經受了人口膨脹,⑬__________短缺,環境⑭________和⑮________破壞的困擾之后而產生。
2.概念: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⑯__________的需求,又不對⑰________滿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3.可持續發展的內容:一是要⑱________,要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二是不能損害⑲____________支持當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4.可持續發展思想包括三個方面:一是⑳________________;二是要保證資的○21________________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謀求社會的○22____________。
5.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把可持續發展與○23____________確定為我國的兩大發展戰略,并相應制定了《○24__________________》。
基礎達標練
考查點1 一種新的環境觀
人類在與環境的長期共存和斗爭中逐漸認識了環境。據此回答1~2題。
1.下列關于環境觀的認識正確的是( )
A.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認識就是環境觀
B.環境觀是科學世界觀的一部分
C.環境觀只決定人類對環境的態度
D.環境觀決定人類對環境的態度并制約人類活動的行為
2.傳統的環境觀認為( )
A.人與環境之間應協調發展
B.工業明時期人類實現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類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思想貫穿始終
考查點2 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
3.下列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正確的是( )
A.停止開采非可再生資,為子孫積累財富
B.加強各類可再生資的開采力度
C.控制人口使人口數量維持在目前的水平
D.合理開發資不危及未人類需求
方法技巧練
圖表分析傳統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觀的差異
面對人口的急劇膨脹,資短缺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類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據此完成(1)~(2)題。
(1)人類提出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下原因正確的是( )
①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處于空前緊張的狀態
②人類反思了傳統發展模式所帶的種種弊端
③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人地協調的必由之路
④人類已面臨多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觀點和活動方式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是( )
A.天人合一 B.人定勝天
C.竭澤而漁 D.圍湖造田
方法技巧
新的環境觀要求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趨于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即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的區別如下表:
傳統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
發展目標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經濟增長就意味著發展以社會全面發展為標準,其終極目標是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全面發展
增長方式粗放式(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集約式(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
消費模式提倡高消費提倡適度消費
明標準建立的是物質明,主要考慮經濟利益建立物質明的同時,還要考慮社會明、精神明和生態明
發展的
時間尺度當代人的
最大需求強調代際公平
發展的
空間尺度從區域利益出發,采取封閉式、掠奪式和轉嫁的發展方式從全球利益出發,是一種互補式的發展方式
調控手段依靠市場
經濟手段強調政府的
宏觀調控
教材P10 活動
這項活動的目的在于使同學們的環境觀念提升到足以指導行動、形成行為習慣的水平,引導同學們對日常行為習慣的關注和思考,在環境保護中進入“從我做起”的境界。進行活動時可采取多種形式,但要注重分析和討論,最好能形成小論。
教材P11 圖1.10 我國古代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譯:
在陽春三月里,為使上的草木與河湖中的魚鱉得以生長,不允許攜帶工具登砍伐和下河捕魚。
用排干湖水的辦法捕魚,怎能捕不到魚,但明年就無魚可捕了;用燒荒的辦法種田,怎能沒有收成,但明年就無獸可獵了。
知道滿足才不會遭到折辱,懂得適可而止才不會遭到失敗,才會長久持續。
草木茂盛成長期間,不許攜帶砍伐工具進入林,是為了不斷絕其生長;水生動物繁殖期間,不許攜帶捕撈工具進入河湖,也是為了不斷絕其生長;由于不失時節地做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四事,才使糧食生產不斷,百姓有余糧;由于能按時節對河湖池沼認真地實行禁捕,才使百姓有吃用不完的優質水產;按時節采伐、養護,林才沒有變得光禿不毛,百姓才有用不完的木材。
教材P13 思考
關注鄉土環境問題,注意本地建設項目,是使正確觀念見諸行動的主要辦法,也有利于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思考1:通過實際調查進行統計。
思考2:運用所學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評價得出結論。
思考3:意見書可從建設項目對環境的長遠影響及可能產生的惡果方面進行綜述。
參考答案
知識清單
①基本認識、谧匀挥^、廴说亍、軕B度 ⑤生產和生活中、奕说貙αⅰ、哒鞣匀弧、唷疤烊撕弦弧薄、帷叭说貧w一” ⑩人類 ⑪平衡 ⑫協調 ⑬資 ⑭污染 ⑮生態 ⑯當代人 ⑰后代人 ⑱發展 ⑲自然界 ⑳鼓勵經濟增長 ○21可持續利用 ○22全面進步 ○23科教興國 ○24中國21世紀議程
基礎達標練
1.D [環境觀是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相互關系的基本認識,正確的環境觀才是科學環境觀的一部分,環境觀不僅決定人類對環境的態度,而且制約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行為。]
2.B [傳統的環境觀是一種人地對立的觀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環境的客觀規律,尤其是工業社會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干預日趨強烈,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3.D [人類認識到要繼續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改變目前的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方法技巧練
(1)D (2)A [為解決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符合人地和諧的思想,B、C、D均為傳統的發展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3967.html
相關閱讀: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旅游規劃學案
中國的生物災害
正午太陽高度
自然災害及其影響